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城市滥刮圈水造景风 耗费巨资挖地造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2:01 新华网 | |||||||||
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记者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仅郑州、西安、咸阳三市计划投入的相关“圈水”资金就达40多亿元。 一些水利、环保专家指出,城市需要景观水,但不能如此奢侈用水。部分城市不切
造景造出十个西湖 在流经城区的河流上筑坝拦河、蓄水成湖是北方缺水城市最为热衷的“造景”方式。位于伊河、洛河之畔的洛阳市目前正在打造“中原水城”。继投资4亿元在洛河老城区段建成四级橡胶坝,并进行河道整治,形成8平方公里水面后;又在南部新区内大修景观渠和人工湖,引洛河、伊河之水注入。据了解,洛阳规划的水面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杭州西湖。 10月中旬,记者在洛阳新区看到,人造水系交错纵横,宛如江南水乡。许多政府机关,居民小区门前有“景观渠”,院内有“景观池”,3个面积在200亩以上的人工湖一个已经注水,两个正在开挖,被称为“水城”的“点睛之笔”。 截至2005年10月,陕西省已有西安、延安、宝鸡、咸阳四市实施了“拦河造湖”计划。拥有浐河、灞河等河流的西安市为了营造“亲水近水”的人文环境,继投资近5亿元开辟人工水面3.6平方公里后,今年又新开工建设“广运潭”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形成近7平方公里的湖面。咸阳市在渭河河道上建造“咸阳湖”,规划投资6~10亿元,将形成6.4平方公里水面。延安市计划投资2.95亿元在延河上修建9座橡胶坝,在河上建5个景观功能区和4个景点。 为了造景,一些市区没有大型河流的城市把手伸向“斗水七沙”的黄河,平地挖湖,引水进城。郑州市准备在东部新区内开挖被称为龙湖的大型人工湖。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文杰说:“龙湖总面积6平方公里,挖成后将引黄河水入湖,工程直接投资20多亿元。”毗邻黄河的山东省滨州市近年来提出要做大、做亮、做响“水”文章,计划引黄河水建设“四环五海”、“七十二湖”。2004年以来,滨州规划用于南海、西海等“五海”工程建设的资金有两亿多元,目前已形成环城水系50多公里。 在西北一些蒸发量惊人的干旱地区,圈水造景也不甘落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石嘴山市,正用人力在城市边缘打造一个被称为“星海湖”的大湿地,计划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2004年春天至今年7月,星海湖已“喝”掉1800多万立方米黄河水。银川市也计划投资四亿多元打造巨型“塞上城湖群”。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北榆林市,不但在市中心广场上建成1.3万平方米湖面,还计划投资1亿元修建大型沙地生态园,在园内开挖1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 在一些居民吃水都有困难的城市,也热衷于“圈水造景”。太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10,不得不从万家寨水库引黄河水解决城市用水吃水,但太原每年却从汾河水库买水,在汾河城区段维持一个1.3平方公里的人工水面。 据记者统计,目前仅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就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 水荒之地闹水景 就在黄河流域一些城市争相圈引干流、支流河水大手笔“造景“之际,黄河却因缺水而陷入“生存险境”。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天然径流量降至450亿立方米,但流域内实际水耗用量却达350亿立方米。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载极限。” 2003年,黄河流域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入海水量一度只有几个立方米。2005年,河套灌区又发生严重春旱,黄河内蒙古段发出断流预警。黄委会派督察组到灌区紧急关闭取水口,内蒙古一位70多岁的老农,眼看着地浇不上水,竟然用腰带拉着督察组的干部要一起跳河。黄委会一位老专家动情地说,农民为水所困情急舍命,城市盲目造景何以忍心。 据水利部公布的统计数字,目前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至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广大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有3亿多人。缺水,已成为我国北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黄委会水政局局长刘栓民说,从《水法》的角度讲,水资源是天然不可分割的,不是谁“圈”住就是谁的,蓄水需要审批。但目前国家只授权黄委会审批黄河干流和渭河用水蓄水,许多支流由地方水利部门审批。刘栓民非常担心黄河流域蓄水审批失控,他说:“包括黄河在内的北方河流本身水资源紧缺,沿河城市一点一点地圈水,积少成多,黄河生态基流将无法维持。” “圈水”助推地价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圈水工程”虽然大都打着“河道整治”、“防洪”、“保护湿地”等名义,但背后的重要目的是助推城市地价上升。 郑州市一位领导在谈到开挖“龙湖”与建设郑东新区的关系时说:“一有水,地价就要上涨。”洛阳市一位干部说:“在洛阳新区开发中,我们是先引水,再卖地皮,临水的地价要比不临水的高15%以上。”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十多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入驻郑东新区,半年之内,其开盘房价由每平方米2700元,最高飚升至4000元。在洛阳市街头,“在水一方”、“洛河楼王”等房地产广告随处可见。咸阳市修建“咸阳湖”时,在河道两岸拿出近900亩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去咸阳湖边搞房产开发,赚!赚!赚!”咸阳市一度出现这样的招商广告。 先行“圈水造湖”形成的“财富效应”,引起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去年以来,仅到洛阳参观的全国省辖市就有50多个。许多城市参观后提出要打造“北方水城”、“塞上水乡”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专家指出,“圈水造景”表面上是政府主导,实际是开发商在背后推动。这是继前几年“圈地”风之后,对关乎未来发展稀缺资源的无序争夺。对一些开发商来说,拥有了土地,再拥有水面,就有了在商战中克敌制胜的砝码。对一些城市领导来讲,圈些水造个湖,就有了景致,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也是摆在明处的“政绩”。 宝鸡市在“金渭湖”蓄水后,先后成为陕西首家“全国卫生城市”,西北首家“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省内和全国考察取经者络绎不绝。西安市一位领导参观后表示,宝鸡市渭河治理工程很值得借鉴,我们的灞河等河流开发也要加快步伐,打造“西北第一水城”。 美景背后“水患”多 记者近日在黄河流域一些“水景城市”采访发现,由于有了景观水,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招商引资速度加快,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许多市民对政府“圈水建湖”行为表示支持,但专家认为这些城市之喜中却隐含生态之忧。 有关专家指出,北方许多城市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都很难保障,却耗巨资圈占大量淡水造景,不但造成水资源和资金浪费,同时导致生态隐患丛生。 一是地上成景,地下成灾;上游成景、下游成灾。“圈水造湖”使城市地下水位短期内大起大落,影响建筑安全。洛阳市在洛河“圈水”形成巨大水面后,市内地下水位不断上涨,今年以来,洛阳市地下人防工程多处涌水,一些防空洞成了“地下河”。如果防空洞被长期浸泡出现坍塌,将对建筑密集、高楼林立的洛阳城区构成巨大威胁。在城区筑坝拦河的宝鸡、咸阳市,蓄水后同样将面临上述问题。 而上游筑坝拦水,必将影响河流生态基流,造成下游河道部分时段干涸、断流,激化上下游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宝鸡“金渭湖”蓄水后,枯水季节,城里的湖面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但下游河道却来水骤减,仍然无法摆脱脏乱差。沿岸许多群众感叹,政府花巨资在城市圈水造景,农田水利建设却缺少投资。一遇干旱,农民吃水难、浇地难,城市人却划着小船游湖,这是在水资源利用上人为制造城乡差别。 二是污染难以控制。水利部西北水科所教授邢大韦指出,渭河水量仅占陕西的16%,却接纳了全省80%的污水,干流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在渭河这类来水少、含沙大、高污染的北方河流上筑坝蓄水,蓄起来的可能是一池污水,形成臭湖。另外,一些河流上的“景观湖”广泛采用“铜帮铁底”防渗,在河道内铺设钢筋水泥,河岸垒石作衬,严重影响河流自身净化能力。 三是泥沙淤积严重,造成行洪障碍,影响防洪安全,增加财政负担。目前一些城市用橡胶坝蓄水的水量已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一旦出现较大洪水,必须塌坝行洪,这样必将造成局部河段水量陡增,影响防洪安全。黄委会防汛办公室主任张金良说,今年10月初,黄河中游出现洪水后,从洛阳出来的自然洪水流量本来应是1200立方米每秒,但由于橡胶坝塌坝行洪,水量陡然变成了1800立方米每秒,增加了洪水调度难度。由于建橡胶坝要打水泥基座,使河床不能变动,洛阳伊河上的橡胶坝塌坝行洪时,水面陡增半米,最终导致龙门石窟景区进水。 陕西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何家曾撰文指出,在平原河道修建挡水建筑物必然会产生淤积。根据河工模型试验,“咸阳湖”蓄水渠的泥沙淤积量在40万~77万立方米,每年的清淤费就要近千万元。而郑州市从黄河引水进龙湖需经提水、沉沙、退水等复杂环节,每年的维护费用近千万元。据了解,“咸阳湖”今年7月6日开始蓄水,到8月份坝前淤积的泥沙已接近30厘米厚。 四是蒸发量大,水资源浪费惊人。大造水景的洛阳市,年均蒸发量超过降雨量一倍,而修建星海湖的石嘴山市,年均蒸发量竟超过降雨量的十余倍。今年7月6日,“咸阳湖”蓄水时,1号橡胶坝水面高于亲水平台10厘米以上,到16日水面下降了50多厘米,7月17日不得不再次蓄水。有关专家测算,仅咸阳市的蓄水工程,一年得蒸发掉150万立方水。黄委会副主任廖义伟说,水面大了,蒸发量必然要大。如果花了几亿元、十几亿元资金搞起来的工程变成当地最大的耗水工程,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 本刊记者 林 嵬 张 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