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养老保险:牵动13亿人的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7:55 大众网-大众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任何变革都是痛苦的,但长痛不如短痛,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代。”11月9日,高盛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RobertHomats在北京关于养老基金的论坛上如是说。

  此时,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刚刚结束他对中国养老问题的演讲。“中国养老保险的资金压力很大。”项怀诚说,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及做实个人账户
,均是可取之道,但关键要有足够的财力。在他为解决中国养老难题开出的药方背后,是一场牵动13亿人口利益的变革。

  资金出路在何方

  当发达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时,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1997年,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的最大困难在于,国有企业老职工没有养老金储蓄,参保企业和个人既要为自我养老积累资金,又要承担老职工的缴费,负担过于沉重。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各项缴费比例已高达40%,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新加坡。为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账,并且每年还在增长。

  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近忧,也有远虑。解决这些问题,说到底,关键需要足够的财力。

  然而,要想弥补巨大资金缺口,要付出的成本远不止于此。

  转型成本有多大

  如果不能为正在来临的挑战提前做好准备,必将给初建不久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现实难题是,离退休人数增长快于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增长。

  “我们也面临这样的困难和挑战。”RobertHomats对记者说,“在没有做实的情况下,现有职工为别人支付养老成本,自己的福利会不会下降?从一个没有做实的基金到做实的基金,原来的债务怎么办?”

  他坦言,没有做实的系统非常可怕。“现在缴费的工人支持了退休一代的工人,情况越来越恶化,医疗保障越来越差,退休工人越来越多,劳动力越来越少。”

  情况必须改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很难解决这道难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已进入和将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进入城市的流动劳动力纳入到社保体系中。这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个人账户的可携带性。在中国现有基本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中,个人账户不能流动,系统只能在本地,没有全国性。这样就算有法律要求人们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账户无法带走,工人也没兴趣让雇主带自己参加这个体系,从而产生覆盖率低的问题。

  谁来支付转型成本

  “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储备当期财力,作为未来财力的补充,同时确定一个合理的缴费率,做实个人账户,并承担国有企业的养老金债务。”如果把项怀诚的这项建议换算成数字,那就是中央政府将为养老体制转型支付的数万亿成本。

  让养老及个人账户由空账变实账,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专家表示,适量减持国有股是重要措施之一。“现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持有的股份和股权是政府的财政性支持。”这位专家说,“过去企业和职工没有缴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费用,职工工资水平也很低,那部分本来应当作为社会保险费用积累起来的资金,国家拿去搞建设了,于是出现缺口,所以,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是合情合理的。”

  发行社会保险债券也是一种途径。我国一直努力扩大养老金的征缴面,对国有企业征缴养老金已基本覆盖完成,今后将把征缴重点转向民营、私营等非公企业。拓宽投资范围,提高投资收益,让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最后,这位全球投资高手对记者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