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写小说叫板何庆魁 自称“妙语不比何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6:19 东北新闻网 | |||||||||
“就是到街上捡垃圾吃,我也不会放弃写作。”说这话的是一位来自山东的54岁的农民工刘寒冰。 12年前,他只身一人来沈阳,一直在养鸡场喂鸡。因为创作15万字小说耽搁工作,他从养鸡场自动“下岗”;因为即将“弹尽粮绝”,他极有可能流落街头。昨日,记者走进了这位在铁西区南李官村暂居的“文学爱好者”的生活。
要是能见到何庆魁,我愿跟他比试比试 “这十五万字的小说花了我四个多月的时间,现在还没有写完呢,小说里面还包含小品和相声,妙语连珠,一点都不比何庆魁的差。”昨日上午,当刘寒冰将九本草稿像宝贝似的递给记者时,不忘对他的小说加上一句点评。 记者粗略翻看了一下这九本小说,发现大致内容是,一个有着愚蠢父亲的农村孩子,在参加一次夏令营时,获得了城里老师的赏识,通过自身一步步的努力,虽然出了许多笑话,最终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近十五万字,均是刘寒冰手写而成。在许多章节里,记者看到,有的字是用铅字贴上的,有的字上面标着一行阿拉伯数字,汉字里面还夹杂着拼音。没有上完小学的刘寒冰解释说,铅字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是为了修改被改乱的字迹,带数字的汉字是从字典上查来的,数字就是字典的页数,实在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 老刘不仅能写,他还能将小说里的部分内容用地方戏或民歌的形式唱出来。“要是能见到何庆魁,我愿跟他比试比试,虽然我将他奉为大师,但我的妙语不比他差。” 有时一天能写一万字,有时三五天也“整”不出一个字 “从今年4月9日开始写作,到8月15日,第一部分才结束。”刘寒冰说,他在这段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写作,有时一天能写一万字,但没灵感时,三五天也“整”不出一个字。“别看这些文字就用这几个月,可是我几十年的积累呢。” 不过,刘寒冰这“几十年的积累”听起来却让人有些心酸,小学没毕业就回家下地劳动,接下来当瓦工时摔断了胳膊。1993年来到沈阳打工,一直在养鸡场喂鸡。 记者:写作会不会影响工作呢? 刘寒冰:基本上都是在不干活的时候写,可有一回老板跟我急了。那次干活时,我来灵感了,撒腿往回跑想把那东西记下来。可老板说,你要是再写,我就给你烧了。 记者:你怎么说呢? 刘寒冰:你说,你敢,我有错误你可以批评我,你要是烧了我的小说,我跟你玩命。 记者:你的家人支持你吗? 刘寒冰:还有什么家人啊,媳妇早就死了,儿子今年26岁,早就不认我这个爸爸了,他在哪我都不知道。 记者:为什么呢? 刘寒冰:因为写作不能赚钱…… 包里仅有3块6毛钱,还想再“创作两天” 然而,这部15万字的小说,并没有给刘寒冰带来好运,因为写作,他主动辞去了养鸡场的工作,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在养鸡场时,他每个月能赚300到600元钱,除去200多块钱的生活费,还能用剩下的钱去买文学名著。今年4月份,他趁着手里有一点钱,便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来。然而,七个月过去了,刘寒冰积累的钱也用完了。 刘寒冰:我想用写稿赚来的钱,再去写作,写作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为了创作。 记者:要是出版不顺利呢,你想过没有? 刘寒冰:不会的,我的这些东西一定会有人欣赏的。 记者:那你接下来怎么办? 刘寒冰:没事,我的包里还有3块6毛钱,还够我生活两天,不行我就走,就是到大街上捡垃圾吃,我也得坚持创作。 刘寒冰最后的一席话,让记者再次心生担忧,他说要带着未出版的小说走了,然而,他还能去哪里呢? 记者于海华摇首席记者陶刚/文并摄 ( 辽沈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