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近人情”的神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9:39 海峡网-厦门日报

  勤廉兼优先进典型系列报道4

  —— 记市公安局刑事侦察支队政委曾海泉

  不久前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的厦门市公安局刑事侦察支队政委曾海泉,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福尔摩斯式的人物。在厦门、在福建,乃至在全国刑侦第一
线,许多人提到他都会跷起大拇指。

  爱岗敬业 事必躬亲

  59岁的曾海泉最感骄傲的是,这辈子能够干上刑警这份他最喜爱的职业,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曾海泉对现场勘察的要求一向很严格,不允许出一点差错。这种近乎苛刻的工作习惯,让他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每发生一起命案,他都要亲临现场指挥、协助案情分析,直接参与侦破工作。

  今年10月的一个晚上,曾海泉与同事到现场勘察一起命案,从集美赶回厦门时,已经过了晚上11时。到家后,还来不及休息,就又接到另一起命案的报告,他二话不说匆匆赶到现场,但勘察中还是因头晕眼花,昏倒在椅子上,被同事送进了医院。

  第二天早上,支队队长听说此事后,正准备到医院探望他,不料一下楼就遇到了赶来上班的曾海泉。

  “抓到犯罪分子,案件破了,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曾海泉说。从事刑侦工作的37年里,他甚至没有因身体原因真正住过一天医院,经常是晚上到医院打点滴,白天针头一拔又照常上班。

  智勇双全 屡建奇功

  一把雨伞、一个女式提包,这样的物品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再寻常不过,然而,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在一位神探的眼里却可以成为判断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作案时间等信息的重要物证。多年来,曾海泉侦破的大案要案不计其数。在他眼中,物证是一种会说话的痕迹,痕迹与案件丝丝入扣,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在侦破1994年厦门“9·16”电视台被盗上百万元摄像器材案、“9·18”白鹿路一案两命特大抢劫杀人案中,曾海泉从现场一件蓝色背心入手,深入分析、合理推断,根据两现场地理位置接近,作案时间、手法雷同等特征,准确地判断出作案人员身份、人数,并果断地进行串并案,一举侦破两案,及时消除了社会影响。在1995年湖里仙岳山白骨案中,他指挥侦技人员对现场细致勘察,从死者腰间的传呼机入手,认真排查因果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成功地破获了这起死者死亡时间已近一年的疑难案件。

  正是这种事无巨细、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激励着支队的每位民警。在曾海泉的带领下,近年来厦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屡破大案,屡建奇功。

  不爱交际 “不近人情”

  曾海泉参加公安工作的30多年,正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他的许多亲戚朋友都比他提前步入小康生活,有的甚至已经成了百万、千万富翁。有人劝他脱下警服另谋高就,他一笑了之。有人想请他吃饭、给他送礼“意思意思”,也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希望自己脱下警服时,能无愧于警徽下的铮铮誓言。

  因为不爱在社会上“交际”,有人在背后说他“不近人情”。可曾海泉说,他宁愿把更多业余的时间用来钻研自己热爱的刑侦业务。在担任领导职务,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他也从未停止过对业务的钻研,先后撰写论文和教材20多万字。目前,他已身为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刑侦专家,是全国公安系统中不可多得的高级技术人才,曾先后在厦门大学、福建省公安专科学校等上课,并自创了“不可知犯罪痕迹证据”认定犯罪的理论,为刑事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刑警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用曾海泉自己的话说:“距退休已经进入倒计时,只争朝夕。”他恨不得把自己这辈子剩下的时间,都投入在刑警的岗位上。对曾海泉的采访,是被又一起突发刑事案件打断的。这位有37年警龄的“神探”又去出现场了……本报记者 陈泥

  (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