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奇瑞造车打破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3:01 决策杂志

  -张曙红 陈建辉

  芜湖,一个地处安徽省沿江的内陆城市。无论看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区位优势,它在东中部城市群中都不算抢眼。

  但在这个不那么抢眼的城市里,却诞生了一家业内十分抢眼的企业———奇瑞。不久
前,我们前往公司调研,亲身感 受了这个经历8年的艰辛与磨难,仍然志向远大、朝气蓬勃的企业,眼界为之大开,精神为之振奋。

  被“逼上”自主开发之路

  10年前,当奇瑞公司以“951工程”为代号悄悄开始运作时,国内汽车项目还处于严格的控制和审批之中。当时 国内汽车业“三大三小”的格局已经确定,无论是政府、业界还是市场,似乎都没有欢迎后来者加入的意思。

  据了解,当时安徽省有关部门就要不要上奇瑞项目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内行的都反对,支持上的都是 些汽车工业的“外行”。也许是“无知者无畏”。1997年初,挂着一块名不副实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招牌,奇 瑞

发动机厂动工。奇瑞的建设,前后历经了芜湖市四任领导班子。四任班子传承着一个共识:砸锅卖铁也要上奇瑞。

  从发动机项目破土动工,到第一台轿车下线,再到6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奇瑞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 间。

  奇瑞的诞生多少有些偶然。

  走上开发自主品牌的道路,同样也有些偶然。急于把汽车项目做大的省市政府当初不是没有寻找合资合作的打算,但 “一穷二白”的奇瑞难入跨国公司的“法眼”,而与国内大集团的合作又中途搁浅,“骑虎难下”的奇瑞人被“逼上梁山”, 只能选择自主开发。

  当奇瑞宣布要靠自主开发造轿车时,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原因在于中国的汽车界在跨国巨头们有意无意的引导 下,早就有了自己的“

神话”。这种“神话”认为,现阶段的中国人自己是造不出轿车的。

  理由有二:一是规模门槛。一个轿车项目,如果规模达不到15万辆甚至30万辆,就没有经济可行性;二是开发门 槛。自主开发至少需要达到200万辆的规模才有可能,还要1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的运营费用,8000到1 万人的开发队伍等等。如此高的门槛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国内的几大汽车集团只好相继收藏起自主开发的宏图,心安 理得地为跨国公司打工造车。

  可以说,奇瑞终结了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自主开发的“神话”,终结了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必须与外商合资的“神话”。

  奇瑞另类造车

  奇瑞造车是从模仿开始的。

  在奇瑞早期产品上,不难发现清晰的借鉴痕迹。但运用反求工程借鉴市场上的成熟技术,进而实现产品的创新,是世 界汽车工业中常见的开发模式,并非奇瑞的独创,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日本与韩国汽车业也正是通过这种开发模式起步的。

  奇瑞公司总经理尹同耀曾经是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第一辆

奥迪就是由他组织生产出来的。他认为,奇瑞的成功是 善于学习、博采众长的结果。公司每年都要从世界上选10个最好的发动机、10个最好的变速箱、10个最好的车型回来, 把它们掰开来、撕碎了进行研究,分析人家走到了什么程度,用了一些什么样的先进技术,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自主开发的关键是自己作主、以我为主,但自主开发并不等于“自己开发”。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许敏院长告诉记者 ,在自主开发的问题上,要走出一个误区,以为自主开发就是什么都要由自己来干。在今天的世界上,没有一家汽车公司的产 品开发全都是靠自己完成的。

  “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奇瑞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自主开发模式。他们不仅“走出去”,和AVL 公司这样的企业搞联合开发;还“请进来”,请设计公司到奇瑞工作,由对方负责项目管理,带领年轻人共同完成设计;奇瑞 还创造了“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开发形式,即请设计公司完成概念设计,由奇瑞公司完成工程设计,最后再请设计公司审 查把关,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以我为主的创新设计。

  据了解,奇瑞每年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资4亿元建设的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是国内装 备最先进的汽车研发机构,国家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也落户奇瑞。

  短短的8年时间里,为了生存的权利,奇瑞数度更名换姓,其间的曲折,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资金、技术、品牌、人 才、市场,奇瑞人艰难地迈过了一道道坎儿。

  “弱旅”争胜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从上市第一年开始,奇瑞汽车就实现了出口,创下了中国轿车企业出口的最快记录。此后几年, 奇瑞一直占据中国轿车出口量的80%以上。

  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奇瑞作为一个弱小的后来者,可以说是一支“弱旅”。“弱旅”是如何争胜的呢?

  有趣的是,奇瑞的第一次出口竟然源于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1年10月,当时奇瑞风云刚刚上市不到9个月。一名叙利亚商人在北京偶然看到了奇瑞风云,认 定这款车会有市场,于是从北京追到芜湖,其时尹同耀正在上海开会,这个执着的商人又从芜湖赶到上海,终于找到了尹同耀 ,双方签订了向叙利亚出口10辆风云轿车的协议。后来,这个商人成为奇瑞在中东最大的销售商,与奇瑞的合作一直持续到 今天。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奇瑞还将“最佳经销商奖”颁给了这家经销商。

  “我们当时刚上市,国内市场还供不过来呢,哪里想得到出口?”尹同耀并不讳言出口之初的被动和无意识。比出口 10辆车更大的收获是,外商的“跟踪追击”给奇瑞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既让奇瑞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自主品牌产 品寻找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然而,出口并非易事。

  虽然奇瑞的主要出口市场一般经济水平不高,并且当地也没有汽车工业,但奇瑞的竞争对手并不弱,都是国际知名的 跨国公司,在外界看来,奇瑞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但是初出茅庐的奇瑞并不畏惧,奇瑞的杀手锏是产品 的性价比。在奇瑞看来,跨国公司由于成本较高,在中低档次的产品中,已经无法达到奇瑞产品的性价比,奇瑞的信心就在于 向全世界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从2001起,奇瑞的出口量呈几何级数增长。2003年出口1200台,占中国轿车出口的85%,2004年 出口突破了1万辆。也是2004年,奇瑞国际销售公司成立,奇瑞的出口战略日渐清晰。如今,奇瑞已经向世界近30个国 家和地区出口汽车。

  奇瑞国际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林为奇瑞的出口划分了三个阶段:以2004年国际销售公司成立为分水岭,此前是等客 上门的被动阶段;现在则进入了主动出击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为主,为企业积累较为丰富的海 外运作经验;第三个阶段将是2008年以后的事了,可称为“全球运作型”,这一阶段奇瑞希望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等发 达国家的汽车市场。

  就在今年,奇瑞向外界抛出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奇瑞将与美国梦幻公司合作,从2007年开始向美国市场批量出 口轿车。这个消息令整个国际汽车业震惊。开拓欧美市场,奇瑞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

  奇瑞的“一小步”

  寓示着“一大步”

  “一石激起千重浪”,以此来说明奇瑞之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意义恰如其分。虽然在今天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奇瑞汽车 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算起眼,但是,这块并不起眼的“石头”却激起如此巨大的浪花,引发人们的探讨和思考。

  金履忠是一位参与过长春汽车厂建设的老汽车人,现为科技部中国科学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他说,奇瑞人以他 们的智慧、汗水尤其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仅仅8年功夫,靠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到了那 些建厂四五十年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做到,甚至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恢复了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优良传 统,指明了我国汽车工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谱写了一曲自主创新的凯歌。

  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高兴地告诉奇瑞公司的市场调查人员,“看到大马士革满大街跑着奇瑞车,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一位网友在评价奇瑞时所说的:“你可以不买奇瑞,但你不能不知道,正因为有了奇瑞,你才可以不必用17万元的价格去买 台老桑塔纳。”

  有人说,奇瑞是一面旗帜,它代表了中国汽车人数十载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方向,它彰显了我国企 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信心。对于一家只有8年创业史的企业来说,目前还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就足以使人振 奋,令人欣慰,促人深思。

  奇瑞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