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杀人蜂肆虐陕西秦巴山区 人被蜇后死亡率达30%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02:56 新闻晨报
杀人蜂肆虐陕西秦巴山区人被蜇后死亡率达30%

提起毒蜂,村民连永生充满恐惧。身后病床上的是他遭毒蜂袭击住院的妻子。华商报记者卢兴江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杀人蜂肆虐陕西秦巴山区人被蜇后死亡率达30%

“杀人凶手”大黄蜂原来是如此面目。华商报记者卢兴江摄。


  一种被称为胡蜂的野生蜂,正如同幽灵一般盘桓在陕西秦巴山区,并不停地杀人。仅隶属该区域的安康一地,最近几个月就有6人成为其毒刺下的冤魂,与其相邻的汉中、商洛等地也陆续传来因其毙命的噩耗,而且伤亡的范围仍在不断蔓延。深秋初冬,与胡蜂的较量成为秦巴山区政府和人民最棘手的任务。

  11岁女孩死于50多处蜇痕

  胡蜂从外表看上去并不觉得恐怖:它只有3厘米长,香烟般粗细,头部呈暗红色,身子灰黑,但它尾部的尖刺却是致命的,一旦刺入人的皮肤,将其体内的淡黄色液体注入,里面潜藏的神经毒素、溶血毒素、霉类等致命武器便可能令人在24小时内死亡。此外,胡蜂在当地还有一个土名——七牛蜂,因为7只这样的蜂曾将一头牛活活蜇死。

  它们通常在村前屋后的树上垒起蜂巢,这种葫芦形状的蜂巢俗称“葫芦包”。“葫芦包”有大有小,小的里面藏着几百只胡蜂,大的有千只以上。

  今年有统计的惨剧从8月18日开始。安康平利县一个叫汪芳的11岁女孩这天上午正在屋子后面的山上采摘板栗,身体不经意碰撞了旁边的大树,结果惊动了上面“葫芦包”内的胡蜂。眨眼间,这些胡蜂便从里面飞出,黑压压地朝小女孩袭来,如同雨点般“嘭嘭”地打在她的头上、身上,将她浑身包裹。小女孩惊恐地向山下奔跑,试图摆脱,结果吸引了更多的胡蜂向她追来,跑了不到20米,小女孩便昏迷了过去。

  待汪芳的父母发现躺在半山腰的女儿时,昏迷中的女儿已经面目全非,脸厚厚地肿起,布满数不清的黑色蜇点,几只意犹未尽的胡蜂还在孩子的衣服上拼命往里钻。几个小时后,汪芳被送到了当地的乡卫生院,但这种情形卫生院已经无力应对,很快汪芳又被转到了县医院,县医院经连续抢救仍无济于事,医生建议给汪芳做血液透析。8月19日,汪芳又被送到安康中心医院,但这里的血液透析也没能挽回她年幼的生命,她在血液透析时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眼睛。

  事后,她的父母发现她身上总共有50多处被蜇过的伤痕。

  毒蜂杀人事件一再发生

  汪芳遇袭半个多月后的9月5日,一名在安康岚皋县打工的

福建小伙子也遭到了胡蜂的袭击,在被蜇后不到10个小时,这名小伙子就因为严重的器官衰竭死亡。

  然而,发生在秦巴山区的胡蜂袭击并没有结束。一个半月后,紫阳县的陈进兰成为又一名不幸者,她在被蜇的第3天死去。

  进入10月份,胡蜂蜇人事件又蔓延到汉阴县。10月4日上午,趁雨过天晴,翁德菊和她14岁的孙女连婷、9岁的孙子连荣林,一大早就去距离屋子200米处的山脚下种蚕豆,突然山脚下一棵树上的“葫芦包”里飞出密密麻麻的胡蜂,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祖孙3人笼罩在中间。

  孙子连荣林见状,一个大步从田埂上翻滚着跳到下面的田地,但部分胡蜂还是对其穷追不舍。这时,奶奶翁德菊一边抓捏自己头上的胡蜂,一边让孙女连婷赶快朝屋里跑,她自己在走了不到10米后就昏倒在地。这时,穿着一身红色运动服的连婷成了胡蜂最大的攻击目标,它们爬满她的全身,不停地在她身上蜇,并一直追到屋前。

  翁德菊的老伴连永生听到孙女的喊叫从屋里奔出来时,看到的是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孙女。而此时胡蜂依旧不肯放过连婷,连永生和几个邻居用扫帚不停地挥打了好几分钟,才将孙女从胡蜂的折磨中救了出来。

  随后,连永生在路上和田地里分别找到已经昏迷的老伴和孙子。不到24小时后,连永生的孙女连婷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伴和孙子至今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不能动弹。

  而这样的死亡事件还在陆续发生。

  有“葫芦包”的树成禁地

  11月9日,记者随同连永生来到那个令他痛苦不堪的伤心地,害得他家破人亡的那个“葫芦包”还高高悬挂在树梢,直径足有50厘米。连永生说,里面的胡蜂不少于千只,而这样一个巨大蜂巢在半年前还不曾出现。

  “它们繁殖得实在太快,真是造孽呀!”老人带着哭腔向记者感叹,他恨不得把树砍了,取下上面的“葫芦包”,将狠毒的胡蜂全踩死,但老人说,这么做只会遭来胡蜂更多的报复。

  “只要惹了它们,它们一定会找人算账。”老人告诉记者,事发那天,他的老伴和两个孙子都没有招惹它们,也没有碰到那棵树,之所以受到攻击,是因为前一天村里几个小孩子曾用弹弓打过这个“葫芦包”,打穿了几个洞。当时胡蜂出来袭击他们,但几个小孩子用稻草捂着头,很快就跑掉了,胡蜂没有报复成功。但第二天当有人再次出现在那个地方时,它们就乘机再次报复。

  老人又向记者指了指不远处一棵树上的“葫芦包”,那个“葫芦包”更大,直径接近1米,老人不敢想象一旦这个“葫芦包”里的胡蜂出来,将带来怎样的惨剧。

  老人随后将记者带到他家屋后的半山腰,在这里不到50米的方圆内就有数十个“葫芦包”。记者接近这些筑有“葫芦包”的树木时,老人一再提醒记者要轻手轻脚,不要惊动里面的胡蜂。但就在记者想靠得更近时,几只出来寻找食物的胡蜂开始在记者的脑袋上嗡嗡盘旋。老人马上使眼色让记者站住不动,否则一旦让它们撞在脑袋上,引起尖叫就可能招致大批胡蜂出洞。

  我们像木头人似地站了5分钟,几只胡蜂才嗡嗡飞走。老人已是一脸虚汗,厚厚的衣服也全都湿透。

  几个村民看到我们刚从“危险区域”撤离下来,都很气愤,埋怨我们还在招惹胡蜂。见着胡蜂,这些村民都躲得远远地,遇到有“葫芦包”的树都要绕道走,就像躲避瘟疫一样。

  毒性触目惊心:高达30%的死亡率

  然而,躲避依旧不能阻止胡蜂的肆虐,即使在人们以为它们不会出没的入冬后,胡蜂还在伤人。

  11月10日,记者在安康中心医院见到刚遭胡蜂袭击的胡理斌,他在安康城区边上被蜇。当日早上8时,他站在公路边上指挥修路的工人清理路渣。突然,背后传来飞机飞过时那种震耳的嗡嗡声,他刚一回头,就见胡蜂黑压压地向他冲来,他赶紧倒地,用衣服包裹住头部,但已经来不及,胡蜂像下冰雹似地蜇向他的全身。

  爬在脑袋上的胡蜂,从头发里拼命往头皮蜇,身上的则从衣领和裤腿空隙朝里面钻。数秒钟后,胡理斌就感觉脑袋异常肿疼,他想坐起来,但怎么也坐不起来,随后就昏迷了过去。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经苏醒的胡理斌向记者回忆那一刻时还不停地浑身哆嗦:“真的像恐怖片中吃人的外来物种。”

  据悉,截至11月11日,来自安康中心医院的统计,该院今年已经收治被胡蜂蜇伤的患者43例,已经死亡6例,目前仍有6例在医院接受治疗。

  该院肾病内科主治医师张小军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收治的这类病人每年都在递增,而且平均死亡率高达30%。2002年他们收治的被胡蜂蜇伤的患者10例,死亡6例;2003年收治18例,死亡6例;2004年收治20例,死亡9例。

  这还只是安康中心医院一家的统计结果。据记者了解,在许多安康中医医院、以及各地县医院每年都会有不少被胡蜂蜇伤的患者前来接受救治。

  “安康每年最终被胡蜂蜇死的人数都在10人以上,如果连同周遍的汉中、商洛等地,数目将更加可怕。”张小军忧心忡忡。

  秦巴当地已经“谈蜂色变”

  如今,在秦巴山区,人们已经到了“谈蜂色变”的程度。旬阳县的崔向林提到胡蜂就不寒而栗,他是在为邻居整修泡桐树时遭到胡蜂袭击的。数百只胡蜂将他包围在树上,对他的头部、颈部、手背等地方猛蜇。当他企图甩开这些胡蜂时,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小腿当场骨折。然而,蜂群并没有饶过他,继续俯冲下来在他的身上蜇。不得已,他拖着摔断的腿从山坡上滚下,但蜂群依旧穷追不舍。直到碰上一堆红薯蔓将他包裹,才躲过了一劫。

  之后,崔向林就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陷入胡蜂的围困中。崔向林告诉记者,他们村里80%的人都遇到过胡蜂的袭击,很多人留下了心理阴影。为此,许多人在胡蜂疯狂出没的季节,就到外面打短工,孩子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到“葫芦包”就用弹弓或者石头去击打,而是远远地躲开。

  记者在崔向林的村子采访时,请几名村民带路去找“葫芦包”,结果都被拒绝了,理由是:“那不是去找死吗!”

  看不到头的人蜂对决

  当北方的冬冷开始侵袭秦巴山区的时候,秦巴山区的人们开始行动起来,力图借这些胡蜂不再频繁出没之机,将其老巢"葫芦包"彻底消灭。但结果他们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政府应急全副武装

  一连串的胡蜂蜇死人事件,很快惊动了安康市政府。11月3日,安康市政府召集林业、卫生、农业、科技、公安等部门召开了胡蜂防治工作会议,这也是官方第一次把其纳入到政府应对的层面上。会上最终成立以林业部门牵头,卫生、农业、科技、公安等部门配合的胡蜂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秘书长王安利任组长。

  当天下午,胡蜂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立即下发紧急通知,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向各区县部门传递予以重视的信息,此后又在报纸上刊登《胡蜂防治简介》。

  除了提高预防能力,防治胡蜂领导小组也组织了20多次对“葫芦包”的摘除行动。当地消防队的队员穿上防化服,拉起警戒线,通过云梯将防化队员送到树梢,陆续将30多个“葫芦包”摘除。

  全民除蜂寡不敌众

  然而,这样的零星摘除对于整个秦巴山区大面积存在的“葫芦包”来说,被消灭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他们很快发现,这种方法并不保险,消防队员也面临着危险。消防队员吴辉的手背上就被狠狠蜇了一下,一个多月才好,还留下一个小空洞状的疤痕。

  据记者了解,有一次,一个孩子因遭“葫芦包”里飞出的胡蜂袭击不幸死亡,气愤的村民把警察请了过来,面对这个挂在树上30多米高的蜂窝,4名警察开始采用火攻、水攻,但始终不能触及到,最后只能砍倒大树。然而,当“葫芦包”掉下时,里面的胡蜂突然飞出来,将大树的主人蜇伤。

  老百姓为了对付胡蜂,也是绞尽脑汁。没有防化服,他们就仿造,用棉衣把身体全副武装,戴着眼镜,爬上树杆,将稻草棒点燃焚烧“葫芦包”。但里面的胡蜂闻风都能逃之夭夭,而且透过厚厚的棉衣将人蜇得昏迷过去,后来也没人用这种土办法了。

  “要全面铲除‘葫芦包’现在看来不可能。”安康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成英文这样总结政府和群众的努力,“葫芦包”所处的位置低则距地面10米,高则超过30米,何况还有游弋的胡蜂做“警卫”。

  生态破坏农药惹祸

  当地有关部门也在思考,这些年“葫芦包”不断增多的原因何在?成英文站长的解释代表了一种普遍认识,“可能跟秦巴山区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他认为,花粉等含糖较高的植物的出现可能是直接原因,人们大量种植油菜,再加上原本就有的柿子、板栗等植物,为野生蜂的繁殖创造了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专家花保贞在实地考察后,同样将问题症结归为生态环境变化。他说,胡蜂历来就有,但没有泛滥,也很少攻击人,它的针刺原本主要是用来捕获昆虫,里面的毒素也只是一种麻醉剂,使捕获的昆虫保持保鲜,然后带回去给后代吃。如今大量使用农药,致使许多昆虫被毒死,胡蜂少了食物来源后容易烦躁,于是碰到人就常出来攻击。

  后遗症不小治毒蜂无解

  安康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军康发现,这些毒峰蜇人时释放的毒液里面包含有神经、溶血毒素等,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人体,如果人的免疫力较低,就会迅速扩散危及性命。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后,直接导致人体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的衰竭,特别是肾,很多人最终死亡都是因为肾功能衰竭。

  张军康还告诉记者,那些即使治愈的人,肾脏也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另外被蜇伤的地方,一般皮肤坏死,甚至化脓,而通过引流手段治疗,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黄豆大小的空洞状疤痕。如果蜇在头上,结果必然破坏毛囊,长不出头发。

  目前该院主要采取血液透析加灌流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蜇伤较重的病人仍束手无策。另外,究竟多少量的毒液可能致命,这家当地最好的医院也没有找到答案。 □晨报特派记者杜琛 陕西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