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故宫》里还缺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11:06 新闻晨报

  这是一部优秀的大型纪录片,它对建筑与文物宏大而精致地展现,对历史和往事深入而细腻地叙述,对岁月和命运平静而感慨地追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深情而怅惘的传承之心,都使得它具有了一种国内电视节目不多见的品质、气度和情操。有人把它和廿余年前轰动一时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相提并论,视两者为具有保存和流传价值的、记录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文本。与此同时,记者也和《故宫》摄制组的成员谈论了该片的遗憾和不足,对片中的技术和观点提出了异见。相信每一个喜欢《故宫》的人都希望在接下去的拍摄计划
中,可以呈现一个更为真实,深入,鲜活的故宫。

  周兵,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制片人,《故宫》总导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喜瓷器和书法,他的同事告诉记者,他在故宫的办公室一派中国传统文人的趣味,一张长案条,墙上挂着字画。目前,周兵正在攻读南开大学中国艺术史的博士学位。

  星期日:周导,我想你听到的肯定和表扬已经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可我想给你挑挑刺,好吗?

  周兵:好啊,你说。

  星期日:先从技术开始。有网友说《故宫》的空镜头太多了,几乎每集都有“高天流云”———而且,那云是真的吗?

  周兵:全是真的!我保证,它们是真的。

  星期日:啊?对不起,我没看出来,还以为是电脑合成的呢。电脑动画技术的运用是这部纪录片的特色和创新。不过,我觉得有些镜头过于好莱坞化了,让人想起了《指环王》、《世界大战》这些美国大片,和中国传统文化清幽淡泊的意境不太吻合。

  周兵:我们是邀请了一家美国公司来制作动画,大家的理念和手法的确有些差异。比如拍《故宫瓷器》,有个情节是从景德镇走水路,把瓷器运到北京,当时我就想用中国水墨画去表现,他们也做了好几次,但都不满意,最后我只好放弃了。

  星期日:《故宫书画》介绍了《平安春信图》,是从动画开始的,画卷里的人和景动了起来,眨眨单眼皮,还折断了树枝。很不错,新鲜,又符合中国书画的风格。

  周兵:对,我也很喜欢,书画非常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和精神境界,而大片式的动画有时会显得太硬,太张扬。

  星期日:《故宫》是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你们在史实上出现硬伤了吗?

  周兵:硬伤应该说没有吧,不过我承认史实有缺失。比如《肇建紫禁城》播出后,就有建筑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怎么片子里没有苏州工匠蒯祥呢?他可是一个关键人物啊。我告诉他,在《肇建紫禁城》的历史时期中他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在成片中给删掉了。

  星期日:播出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吧?

  周兵:是的,很多好东西忍痛删掉了,没办法,要讲的东西有这么多,而每集只有50分钟。单是《肇建紫禁城》这一集,我前后就写了10多万字啊,你知道播出时的脚本才允许多少字?6000字。压缩的过程太痛苦了。

  星期日:你的编导王冲宵说,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知识储备不足,对着这些建筑和珍品诚惶诚恐,生怕拍得不好对不起它们。年轻给了你的团队干活的激情和体力,但也会带来问题吧?我说的不是电视技术上的。

  周兵:主要表现在心态还不够沉稳,太急于表达。比如拍“斗彩三秋杯”,镜头就有点短了,转得也有点快,可以再远一点,拍得再含蓄沉稳一点。

  星期日:一个年轻的团队对把握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上会有些困难吗?

  周兵:一开始,大家非常都挺喜欢故宫的,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比较陌生和显浅,但从三年前开拍后大家就开始“恶补”,故宫200多位专家几乎全出动了。拍第一集,我就搜集了100多万字的资料,不敢说全看完,也看了其中的80%。有些场面虽然是找群众演员“再现”的,但我们都是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比如上万人搬大石头那个场景,就是根据当时史书上记载的原话演绎的,绝对没有一点瞎编。

  (说到这里,周兵扭头对一位正在写《故宫》若干说明的电邮的同事说:“一定记得把这也写进去,我不介意别人说我拍得不好,但不允许说我拍的是假的。”)

  星期日:我注意到,在瓷器、书画、藏玉那三集中,出现了不少最高级别的成语,比如“空前绝后的”,“精美绝伦的”,“史无前例的”……这些形容词是否有过头的可能?

  周兵:编导或许想通过这些词语来表达他们的赞叹和崇敬之情,但《故宫》不论是内容也好,评价也好,我们都是非常谨慎和严肃的,最后的旁白都经过专家的修改和认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星期日:你个人喜欢什么时代的书画?

  周兵:宋代山水画,石涛,八大山人的,他们是用情感和生命在绘画,和御用画家不同。

  星期日:没错。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诗、词、书、画、瓷器、包括建筑———在宋代达到了顶峰,这是公认的。虽然《故宫》中也展示了不少晋隋唐宋元时期的艺术珍品,但因为紫禁城是明清皇家宫殿,展示的文物也以明清作品为主,而你们又给出了那么多最高级的词语,会不会给公众某种误导:中国古代的文化高峰不在宋,而在明清?

  周兵:我做节目的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感觉。不过,一方面,我们将故宫皇家视为一个最大的收藏者,藏品的时间跨度还是很大的,并不局限于明清,书画那一集就挺明显的,很多朝代的古书画都拍了。另一方面,明清藏品的价值表述也是经过专家审定的,至少在某一标准上,它们是当之无愧。

  星期日:《故宫瓷器》中拍了乾隆年间的一尊“瓷母”,可坦率地说,我认为它过于繁复和匠气了,你觉得呢?

  周兵: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偏爱汉代的瓷器,古朴大气,但从工艺上来说,瓷母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成就是无庸置疑的。这个片子是拍给大众看的,所以我不会放入我个人的喜好,而是按照成熟的评价标准来选择和展示。这个片子最想告诉观众,这里真正发生过什么事情,有过哪些细节,有着哪些人的命运和情感……中国人拥有什么样的文明,这些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什么,怎样来传承这些文明的。

  《故宫》能赚多少钱?

  历史、文化、情感,这些已经说得够多了,事实上,随着《故宫》的热播,这部大型文化历史纪录片的商业前景也颇值得关注。毕竟,国内赚钱的纪录片屈指可数。

  11月4日,周兵告诉记者,《故宫》的收视率达到了2.8%,已经超过了一般电视剧的收视率,这一轮的收入主要来自去播出前后的贴片广告。

  《故宫》接下来的整体市场营销将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该公司负责,主要分为国内、海外和音像制品三大部分。相关人士没有透露具体的数字,但都认为《故宫》作为一个“长销”产品,盈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营销的重点也正在围绕这一点展开。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国内销售部的肖可英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做发行计划,不少地方电视台都有意向购买《故宫》的播映权,而且还有一些公司也表示愿意购买整个播映权,“之前很少有公司看上纪录片的。”至于价格,肖可英表示涉及商业机密不便透露,但应该比另外两部央视“纪录大片”《复活的军团》和《郑和》高。

  中国国际电视公司节目代理部海外发行部经理张琳说,从去年开始,公司已经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他们计划把已播出的12集浓缩成2小时的英文版,明年将在相关频道以及网站上播出。“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片子卖给美国国家地理,而是有着一揽子的合作计划。此外,我们还会去欧美和东南亚主要的电视节做推广。”另据记者了解,《故宫》的海外销售同样也是电视播映和DVD两大类,盈利部分将按照合同的比例“内外”

  分成。“目前,海外发行的赢利在整个利润中不占大头,但这次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操作机会。”张琳说。

  该公司音像部主任谢鹏飞正在广州负责《故宫》DVD的征订工作,“《故宫》这12集,央视边改边播,所以DVD没有和播出时间同步上市,我手里还没有带子。”即使这样,销售情况也令他高兴,“目前,首批估计能订出了8000套,最少也在2000套左右。电视剧的价钱卖得高,但周期比较短,几个月后大家都去关注新剧了,而《故宫》这样大制作的纪录片,销售时间将相当长,现在还不好估算这块能挣多少钱。”他还透露,11月中旬,“普通版”的《故宫》就将面世,“出厂价”一套约为60元人民币,零售价格则因不同的销售渠道而异,估计在80元左右。

  至于《故宫》的赢利,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如何分成,两家都不愿透露具体数字,据记者了解,在多数项目上双方将“平分秋色”,而在海外发行方面,央视得到的比例高于故宫。

  “《故宫》的拍摄是一次文化行动、也是一个商业行动。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中摸索一种经验。”编导王冲宵在央视网站上回答网友的问题时说,“以往中国纪录片往往口碑很好,但是市场反映不佳,与国外纪录片的创作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像美国的《国家地理》、《Discovery》、英国的BBC,他们往往会以非常大的投资去拍一部非常高质量的纪录片,形成良好的商业循环。不考虑商业动机的纪录片最终只能走到死胡同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