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重庆老之将至:都市养老现状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3:29 重庆晚报

  重庆正在成为一座日益老龄化的都市,铁的数据就在眼前:

  2000年,重庆老人接近245万人,每100人里8人年龄超过65岁;2004年底,重庆老人增加了169万达到414万;目前,这种壮观的老龄化趋势不会停滞,未来几年还将逐年升级,到2010年,重庆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500万,每6个重庆人里就有1位老人。

  这是关系每个家庭的沉重话题——每个人都会变老,而老人们的身影将无所不在。许多年前,老人在敬老院安度晚年还被看作一件非常凄苦之事,而送老人的子女更被视为忤逆不孝。随着独生子女引起的“421”家庭结构模式变得普遍,一对夫妇负担4位老人的现实,让他们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而在汹涌的“银发浪潮”里,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是搬进敬老院?还是选择就地老化、居家老化?为了未来的自己或眼前的家人,你将不得不作出选择。

  居家养老还是敬老院养老?

  “421”家庭的“泛滥”

  家住江北的王海影前年结婚,去年生下一个女儿。面对没结婚的好友,她总是不无惆怅地叹息“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她是如此描述为人父母前后的两种生活:以前跟老公自己挣钱自己花,背后还有父母支撑;结婚生子后,不仅要养自己,还要供房子,养孩子,顾及退休的父母。她皱着眉头诉苦,最大的压力是将来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家里4个老人两个没有养老保险,老公和我自己也只有一个人有,想想真可怕,只能现在拼命挣钱。”

  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这种被称为“421”模式的家庭正越来越多。而“421”家庭引发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35%的城市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到3位老人。而从赡养费看,35.6%的城市家庭每年花费超过1万元。出于对医疗保险体系的担忧,家庭积极储蓄,不敢增加消费支出,是现在中年人的普遍心态。

  长期以来,重庆一直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严格的地区之一,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不断降低,巩固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目前,人口继续保持在低速稳定增长阶段。但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数量大、上升速度快也成为重庆人口变动的一大隐忧。

  市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蒲奇军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便被定义为进入老龄社会。”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市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8.8%,高于7%的全国平均水平,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1.2%,这表明重庆已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他说,更为严峻的是,根据2004年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0.9%,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6%,“这说明重庆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高龄老龄化也在以平均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最多的直辖市——相信这是重庆不得不戴上的桂冠。2000年全市65岁及以上的老人为244.54万人,2004年底全市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达414万。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还会逐年上升,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

  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因此预测,老年人的赡养、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问题的凸现,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

  城市养老迫在眉睫

  在重庆像王海影这样面临父母养老压力的家庭已经不占少数,而且他们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来消除目前的困扰。

  更大的问题是,重庆是“未富先老”的典型地区。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为1000美元。由市老年协会提供给记者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认为影响本人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低,其余的依次为缺乏科学养生知识、居住环境差、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生活内容单调、情绪不稳定和子女不孝敬等。一些老人在问卷中表示,经济条件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生活质量就无从谈起。

  令人担忧的是截至去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明显滞后于我市人口老龄化步伐。事实上,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考验着养老体制。“养老体制正在完善中,”市老龄委主任张学仁解释说,“去年重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4.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是14.7%。”

  不仅如此,老龄化步伐加快,也直接考验着我市传统养老方式。张学仁认为老龄化步伐加快首先是冲击传统养老方式,“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同堂而居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的原因之一;但老人和子女分居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原因和代沟原因,即两代人的分歧难以弥和。”

  去年他负责主持的一项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与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老年人喜欢何种养老方式?”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与子女分居。这部分老年人中,女性高于男性;从年龄结构看呈倒金字塔型,年龄越大,比例越小,而年龄越小,比例越大。从职业上看,医生、干部、教师等经济收入较高且稳定的老年人多数愿意与子女分开过,工人和农民中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他确信由于老年空巢家庭在重庆逐年增多,依赖子女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最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

  4月初,南坪正街一名八旬独居老人在家昏倒。两小时后,邻居发现报警。消防队员破门而入,老人有幸捡回性命。根据消防部门的统计,在今年前4个月内,重庆消防部门已成功解救了30多位被困家中的“空巢老人”。

  今年6月开始,谢家湾劳动一村社区向需要帮助的老人赠送黄丝带——当老人需要帮助时,只要将丝带挂在门上、窗上等醒目位置,就会迅速得到帮助。该社区超过60岁的老年人有4000人,这些老人中大部分子女不在身边或无暇照顾老人,于是社区想出了这个传递信息的方法。

  10月底,家住大渡口的残疾老人王国平,因去派出所办新身份证,居委会找人将老人背下楼,离开家门时他激动万分,而喜出望外的原因居然是他已经一年半没有下楼。但有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今夏巴南李家沱街道的一位独居老太太,发病后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直到邻居闻到刺鼻的恶臭,民警进屋后才发现老人已离开人世多日。

  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都市的角落发生。如今,老人已经成为一个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的问题,让悲剧不再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

  蒲奇军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几代同堂家庭逐步解体,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必然趋势。”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重庆市有“空巢老人”180万人,约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40%以上。他形象的描述道:“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寂寥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存在很大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数量大幅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使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而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难以兼顾。”他说,此外由于社会负担问题,现代社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要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步依靠社会供养,而我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使社会供养矛盾十分突出。

  蒲奇军说,“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时间不长,积累有限,致使社保基金不足,只能现收现支,给养老保险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老年人收入的提高。”

  一家福利院的一天

  福利院的一天很平淡,但在一座趋于老龄化的城市,这样的生活似乎也是不少老人可遇而不可求的。

  名称:沙坪坝社会福利院

  地点:沙坪坝高滩岩正街

  时间:2005年11月5日清晨至次日凌晨

  5:22——

  天还没有亮,73岁的吴振玉睁开了眼睛。他是河南人,以前是中学教师。因为怕冷,两年前他决定留在重庆安度晚年。儿女不在身边,又不习惯在亲友家居住,所以他选择入住敬老院。

  6:05——

  第一线黯淡的晨光才渐渐透过窗隙,吴咳嗽着,打开了窗和门,瞅了一眼桌上的闹钟。“老吕,起来了,”他喊着同寝室的老伙计吕栋梁,一面穿衣服。此刻,敬老院的老人们也陆续起床开始了洗漱。

  6:34——

  走下三楼,吴振玉来到小花园活动了一下手脚,开始练气功,这时扬声器里开始播放体操音乐。“在这里住着生活比较有规律,这样的集体早操,家里做不到。”72岁的陈迟一边做早操,一边说着,他已经喜欢上安静而有规律的集体生活。

  7:12——

  “该吃饭了。”老吴念叨着向食堂走去。那里已经准备好各种早点:馒头、包子、花卷、稀饭、鸡蛋。68岁的谢婆婆要了两个包子一碗稀饭,坐在饭厅里慢慢吃着,“我胃口不错,平时还会要上2个鸡蛋。”前几天医生告诉她鸡蛋里的胆固醇高,老年人不宜多吃,所以她隔两天再吃鸡蛋。

  8:06——

  吃完早饭,宿舍楼梯里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护理员小王正在安抚两位老人的情绪。原来,同居一室的周婆婆和谢婆婆彼此指责对方不节约用水闹起了不愉快。最后谢婆婆换到了隔壁寝室,两人才停止了争吵。

  9:28——

  换了寝室,谢婆婆想着,又叹了一口气,深陷的两眼罩上了一层愁云。周婆婆摸了摸稀疏的白发,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别看他们现在吵闹,过不了几天就和好了,还会一起住。”护理员小王说,老人的性格其实就跟小孩子差不多,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

  11:37——

  棋牌室里,几桌老人正在打麻将、下象棋,每桌旁边都站着三两个观战的看客。“都是娱乐,”头发花白的李老太戴着老花眼镜坐在牌桌前不紧不慢的说,“喜欢玩的人蛮多,三缺一的时候,还要叫护理员一起玩。”

  12:03——

  快开午饭的时候,一早就外出的吴振玉乐呵呵回来了。他平时喜欢到处转转,因为“总呆在敬老院也觉得闷,和其他人也没什么聊的了”。他说,“我一般上午出门,看看热闹,中午12点前准时回来。”

  12:12——

  午餐有十多个品种,每人选择两荤两素一个汤。吴振玉选择的是红烧鲫鱼、炒空心菜、莲白再加冬瓜酥肉汤。一会儿,他抹抹嘴,吃了个底朝天。

  13:09——

  忙完老人,敬老院的员工们开始吃午饭。院长夏玉莲说,工作人员的饭菜和老人的营养饭菜不一样。她说:“我们为老人准备时鲜货,有次家属来访,发现家里还没吃上刚上市的红米苋,老人已经享受了好几顿了。”

  14:45——

  老吴在小院里拿起当天晚报开始读报,这时帮着摘菜、缝被子的王婆婆、李婆婆围了上来。他们中有的不会识字,有的视力不好,也有的懒得读,听着他把大大小小的新闻念上一遍。

  15:53——

  多功能厅传出阵阵歌声,十多位喜欢唱歌的老人正在排练。组织者老邓说,“唱唱歌,感觉精神好得很”。唱歌间隙,王婆婆女儿打电话问候她,告诉她要结婚的喜讯,于是王婆婆很得意的说女儿是如何如何孝顺,还许诺女儿结婚时请院里老人们吃喜糖。

  19:08——

  晚饭时很多老人对汤圆和清汤抄手比较感兴趣,消灭掉后很快面条也成了受欢迎的食物。在特护房间,瘫痪在床的徐婆婆是每天最晚吃完的一个。护理员小李一遍一遍说:“来,阿婆,咽下去,慢慢咽下去。”她解释说,“婆婆要一遍一遍地叫,否则她自己不会咽,有时还会睡着。”小李不停地和徐婆婆说话,不时让她张开嘴,看到嘴里的粥咽下去了,马上很有技巧地再喂一勺。

  20:30——

  护理员小李开始为特护老人洗澡,她让徐婆婆用手钩住自己的脖子,双手把她托抱到特制的轮椅上,推到浴室后,再抱到凳子上。脱衣时先从能动的那只左手开始,脱裤时先轻轻把老人屁股抬起。接着小李打开水龙头,试了试温度,并把热水稍稍开大。小李让她向后躺着,用左手托住她的头,右手洗。

  21:56——

  敬老院的小花园终于安静了,老人们大多呆在寝室看电视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寓的灯火开始一个个熄灭,老人们的呼吸渐渐的变得均匀起来。

  1:12——

  灯火全部熄灭。护理员小李走进101室,打开窗户通风。“如果老人按铃,我们要随叫随到。”小李说。她今天值夜班,从晚上9点半到早上9点半,12个小时内不能睡,每隔一个小时巡视一次,还要注意老人的睡姿、呼吸是否正常。对老人们来说,一天已经结束;而她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养老机构的现状及远景

  老人此间乐,不思家

  群山环抱的歌乐山森林公园旁,有一处绿树成阴的院落,这就是市第三社会福利院。11月9日,院子里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一起聊天打牌,深秋的冷风吹拂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5年前,老伴去世后,我一个人生活很孤单。后来听说福利院条件不错,开始我还不愿意来,来这后才发现这里真的不错。从我穿衣到一日三餐,照顾得非常周到。”年已八旬的李国建露出灿烂的笑容。

  2002年,位于高滩岩、花费400万装修后的沙坪坝社会福利院成了本地最具现代化和设施齐全的区县级福利院。院长高顺忠自豪地说:“现在床位已经不够。”他告诉记者,“我们共有200张床位,一年前就基本住满了。目前想进院的只能排队等候。”院里打算扩建,年初已向区里打了报告,现在还没得到批复,“我们是很需要新建一个分院的,现在要求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

  “一个办得好的老人院,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在这里住了6年的曾伯表示,他的生活很充实。68岁的曾伯主动担负起喂养院内池鱼的活儿,日久天长,他养的鱼儿只要一听到有人拍打拦杆,便会一拥而至。这很让他有些得意。

  “沙区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不是传染病或精神病患者,原则上都可以进入本院。”高顺忠说。作为一个非赢利性的单位,该院门槛不高,从现行的收费标准看,一个从现在起就按规定交纳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60岁后便足可支付他在此的基本生活费了。

  该院200多张床位的使用者中,既有健康人,也有相当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这使得该院成为一个集养老、康复、治疗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70岁的董婆婆中风7年,儿女上班无暇照顾将老人送到这里。一段时间后,单位同事背后指责他们嫌弃老人,没办法儿女又将老人接回去。可老人回去后又哭又闹,他们只好又将老人送回福利院。

  “许多老人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对福利院很有感情。”高顺忠回顾起为一位高龄老人送终的情形时仍十分动情:那位老人临终前,捐赠给福利院一批物品,一定要她亲手分发给院里的老人。

  切忌与民争利

  在重庆,类似李国建选择在福利机构安度晚年的老人,人数还很稀少,其行为也没被同龄人所认同。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光云表示,“‘养儿防老’是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老年人靠子女照顾仍然是养老主流观点。过去只有孤寡老人、五保户才进敬老院,凡有子女、有亲属的老年人,都要在家中度过晚年。久而久之,人们头脑里就产生了一种思想:老人去敬老院是不幸福的,不是子女不孝就是家庭失和。”

  “养老机构是现代社会养老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形式,有种传统观念总认为养老是家里的事,不是社会的事。其实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会对未来的养老进行规划。然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对年老的日子感到迷茫:当我们年老的时候该怎么办?”他说,“如果我老了,我一定会选择进福利院。”

  2000年的重庆统计年鉴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市福利机构总计1097个,床位36147个,收养24403人。其中优抚休、疗养院9个、社会福利院27个、镇集体办敬老院1061个。而到了2005年11月初,市民政局办公室邹先生告诉记者,此数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截至11月初,重庆城乡社会福利院有142个,农村敬老院1126个。各类城乡养老福利机构床位总数达近6万张,收养老人超过3万人。

  市老龄委统计,全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414万人。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杨通勋表示,“按照现在全市床位数计算,每100位老人才能摊上1.5张床。而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100名老人中,应有5至7人能住进养老院。由此推算,重庆福利设施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有眼光的投资者自然不会放过如此机会,目前重庆民办养老机构正迅速增长。142个城乡社会福利院中,社会力量兴办的占47个。为吸引老人入驻,无论是民办还是国办养老机构都开始新一轮市场运作。专门针对老人疾病的养老机构出现:北碚天毅老年颐养院宣称接收生活能力不能自理的老人,南岸颐园老年公寓接收痴呆瘫痪人员,南温泉疗养院则提出治疗中风偏瘫、骨质增生、托老养老以及临终关怀。敬老院普遍收费低廉,通常是包吃住每月350元-400元,南滨路绿叶老年公寓与渝中区红叶敬老院每月收费均在370-380元起,含住宿、伙食、洗衣被褥;贵一点的如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每月住宿费350元单列,伙食实行包伙制和买票制,总共相加也只在500-550元。

  不过通过民办与国办养老机构差异的广泛调查,李光云指出,我们发现,两者在体制机制、经营策略、运作成本、人员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办养老机构的优势表现在,体制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经营策略上更多思考;管理手段上多样,市场化运作;负责程度上责任心强,全年无休,以院为家,是事业型;运作成本上更经济、有效。”

  未来5年里,重庆决定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市民政局人士表示,到2010年,除政府兴建的1000家社区福利养老设施,新增床位数达30000张,社会力量开办的养老机构也将增加5000张床位。李光云称,政府在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中的作用,将民间的资金、运作机制引入养老机构的兴办中,“应该有所为的不是自己争相开店与民争利,而是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必要规范,保证他们的经营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破解“银发浪潮”的难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必然产物,对“银发浪潮”不应持悲观态度。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完全可以化解矛盾与问题。“和全国人口老龄化比起来,重庆可能还要严重些,但目前我们仍处于老龄化初期,只要未雨绸缪,就能够确保平稳渡过老龄化阶段。”蒲奇军如是说。

  “人口迁移,流动性大也造成老人赡养难。众所周知,重庆是一个打工大省。去年市社科院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共有每年净流出人口为407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去打工的都是青壮年,老人留在家里还要照顾,赡养问题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蒲奇军分析说。

  “人老了,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赡养父母?”李光云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老年人的赡养有三个层次:除了物质供给,生活照料,还有就是精神慰藉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精神赡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认为“精神上的安慰比简单的金钱更重要,现在老年人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没有钱而是孤独。”

  传统的养老以家庭为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家庭子女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依靠老年个人劳动自养,又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限制。“未来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这是已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李光云说。

  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为了实现“高福利国家”的目标,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在郊区和风景区兴建养老院、老年公寓及其他养老设施,却忽视和削弱了家庭及亲友在供养老年人方面的责任。于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持续照顾”理念上达成共识,尽可能使需要不同程度照料的老年人能长期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照顾。近年来,在“就地老化”和“居家老化”理念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一方面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办养老机构朝着“社区化”、“居家化”的方向调整结构,尽力为老人提供结合住宅和护理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尽可能的贴近老人熟识的社区,实行开放式管理。

  “社区养老就是一个不错的形式。在社区建立老年公寓,让更多的老人一起生活。除了有专人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外,最重要的是这能解决老人孤独寂寞的问题。老人在一块,共同语言多。”蒲奇军肯定的说,至于由此所产生的费用,“就目前重庆的水平而言,五六百块钱就能住得相当不错,一般城市有固定收入的老人都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很多老人都有住房,老人住进老年公寓,自家房屋出租,租金则用来交老年公寓房租。这样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一门照料“孤独”的生意———重庆敬老院经营样本分析

  多年前,重庆近郊南山脚下的一栋厂房破败了。这座闲置在弹子石街边的旧楼一度只见老鼠的身影,四周充斥着低矮的工棚和堆积的垃圾。一年前,有人相中这栋楼,不久以一年36000元的租金租下这里。11月7日,记者来到了这座由厂房改建而成,老人共处共生的民办敬老院。

  样本介绍:

  大学生开办敬老院

  徐孝凤,35岁,长寿人,199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系专科。用她的话说,“从学校出来就没给别人打过一天工”——她先后在弹子石办过职介所、房介所,2003年在上新街第二人民医院内兴办养老公寓,弹子石这家敬老院是她的第二处事业。

  敬老院在弹子石公交车站旁,从派出所路口的小巷前行1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招牌。左侧铁门进去后,这栋夹杂在民居里的敬老院显现在眼前:楼房外观斑驳陈旧,里面内墙刷有白色灰浆,一楼中间是饭厅,四周分布有厕所、厨房、浴室、杂务间各一间,二楼有办公室一间,其余房间均为客房。楼房在今年7月改建为敬老院,占地800多平方米,一楼一底,共65张床位,现入住24人,入住率为36%。

  市场前景:

  今昔际遇大不同

  “敬老院以前的名声不好,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敬老院以前主要是由政府和慈善机构开办和经营,收留的都是些没有经济能力的孤寡老人。过去逢年过节给敬老院的老人送寒衣和水果,营造的就是这种贫苦形象;默认了这种形象的人都不愿把家里的老人送进敬老院。”她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开始成为家庭关心的问题。

  需求分析:

  经营孤独也是生意

  “老人最怕孤独和寂寞,但老人又最孤独,最寂寞。”徐孝凤说,“敬老院实际是经营消除孤寂的生意,以前常常是家人送老人入院,现在不少老人主动搬到敬老院住。”实际上,开设第二家的初衷就是因为上新街的入住率已经饱和,源源不断的顾客需要新的场地。这家敬老院的顾客里,65岁到90岁年龄段的有18人,剩余6人均低于65岁,其中最年轻的不到40岁。她分析说:“因为身患慢性疾病,有些中年人现在来到敬老院,希望得到照料。这所敬老院的顾客多数来自工薪家庭,因为工薪阶层面临的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经营之道:

  价钱合理伙食好

  办敬老院收费不能太高,因为入住敬老院的老人大多家庭生活条件一般,而老人本人的退休工资并不高。徐孝凤表示敬老院面对工薪阶层,核心竞争力就是收费合理伙食好。这里收费标准按照房间分级: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多人间的月租(含一日三餐)分别为850元、500元、450元和400元,需要半护理、全护理、特护理的每月再增加180元、360元、500元。膳食方面,每人每月伙食费成本约为200元。敬老院本周食谱上,一周早餐由鸡蛋、粥、包子、馒头、面条、豆浆等轮换组成,中晚餐两荤两素带汤,主要有蒸菜、烧菜、小炒等肉类以及鸡鸭禽类、时蔬菜肴构成。她认为一个老人每月平均花费400元,大多数家庭都负担得起。

  地点选择:

  选址暗藏玄机

  徐孝凤说,对于高中档次敬老院,山清水秀才养老,加上老人怕吵,所以敬老院周围环境不能嘈杂、污染严重。但是对于自己面向工薪阶层的敬老院,她认为是旧厂房改造,硬件先天不足,因此只能在交通上下功夫,不能离城区太远,让家属探望不方便,“这里距离弹子石车站不到100米”。

  投资成本:

  大小皆相宜

  投资多少才能开家敬老院?“要看各自市场定位,经营高中档市场,投资大约从数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普通敬老院,投资几万就可以。”徐孝凤表示,以这家敬老院为例,总投资额8万余元。而钱主要花在两个地方:一是租下区工业品公司楼房,重新粉刷简单装修,每层楼新修厕所并安装下水道,同时按照敬老院布局隔断不同类型房间;二是购买电视机、消毒柜、电热水器、电话、电扇等家用电器,和与每个床位相配套的高低床、床头柜、三开柜等必要家具与被褥。

  风险提醒:

  赚钱看长线

  徐孝凤认为,以前投资者没想到敬老院也能赚钱,所以民办的很少,现在这类敬老院慢慢多了起来,但市场的变动也会增加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目前收支来看,这家敬老院每月成本主要是:厂房月租3000元、水电气费2000元、5位护理员工资2000元,总共7000元;而每月收入是24位顾客平均每人月租400元,总共为9600元,扣除每人每月膳食费成本200元,实际收入不到5000元。虽然每个月亏损2000多元,但她表示由于敬老院的投资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回本,如果全院65张床位都住上人,按这样标准的收费计算,一个月营业收入应该有26000元,这样扣除所有成本,就有五六千元纯利润了。

  策划/陶青■采写/记者隆准陈贵实习生王丽美

  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