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省会各界沉痛悼念新华社优秀记者周文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9:40 石家庄日报

  周文广逝世了,他的灵魂却已融入新闻摄影这个他无比热爱的职业里。如果有来生,我相信,他还是一个在纷繁世界里勇敢拼杀的人。——同事眼里的周文广

  镜头里失去一双明亮的眼睛

  11月8日,正当人们正在庆祝我国第6个记者节的时候,一个噩耗突然打破省城的宁
静——新华社河北分社摄影采访部主任、著名摄影记者周文广不幸在采访邢台矿难途中遇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立即在省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那是11月7日上午,周文广和杨守勇、马继前三位记者受命赶赴邢台石膏矿坍塌事故现场采访。在距离矿难现场不到1公里的一个急转弯时,为躲避一个横穿公路的行人,司机急刹车造成汽车打横、侧滚到路旁十几米深的沟里。周文广在汽车翻滚过程中被甩出车外,造成重伤。直到11月8日,经邢台和石家庄两地医生全力抢救,也无力回天,48岁的周文广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消息传出,各界震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嘱咐秘书打电话表示慰问。省委书记白克明作出批示:“对周文广同志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中共河北省委,新华社党组送来了花圈;新华社社长田聪明,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省委常委、秘书长张力,副省长付双建等领导先后送来花圈、花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等报社驻河北记者站及省会主要新闻单位都送了花篮。9日上午,石家庄日报社也专程前往新华社河北分社敬献了花篮,表示对这位记者的哀悼。

  连日来,新华社河北分社院内一片悲凄。在新华社河北分社灵堂里,摆满了各界送的花圈、花篮,在周文广家门外的通道上,亲友们送的花圈一眼望不到头。同事们以不同方式在怀念着这位好同志、好兄长、好老师。

  领导:“他总是冲在第一线”

  分社领导介绍,周文广是公认的好记者,他每年深入基层采访都在200天以上,是分社下乡天数最多的记者之一。每当遇到急难险重的报道任务,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在1996年抗洪大堤上,在1998年寒风刺骨的张北地震废墟中,在石家庄3·16爆炸现场,在2003年非典隔离区以及在公安人员抓捕罪犯的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以自己的忘我奉献精神忠实地履行着职责,以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历史,他拍摄的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新华社社级大奖。

  妻子:“文广是个‘工作狂’”

  抚摩着丈夫的遗像,周文广的妻子郗珍痛不欲生。接到采访邢台矿难任务那天,周文广本来是要陪她去看病的。“临走时,你答应我等任务完了再陪我看病的。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呢?”人们都知道,周文广是个“工作狂”,还是个“拼命三郎”。

  同事:“他说这辈子不想改行了”

  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记者杨守勇说:“在去矿难现场的路上,我们还劝刚刚采访完十运会的老周应该休息。当他被从沟里抬到路上时,他首先想的是,把摄影器材和摄影包捡上来,还要采访用。”

  刚刚为好友整理遗容的记者梁栋说:“我曾问他,等老了想干点啥?他说,‘这一辈子不想改行了,摄影记者干到底了!’你这么喜爱你的职业,还有那么多新闻照片等着你去拍,你怎么就躺下不动,竟要我帮你穿衣服了呢?”

  好友:“老周是个十足的好记者”

  两天来,桥东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刘明军一直默默地守在周文广的遗像前。曾任桥东区委宣传部长的老刘当年与任宣传部新闻科长的周文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文广是1980年进的宣传部,他非常敬业,每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都在百篇以上,使我区新闻报道在全市各区中走在前列。桥东区的人民忘不了他。”

  周文广去世的消息传到燕山南北、渤海之滨。邯郸、邢台、秦皇岛等市纷纷发来唁电送来花篮,表示对这位好记者的敬意和哀悼。昨日上午,张北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连夜乘火车赶来,在周文广的灵前,他捧出一张照片:“周主任,这是你两个月前在俺县为百岁老人拍照时俺为你拍的,本想见面时送给你,可现在只能送到这儿啦!”

  网友:“好记者,一路走好”

  短短几天时间,周文广的名字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许多网友在网上表达了悼念之情。“听说在最后弥留之际,老周只有一个愿望,为他穿上一件完整干净的新华社摄影马甲。可敬可爱的人啊,怎么样才可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怎么样才可以表达我们的悲痛,走好,请一路走好!”“在这个充满了物质欲望的年代,能够让人记住并且怀念是件幸福的事情,虽然只活了48年,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值!!!”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流泪,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分别让我们心痛。好记者,一路走好。”

  

省会各界沉痛悼念新华社优秀记者周文广

  鲜花挽联寄哀思。

  

省会各界沉痛悼念新华社优秀记者周文广

  周文广生前与妻子合影。

  本报记者李东顺/图

  悼念战友周文广

  2005年11月8日,中国第6个记者节。周文广,优秀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采访途中突遇车祸,不幸殉职。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死神距离自己是如此之近,从没有想到往日站在面前的同事如今离自己如此之远。

  因公殉职

  11月7日,我与周文广、马继前赶赴河北省邢台县会宁镇矿难现场采访,途中,由于突发车祸,周文广不幸重伤被送往医院救治,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他最终不治身亡。

  最初听到噩耗,先是感觉突然,再是惊诧,最后是悲痛。

  我们谁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周文广就这样离我们去了!当时,他还是那样清醒,那样希望再次冲到矿难现场采访。

  周文广是我的同事,是我的邻居,我住6楼,他在5楼,在屋里跺跺脚,他们全家就能感觉到我们的声音。平时那么近,如今却远隔重山,永不相见。

  人在途中

  生活和工作中,除了同车时开开玩笑说说话,总体上我和周文广说话不多,并非他不善谈,也并非不愿谈,而是他多数时间奔跑在基层,用他的镜头采集新闻。

  作为一个步入中年的摄影记者,他每年跑在基层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每次在楼道或是院子里看到他,都是左肩大包右肩小包,手里还提着东西,匆匆而去,或急急归来。

  “拼命三郎”

  接到任务那天早上,周文广本来是要陪妻子去看病的,临走,周文广对她说:“等任务完了,我再陪你看病吧。”妻子郗珍后悔自己没有坚持把这个“工作狂”硬留下。

  周文广原来在政府部门工作,后调入新华社任摄影记者。他总是对人说,他喜欢这个职业。事实上,摄影记者不仅需要带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在拍摄时还要找各种角度,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很难。

  同事李俊义回忆说,一年冬天在张家口采访禁牧时,在公路上看见远处的山上有一群羊,他下了汽车,在农田里走了好几里路,又爬上了几百米的山,蹲下,站起,蹲下,站起,在约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花了近两个小时,才拍下一张照片。等回到车上时,他的脸和手已经冻得发紫。在承德市宽城采访水下长城时,文广为选好一个拍摄角度,爬了好几次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才拍出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我们笑他是“拼命三郎”,他笑说,我身体好,别看是奔50岁的小老头了,精力足着呢。

  一丝不苟

  周文广热爱新闻事业,他的一言一行尽显这种品质:当他被众人从车祸事故现场的沟里抬到路上时,他仍然吃力地告诉我们“把我的摄影器材和摄影包捡上来,别丢了”;当在医院的抢救病床上,医生准备把他的印有“新华通讯社”字样的马甲剪开时,他很不愿意;许多人分析说,他之所以提前摘掉安全带,是出于摄影记者的拼劲,他们往往先活动一下手脚,等车一停稳,就冲向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抢拍最鲜活的镜头。

  周文广曾说,作为记者,自己的作品自己是第一个读者,假如连自己都不满意,怎么能让其他读者满意。

  这两年,河北省许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几乎各类重特大矿难,都是我和文广合作,他摄影我文字。邯郸县鸿达煤矿瞒报事件、武安德盛煤矿透水、沙河“11·20”矿难,以至于一些烟花爆竹爆炸事件,我们都战斗在一起,有时候在采访中他提的一些问题比我们文字记者都有针对性。在我们的共同战斗中,他一到现场,就如蛟龙入海,爬山下水,到处寻找合适的镜头,抢抓新闻点。

  在新闻圈里,他应该算是个老同志了,但他很努力。也正为此,他的照片广为媒体采用,他的许多经典照片如今在网站里还都能让人眼睛一亮。

  认真、一丝不苟,这是他的工作态度。其实,每一张照片后面,都凝结着他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明亮双眼

  周文广的镜头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用这双眼睛观察着世界,体味着记者的职业人生。

  最后一次采访前,周文广刚刚从南京十运会上赶回来,在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里,周文广拍下了大量生动的图片。在去矿难现场的路上,我们还说,老周你本该休息,不应参加这次采访。他跟我们说,一个努力干活的人,如果休息下来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周文广的去世,在河北省乃至全国新闻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噩耗传出,正在欢庆记者节的许多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悲悼不已、思之黯然。新华社河北分社大院里,摆满了花圈,哀乐声声中,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我在自己家里,总是想,如果我再跺跺脚,我的女儿再砸点东西,他还能不能听得见?

  周文广逝世了,他的灵魂却已融入新闻摄影这个他无比热爱的职业里。如果有来生,我相信,他还是一个在纷繁世界里勇敢拼杀的人。(新华社记者杨守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