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握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制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10:05 解放日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决定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是会议审议通过的《建议》的重要精神。

  一、全面深刻把握五中全会精神

  五中全会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五个重要会议,结合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学好全会的文件,认认真真地领会全会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全会的部署。

  首先,要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五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使发展真正成为“硬道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尤其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贯穿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可以这样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其次,要全面领会《建议》的主要精神。

  《建议》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16775”。

  “1”,就是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总的来说,“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6”,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六项原则,即六个“必须”。这六个“必须”,第一个“必须”,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第二个“必须”,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第三个“必须”,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第四个“必须”,强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第五个“必须”,强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第六个“必须”,强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为了给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不能缺少的制度保障。提出这六个“必须”、六项原则,意味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进展。

  第一个“7”,就是要明确“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其中有两个硬指标,这就是:(1)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要求要高(按原计划,我们只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就能实现,但是就业问题解决不了;考虑到就业等因素,我们的发展速度不能低于7.5%,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比过去20多年通过能源消耗翻一番来支撑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高了要求。

  第二个“7”,就是要牢记今后五年要完成的七项任务,即:(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七项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到“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上;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 5”,就是“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问题。这就是温家宝总理在对《建议》作说明的时候提出的:一要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五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概括起来,这“ 16775”就是:一个新起点、六项原则、七大目标、七项任务、五个关系。

  二、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起步,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标志着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全会提出了许多亟需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要完成的理论任务是:“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我们都知道,在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我们在对待“发展”的问题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

  五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作了新概括,指出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都知道,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方法论是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去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的总概括。也就是说,世界观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方法论研究的是怎样去改造世界的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定义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说明它是从总体上研究和回答“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论。当然,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对“什么叫发展”的回答,不仅要作事实判断,而且要作价值判断,即回答“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因此,也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从总体上研究和回答“为什么发展”、“什么叫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些根本问题的理论。正因为这样,中央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要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在人类文明史上,特别是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从增长即发展的片面而肤浅的认识中走出来后,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自从上世纪 70年代以来 ,人类的发展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紧跟这种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

  同时,我们自己在发展问题上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对发展问题有一个新认识,转变发展观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78年— 200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 9.5%,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2000年,我国 GDP达到 8.9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 1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银行认为,中国 2000年 GDP已达到 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我国 GDP总量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后,超过意大利,已居世界第 6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了一个台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要用 20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 20年中,平均每年经济增长不能低于 7.5%。这个速度虽然比过去 20多年低一些,但是仍属快速发展的范畴。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过去 20多年的发展 ,是大量的投资带动的 ,是大量的能耗换来的 ,是付出了环境污染等巨大的代价实现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 20多年,进入新世纪后的头 20年仍然具有较高的增长率,能保持 7%— 8%的平均增长水平,超过日本、韩国上一世纪 60至 80年代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但是,实现这样的目标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要做到科学发展。因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不能回避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最突出的,有三大挑战:一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挑战;二是生态环境的挑战;三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比如科技进步与就业的矛盾问题、沿海与内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再按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走下去,也不能循着我们过去 20多年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正是在这样一个深刻背景下,中央提出对发展问题要重新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既要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要从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形成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这就是,要围绕“以人为本”的要求,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更加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三,要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而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但是,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大难题,即我们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了。同时,这种情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即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前四条是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和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第五条则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提出来的。这些特点,正是我们要创造的新型发展模式的特点。

  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为此,一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二要大力推进循环型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要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大教育发展的力度,尤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第四,要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发展质量。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都是为了提高发展质量。但是,解决发展质量问题的中心环节,还是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问题,我们已提出一些时候了,关键是要落实。五中全会在论述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的六项原则、“十一五”时期的七大奋斗目标和七项主要任务中,都讲到了这个问题。我们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必须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二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只有这样锲而不舍地去努力,我们才能提高发展的质量。

  第五,总起来说,就是要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五中全会回答得十分

  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强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所谓“又快又好”,一是指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避免走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老路;二是指快速发展要与平稳发展相统一,以避免大起大落、经济波动过大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做法;三是指经济快速发展要与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统一,以克服“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

  这五点,第一点和第五点是管总的,第二、三、四点则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了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对全党提出来的三项改进工作的要求。

  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时候,我们不仅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要提高认识,而且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也要提高认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观这一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特别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第一,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这几年在改革发展中,我们对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对社会建设则重视不够,出现了“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所以,党中央十分重视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显然是管总的。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要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又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要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考察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用 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 21世纪头 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学术分类,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说:“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等范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毫无疑问,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因此,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等范畴,都应该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含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它所强调的“五个统筹”,以非常鲜明的态度和语言,阐述了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都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满足了实践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再次,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属性或特点,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形成,同样也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发展过程才能完善和巩固。今天我们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具有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特点。这就是,经过 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从利益关系、经济结构到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多样化”,进入了人均国民收入 1000美元到 3000美元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险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事实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针对的就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化解发展中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而解决了这些风险和问题,所构建的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前工作来讲,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从其理论内涵来讲,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近期奋斗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第三,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也是为了明确当前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那么,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五中全会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建议》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时所强调的四个着力点:一要在扩大就业问题上下功夫;二要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下功夫;三要在理顺分配关系上下功夫;四要在发展社会事业上下功夫。

  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着手,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而奋斗。我们一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要学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抓下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一定能够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