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谁有权阐释《红楼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7:5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引发红学大争论

  曾经以《班主任》一炮打响的作家刘心武,近年来将兴趣点转向了《红楼梦》中的秦可卿,独创“红学”中的“秦学”,进而出版了《红楼望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著作,并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课,一时受到读者的追捧,也引发了红学界的集体反诘。目前,这场争论已呈燎原之势,不仅是媒体和网上大评特评,书店里一切有关《红楼梦》
的书也出现了热卖的景象,新一轮的红学热在众说纷纭中沸沸扬扬。

  红学家:刘心武将红学研究引入歧途

  2005年第10期《艺术评论》杂志以“红学界反诘刘心武”为话题,发表了四位红学家的文章。

  吴祚来先生开篇便称,对《红楼梦》的迷信与追捧持续了近百年,综观红学百年史,几可以为是一部文化闹剧史。他认为,文学的研究应探讨其文学文本与艺术规律,而自胡适始,红学研究却变成了在文学著作外探讨历史的真相!一直到今天央视热播刘心武,热评《红楼梦》,都在承袭胡适这一研究之歧途!

  蔡义江先生称刘心武的研究是新索隐派。他说,老索隐派认定的影射对象还实有其人其事,而新索隐派影射的对象也是虚妄的,比如说废太子胤礽有个私生女寄养在曹家等等。他还说,许多新著新说轻率立论,言多荒诞不经,闻所未闻,细加检查,则又凭空臆测,全然不见求真务实之心,倒能看出一些人哗众取宠、装腔作势,甚至走火入魔,唤之不醒,几同疯语。

  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孙玉明先生指出了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的五大误区。他说,“想当然尔”存在于刘心武立论与求证的诸多环节中。他认为,小说家与学者遵循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原则,前者需要虚构、夸张、想象,而后者则需要实事求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清史专家张书才先生指出了刘心武著作中的多处硬伤,认为他的思想和逻辑是混乱的。张先生强调,史学不是靠“悟”,而是靠证据。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主席胡文彬也在报上撰文批评刘心武,说他的言论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刘心武:“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刘心武在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书的“说在前头”的话中说,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我在讲座里引用了蔡元培先贤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

  对于“秦学”研究,他认为有基本自信,因为,一、另辟蹊径;二、自成体系;三、自圆其说。他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做一个突破口,最终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

  面对别人的非难,他用“梅耶荷德定律”来安慰自己———一个作品出来,如果反映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你就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刘心武说,“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滋味,我确实是尝到了一些。

  读者:支持刘心武者占多数

  据《信报》和新浪论坛联合推出的“您如何看待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网上调查,截止到11月5日,参加调查的人数达8631人,近八成的投票者认为,刘心武“扩大了红学的大讨论空间,值得肯定”。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都有权阐释《红楼梦》。这个结论让刘心武深感欣慰。

  广州学者陈林还在《新京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主流红学家更应该反躬自省。他们提出的现存120回《红楼梦》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是续作的主要论点,也没有任何切实证据的支持。陈林说:“当专家学者将‘学术规范’的锋利矛头指向刘心武时,其实更应该反省有更大影响力的、头顶‘学术’耀眼光环的‘主流红学’。”红学的激烈争论说明了什么?

  此次围绕刘心武的争论,参与人员比历史上任何红学的争论都更加广泛,专家的驳斥和读者的激赏都呈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其激烈程度也是剑拔弩张,当仁不让。仔细分析其情其状,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变化。

  首先,互联网时代是蔑视权威的时代,也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所以,刘心武的“讲红楼是我的权利”,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他们认为,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都有权阐释《红楼梦》,表现出了人们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强烈欲望。

  第二,主流红学家的“陈词滥调”人们已经听腻了,何不听听刘心武有什么高见?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好奇,何况人的生活都是多元的。猜一猜《红楼梦》中的谜也挺好玩,这并不妨碍《红楼梦》的伟大,也动摇不了它作为四大名著的地位。

  第三,主流红学家的许多见解都具有指导意义,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或多或少地存有一种狭隘心理,容不得别人染指红学。其实,红学界的前辈就有扶持新人的传统。当年,青年工人王毓林出版《论石头记己卯本和庚辰本》,周汝昌和周绍良都为他写了序,既肯定又鼓励,在红学界传为美谈。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专家学者们更应该有一个宽容的情怀。

  红学的争论由来已久,最终都由热闹归于平静。但它每一次爆发都意外地起到了普及与提高红学的作用,此次的争论更是带来了书业的商机,人们在关注争论的同时,纷纷捧读《红楼梦》,研讨各家的学术主张,再一次深度亲近经典文化。这才是应了那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