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奥运筹办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4:50 北京日报

  今天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1000天了。

  回首2001年7月13日奥运申办成功以来走过的日日夜夜,我们心中充满豪情。

  四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筹办奥运,给首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北京的城市形象有了新的提升,奥
运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不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不断加快,道路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北京的城市精神面貌有了新改观,人文奥运工程积极推进,市民文明素质逐步提升。北京的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安全保卫、医疗卫生、交通组织、市场开发、电视转播、食品安全等各项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人民众盼奥运,争做贡献。这些都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年多来,亿万中华儿女心系奥运,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对筹办工作给予了倾力支持,青岛、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香港等协办城市的筹备工作顺利进展,充分体现了携手同心为北京奥运贡献力量的美好意愿。国际体育界、企业界和各方友好人士也给筹办工作以鼎力相助。这些都使北京人民倍受鼓舞。

  当前,筹办奥运的各项工作已进入倒排期。今后1000天对圆满完成筹办工作是更加重要、更加关键的攻坚阶段。任务十分繁重,时间愈发紧迫。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各行各业都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为指导,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推动筹办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重大意义的认识。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办好北京奥运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也对圆满完成奥运筹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保持高昂饱满的精神状态,全力做好东道主的各项准备工作,扎实圆满地完成历史重任,使2008年奥运会为历史留下宝贵的遗产。

  我们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期间的各项工作。要高水平推进奥运场馆建设,提供一流的赛事环境。要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奥运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生态建设,高水平地做好安全保卫、媒体服务、志愿者队伍组织等各项筹办工作。要全市动员,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会期间开幕式、闭幕式、火炬传递等大型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好各种赛事活动,做好交通、通信、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和各项组织服务保障工作,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感受到安全、友好、和谐、欢快、热烈氛围的同时,享受到热情、周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我们要更加积极推进人文奥运工程,展示北京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要以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争做文明观众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结合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全面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要抓住影响首都形象的重点问题,下大力量加以解决。要加强对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旨精神的宣传,更加充分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奥运、支持奥运的积极性,大力强化首善意识,营造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健康向上、诚实守信、安全稳定的“人文奥运”环境。

  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利用奥运机遇,全面提升首都各项工作水平。按照倒排工期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认真查找工作中与奥运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从每一项具体任务、工作环节抓起,明确改进方向、改进措施和时间要求。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研究奥运后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保持和增强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活力。切实把筹办奥运作为创一流工作水平的过程;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

  2008年奥运会一天天向我们走来。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再接再厉,更加奋发进取。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今后1000天的工作,一个更加靓丽、更加祥和、更加充满朝气的北京,将向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网络编辑:陈岩

  本报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