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是佛山人系列:灯饰奇人三度谱写吉尼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0:37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见习记者 沈开倩 胡珊霞 文/图一些普通的竹篾、铁线、丝绸布料、剪纸图案等物件,在邓辉老人手里即有可能被变成传奇!这位80多岁的老师傅,曾三度谱写了佛山灯饰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纪录大全的辉煌。然而,他却没有一点傲慢,当记者前去采访他时,老人还亲自踏着五层楼的青石板楼梯为我们打开了门。

  子承父业培养佛山大批骨干邓老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一个传统工艺制作家庭,父亲能
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耳濡目染之下,童年的邓老对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手法,产生了莫大的兴趣。1939年,邓老才12岁,家中的手工作坊被迫关闭。那时候,因为读书缘故,邓老没亲自动手学,差点与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擦边而过。“直到1945年日本人撤走,我才又开始在在伞上画画。还算靠上点边。”邓老说起往事,仍很激动。佛山技术精致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相传源于明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素负盛名。1956年,为研究、继承和发展佛山传统工艺,市政府成立了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1959年,邓老因为家学渊源,被委派到艺术社负责搞灯饰。“说是祖传,其实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在艺术社,我一直呆到退休,呆了33年。期间,我的任务是负责培养、发掘、创新,具体说就是培养骨干人才,发掘民间艺术传统,还有就是给传统灯饰加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传统的灯饰都只有50到60公分,我退休前就提出灯饰的发展要将它做大。现在灯饰就发展到10米甚至百米的。”

  “从艺33年,很少做重复的灯饰”“佛山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几乎能够以假乱真,无论是人物还是飞禽走兽都栩栩如生。”邓老笑指自己的脑袋,“可是,要将他们做得生动传神,这‘豆腐花’得常常被捣。”。邓老告诉记者,在佛山艺术灯饰中,最具特色的是以五谷杂粮为原料的彩灯,比如芝麻、药材、瓜仁、谷等皆可以用于灯饰制作。然而,这样的工程却非常的烦杂,且常常得由一个师傅全权负责,制作一个就得耗费两至三个月。所以这种灯饰一般只用于国外参展。“我在艺术社工作了33年,很少做重复的灯饰。一方面由于这些艺术灯饰一般用于收藏,重复了就损失了它的价值;另一方面,虽然是接了上头下达的任务再去做的,但制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爱好。所以,我常常是从事灯饰的设计工作。”邓老一生有三个儿女,老婆在儿女尚幼年死去,邓老就将几个儿女托付给自己的老母亲,而他自己,一心都扑在灯饰的创新中。在艺术社的那些日子,他常常是早上七八点回到艺术社,然后,午夜两三点才从艺术社步履匆忙地往家里跑。“如何谓之艺术,艺术就是精益求精,如果只是任务式,随便完成,做不好的。”邓老反复强调。

  “搞这一行最重要是自己喜欢”在邓老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客厅里,摆放着各种扎作、公仔……而这些作品上所标明的创作时间,都集中在2002年至2005年。邓老解释道,创作了几十年,已成了一种习惯,现在闲着在家,就制作一些当做自娱自乐。“在艺术社30多年,我是一个灯饰也没往家里拿的。因为孩子们并不热衷那些东西”邓老称,三个儿女中没有一个继承他职业的,当年实行工艺师带子女政策,大儿子到艺术社工作了两年就转业了。“很多认识我的人都奇怪为什么我的儿女都不子承父业,然而,我觉得搞这一行最重要是自己喜欢,将爱好变成工作,也就边学边做过来了。”“儿子常常戏说祖上世代从事这行生活都艰苦,而他们跟着我也是不甚阔绰的。”邓老笑着告诉记者,“我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没有怨言,他们,就随他们去吧。其实,我在艺术社也培养了不少骨干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