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批二战犹太难民重返上海探访中国画家朋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2:00 新闻晚报

  昨天下午,一批前上海犹太难民重返上海这座战时的“诺亚方舟”,在当年虹口“无国籍难民隔离居住区”中的摩西会堂,与当年的老邻居叙旧座谈。

  昨天记者还采访到了犹太人的一位特殊中国朋友———何宁,这位酷爱画画的中国青年画家,用整整七年时间创作了200多幅犹太名人的肖像画,这在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团引起轰动。

  摩西会堂重叙旧情

  “老朋友,好久不见了,这么多年你身体可好啊?”昨天下午,曾经是摩西会堂拉比(犹太教法学博士、犹太教教士))MeaAshkanaze的侄女Lily,一见到86岁的会堂讲解员王发良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虽然这已是她近几年中第三次重返上海,但故人相见分外激动,Lily拉着老人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现年56岁的Lily在座谈会上激动地说,自己出生在上海,虽然在上海时间不长,给她的人生却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犹太人和中国人互帮互助的场面,一直让她非常感动,和王发良老人结下的忘年情谊更让她对上海这个“第二故乡”难以忘怀。曾与犹太人相邻而住的胡德云老先生激动地表示,自己从犹太邻居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犹太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他一直深受启迪。

  昨天下午,会堂内还进行了“重返上海———前上海犹太难民故地游”欢迎仪式暨《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虹口记忆》等三本新书的首发式,前上海犹太难民的代表在现场接受了赠书。

  7年创作200幅犹太人肖像

  一位酷爱画画的中国青年画家何宁,用整整七年时间创作了200多幅犹太名人肖像画,在世界各地犹太社团引起轰动。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学习、参加社区活动的一点一滴,成为了青年画家的主要创作源泉。何宁心里藏着一个梦:要把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生活真实呈现出来,让后人可以铭记历史。

  何宁的肖像画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一个犹太社团找到他,请求他帮忙画100张肖像画。当时,何宁只是一个留学生,根本没有把这事情放在心上。后来,一次与德国领事偶然的交谈机会,触发了他详细探究犹太人在中国避难的这段历史。

  2001年,何宁开始在美国洛杉矶犹太大学及其他图书馆翻阅一切有关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直至费尽心血找到最重要的一本由戴维·克兰茨勒所著的《日本人、纳粹和犹太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1938-1945》。

  “我要用画笔还原那段历史”

  这本由戴维·克兰茨勒所著的书,详细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生活、参加社区活动等详细事宜,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看完书后,何宁被这个民族所深深震撼。

  “当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笔,把这些生动的犹太人的表情记录下来?”于是,画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银行家,一个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知名犹太人物跃然纸上,所有人都具有同一个特点,他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那段艰难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读懂某些东西。

  今年7月,何宁关于犹太人的小说《米拉尼的小提琴》已经正式出版。现在,一边画画的何宁还计划着要出一套《犹太三步曲》,“希望我的人物肖像画和小说都能真实还原历史,因为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

  背景资料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在四川北路的东面,1927年,它由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投资建造,是当年上海较有名的四所犹太会堂之一。会堂占地一亩,主建筑是一幢三层的砖木结构的红色房屋,约占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会堂三楼的历史资料陈列馆里主要陈列着一些珍贵的图片:德国人给犹太难民发的护照上,在“目的地”一栏中将“

伊拉克”改成“上海”;何凤山作为当时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的总领事,从1938年5月到10月仅仅5个月的时间里,这位“中国的辛德勒”向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1900份前往中国的“生命签证”。

  会堂现在正式名称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