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好改革攻坚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11:44 河北日报

  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可以说,“十一五”规划是发展规划,同时也是改革规划。为什么“十一五”规划把深化体制改革放在了如此突出的位置?

  颜廷标: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解决了一些重
大问题和矛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改革才到了真正的攻坚阶段。这是因为:其一,先易后难的改革路径使得留在后面的改革都是难度大的。其二,从改革的内容看,下一步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可能产生的震动也大。其三,改革的成本增大。改革是有成本的,但改革初期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大高于改革的成本,人们对“低成本、高收益”的改革也容易接受,但下一步的改革都属于成本较高的改革,难度明显增大。

  记者:我们注意到,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改革总体进程滞后”,对此,您是怎样认识的?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颜廷标:近年来,我省改革推进速度还是很快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横向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突破难点上滞后,外围的改革、容易的改革推进还是较快的,但涉及改革的难点则力度明显不够。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强力推进,但还有相当的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没有解决好。二是推进速度不快,主要是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速度不快,我省目前还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解决,比如涉及政府的改革推进速度不快,实质性的改革不到位,政府体制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记者:您认为滞后的原因有哪些?

  颜廷标:一是在改革的思维上滞后,一些地方、单位、一些干部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推动改革的意识不强,影响了改革速度。二是尚存在畏难思想,怕改革引起矛盾和问题,对改革难点的突破顾虑重重,甚至遇到矛盾绕着走。三是主动改革、自我改革意识不强,存在着“中梗阻”现象,即受部门利益、自我利益的影响,对部门有利的改革大力推进,影响部门利益、影响个人利益的改革,不推不动,甚至存在着推也不动的现象。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推进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推进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推进有利于扩大开放、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改革,务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您认为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新思路?

  颜廷标:我觉得核心有三个“点”:一是找准突破点。改革到了目前的状态,许多改革是连环状的,我们要在循环式、链条式的问题和矛盾中,找准切入点,在点上突破,以点的突破解开链条。对整体改革、一步到位有难度的改革,可以分步进行。二是找准创新点。改革也需要创新,打破旧的体制时要找准创新点,使体制转换平稳。如政府职能的转换,并不仅仅是政府职能的减少问题,而是如何在政府应该行使职能的领域强化作用,而对政府应该退出的领域加强中介组织的建设。三是找准改革支撑点。改革是需要支付成本的,部分改革成本是由社会来消化和吸收的,但有些需要由政府直接付出。随着历史的积累和改革难度的加大,我省“十一五”面临的改革成本比以往明显增大。所以,要寻找改革的支撑点,才能推进难点的改革。我认为,支撑点要从两个方面建立:一是通过改革后的收益解决,二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加快改革。

  记者: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我省既面临着“补课”的任务,又面临着新的艰巨的改革任务,您有什么理由和信心打好改革攻坚战,从而为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颜廷标:我们有信心在改革攻坚阶段取得大的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讲,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已从思想、组织、工作等方面作好了准备。省委近年来反复强调要消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并且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省“十一五”规划《建议》也对改革的任务进行了部署。从客观方面来讲,自2003年以来,我省经济快速增长,为改革攻坚奠定了财力基础。从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好的经济增长形势将持续到整个“十一五”时期,这为解决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打好改革攻坚战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