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孩子究竟该怎么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5:16 海峡都市报

  核心提示

  孩子就是不听大人的话怎么办?孩子就是不想学习怎么办?面临升学,孩子突然变得无法管束了怎么办?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家长常常不知所措。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去对他们进行教育。

  “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些家长所说的那么难教育!怎么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厌学情况呢?我看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是这些父母没有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上周,读者林先生拨打本报热线介绍了他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心得。在采访中,林先生一直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他那些朴素的教育理念,却比许多高层次的家长要高明许多,也发人深省。

  培养学习的责任心

  林先生说从小学到初中,他从来没有操心过孩子的功课,也从未送孩子去补习。但他的两个孩子中考时都顺顺当当地考上了福州市最好的高中。“前些年孩子还小的时候,家庭情况并不好,但是我们也尽量给孩子创造比较好的教育环境。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带,不能扔给爷爷奶奶,如果小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宠坏了,那些坏习惯将来很难改变。”

  林先生说,他非常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例如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告诉父母,只要是正当的需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除此之外,孩子学习上的事他从不过问,让孩子自己安排。林先生说,从小就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就像大人每天都要工作一样,孩子每天也要学习、完成作业。“这些话你不要总对孩子唠叨,但是要让他意识到这一点。习惯养成了,孩子对学习就有了一种责任心。”

  学习是孩子个人的事

  “你说你的孩子很顺利就考上重点高中,是因为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就好吗?”记者问。

  “不是的,我的两个孩子小学的成绩都是平平常常的,尤其是男孩子,到初中时成绩也是班级的20多名,充其量是中等水平。”

  “孩子学习一直都很平常,你不着急吗?有没有想过送孩子去补课或者上些提高班之类的?”

  “有什么可着急的,要充分信任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林先生说,学校有时候也会通知“奥数班”和一些兴趣班的辅导,学生可以自愿参加。通常他会先征求孩子的意愿,想去吗?现在的压力会不会太大,如果再多上一个兴趣班能承受得了吗?“许多家长总是想当然地先给孩子报名,却从来不先征求孩子自己的想法。试想想,我们成年人每天工作8小时之后,有人愿意在休息时间再去加班吗?孩子也是一样的啊,每天要在学校上七八个小时的课,回来还要做作业,他们会愿意再被送去补课吗?”

  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做作业太慢或者题目不会做,就着急得不得了,全家齐上阵辅导孩子功课,久而久之孩子就脱离不了家长的陪读了。“我从来不这么做,既然学习是孩子的事,做家长的为什么要操心呢?”林先生说,小时候他的孩子也拿着不会做的题目问他,但他即使会做也不辅导孩子,他会对孩子说,学习和作业是你的任务,不懂的题目明天去问老师,父母帮不了你。

  所以,一直到两个孩子中考前的一个月,每天傍晚,林先生和妻子仍然很悠闲地外出散步。“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放弃自己的工作和休闲,这样不仅没有效果,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林先生说,家长千万不要把学习的事往自己身上揽,那样只能让孩子觉得是在为家长读书,一旦觉得学习辛苦,就会开始抱怨。

  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除了相信孩子能够管好学习,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林先生说,中考时,他就将选择权完完全全地交给孩子。

  林先生的女儿初三时学习成绩位居班级前列,但是中考前的全市质检考试考砸了,老师在指导填报志愿时建议要以稳妥为主,不要报考福州一中。林先生问女儿,她自己是怎么想的?女儿说,一中是她梦寐以求的目标,即使有风险,她还是想努力争取。听了女儿的话,林先生只问了一句:“你肯定了?”得到女儿肯定的答复后,林先生说:“那好吧,只要你努力过就可以了,中考是你人生的一次转折点,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做家长的不反对你的决定。”志愿表上交后,在中考前的一个月里,林先生说他仍然只负责孩子生活上的需求,学习的事以及后来中考三天的情况,他从来没有问过,结果女儿以718分的成绩被福州一中顺利录取。

  儿子的成绩更是普普通通,初三时总分一直在班上20多名,在年段里七八十名的位置,就是数学科学得特别好,经常考满分。中考时儿子说自己想报考三中,老师都一致反对,说几乎没有可能,并且建议林先生的儿子保送一所二类校。回家后林先生和儿子进行了一番长谈,问儿子如果考不上三中怎么办,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我要让他懂得一个道理,要先承受失败,再享受成功。”后来儿子对他说,如果考不上三中,他就接受现实去三类校读高中。林先生告诉儿子:“无论你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要做好面对所有事情的心理准备。现在离中考只剩一个月,既然你做出选择了,就自己安排学习的事,在这一个月里,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不会反对,就算你要玩电脑,我也不会反对。”林先生说,其实他一直相信儿子是非常聪明的,通过最后一个月的努力,中考时儿子的成绩一跃而上,考到年段第三名,顺利进入心仪的福州三中,就连教了他3年的老师,都感到非常吃惊。

  品德的培养不可或缺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行为礼貌也要从小培养,不能把孩子宠得毫无规矩。”林先生举例说,家里客人来了应该怎么接待,如果孩子一时做得不对,等客人走后再平心静气地指出他做不对的地方;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都会说些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回来后也要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聊一聊,在这次家长会上听到了什么,和孩子商量哪里确实做得不对,今后要怎么改正。

  现在许多家长都是一心扑在孩子的学习上,只要学习好,别的什么事都不用做,许多孩子都上初中了还不会照顾自己,更不用说做家务活了。林先生说,他从小就让孩子自己做洗衣刷鞋这些分内的事,个人的东西应该归位放好,把自己当成家庭中的一员,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家长工作也是很忙很累,个人的家务要孩子自己来完成。

  但是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要言行一致,孩子过生日、答应陪孩子出去玩,只要对孩子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实在做不到要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不然孩子就不会再信任父母。这也是培养孩子为人处世非常重要的一点。

  沟通的前提是理解

  “许多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我看是这些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林先生说,要真正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来对待,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玩,平时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你的学习怎么样啦,这次考了多少分?要常和孩子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你喜欢什么,你爱玩什么?”知道孩子的心思究竟在哪里,如果家长都抓不到孩子的心,还能指望他们对你说真心话吗?

  沟通好了自然就能互相理解了,家长们不要总对孩子的成长有太多的顾虑,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将来一定会成长得很好。和孩子成为朋友之后,要告诉他这个社会是需要文化的,有文化可以过得更好,没文化就只能活得平庸一些。林先生说:“其实就算孩子平平常常考不上大学,家长也不要觉得很失望,想想我们去捕鱼时,都不可能每网捞到鱼,又怎么可能希望每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呢?”

  有些孩子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这大多是家长宠出来或者受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时候家长要特别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几天时间就能脱胎换骨转变过来。林先生打了个比方,“试想想,我们大人抽烟上瘾了,是一天两天就能戒得掉的吗?大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林先生建议那些深受困扰的父母,孩子遇到了问题不要就事说事,指责批评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平时大人做事都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也会时常做错事,那么就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有了问题,家长就避而不谈先学着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慢慢地感化他们,等着孩子自己开口承认错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林先生说:“当然,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中途放弃孩子。书上经常说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想要建好一个工程,耐心是不能少的吧。”

  如果做个统计,90%以上家长的烦恼都来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密切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或升或降,都会牵动家长的心,但是家长们却忽略了孩子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如果问家长,你究竟是关心孩子还是关注分数,绝大部分人会回答“关心孩子”。实际的问题却是:许多父母不知道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关心孩子”。

  那么,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父母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哪些品质?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记者:几乎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教了?

  孙云晓:天下父母无不爱自己的孩子,天下教师无不想学生成才,但是,我们了解今天的孩子吗?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卡通片或卡通画,还时时发出阵阵笑声。大人凑过去一看,嗨,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儿都看不懂。我要说,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是大人不了解孩子。

  有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其实我觉得父母也不需要恐惧,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好父母。只是大多数人很容易走入误区,好像教育孩子就要知识渊博、琴棋书画都要会,要有特长,还要有钱才可以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会有很多这样的想法。如果总是孩子学琴,家长也得学琴,孩子学数学,家长也得学数学,那还不把你累死,父母的教育不要用加法要用减法。我的孩子做数理化作业,我一个都看不懂,我根本就不用看,我就关心我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就够了,我孩子考多少分,我都可以不看,我从来不会问。

  记者:现在这一代孩子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孙云晓: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是在电视前长大的孩子。与这一代的父母比较,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电视的时代是没有童年的时代,每个孩子只要愿意看,什么样的内容都会被接受。知识面的拓宽使孩子这个教育对象变得复杂,而家长们仍然沿用上一代简单化的教育方法,是教不了他们的孩子的。

  现在的孩子身上有几种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片面追求竞争,忽略合作教育。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一天一个数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的女孩没来学校上课,同学们惊讶之际老师说:她爷爷去世了。同学们听后一阵欢呼:“她爷爷可死了。”后来我问他们为何盼望她爷爷死,一位同学说,她爷爷是数学教授,所以她成绩特别好,现在她爷爷死了,我们就有希望超过她了。

  其次是性教育的滞后,少年暴力问题。现在的孩子不管是看电视、书刊,还是买玩具、食品,接触的一个个都是舞刀弄枪的霸王形象和复仇故事,导致孩子们缺乏同情心。此外,还有心理脆弱,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不及格。

  教育投资要找准时机

  记者: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对孩子寄予了深切厚望,在孩子的教育上也非常舍得投入,带孩子上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您对此怎么看?

  孙云晓:现在的新生代家庭用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在家庭所有支出中占第一位。约有30%的城市家庭都有电脑,绝大多数都是为孩子准备的;约有40%的孩子拥有钢琴、小提琴或电子琴等;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的家长每年需要花去数万元,给孩子请家教更是家常便饭。从中,我们看到了家长的可贵。但是,孩子的前途不是用金钱就能够买下来的。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孩子是个成长股,投资要合理适度,并不是投得越多越好,投资与收益不是正比关系。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另外,不要盲目、轻易地投资,投资一定要选准目标,选对时机。选准目标,主要是看孩子爱好什么,而不是家长想让他们学什么;选对时机一定要抓住孩子产生一种内在的强烈需要、极度渴望的时候,而不是投了资再赶着逼着孩子去学。比方说,孩子还没有想弹钢琴时,家长就投资给孩子买了,并逼着孩子去学,孩子要么应付差事,要么反抗不学,良好的愿望未必有良好的结果。像这种教育投资就是无效投资。

  现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只要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条件,孩子就能成才。其实不然,“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表明,80%的孩子来自生活不富裕的工农家庭。这些孩子为什么能成才呢?因为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而且这些孩子充满了强烈的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理想的渴望。渴望是教育中最根本的动力,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渴望唤醒孩子内心的潜力。如果孩子不是自己想学习,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使他真正成才。

  爱孩子更要锻炼孩子

  记者:您觉得当前的青少年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孙云晓:有人把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问题喻为“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格说来,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上社会。考大学尤其是考上好大学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已树立了为高考而战的认识。每到升学,哪怕是小学升初中,也意味着一场大战的开始。难怪孩子一生下来,大人孩子都开始紧张。所以,我们要提倡的是一种成功教育,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教育就是发掘每个人的潜能,给人一种发展潜能,让人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育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一种模式的人,是要让所有人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第二座“大山”,是家庭内的过度保护。别以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怎么都不过分。有时候,孩子在聚精会神做作业,突然发现背后站着一个人,回头一看原来是妈妈,想想这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重负?我们做家长的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到了周末,你带着孩子上公园逛商场,想方设法跟孩子玩,到头来大人累得要死,孩子还玩得不开心。其实,孩子在这种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到自我的成长,便有一种压抑感。这种状况在今天高楼越建越高,生活空间越来越封闭的城市愈发明显。我们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由两个要好的家庭一起度周末。大人在一起或聊天或下棋,让孩子们自己玩,结果大人轻松,孩子也高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兴趣爱好。这该引起大人深思。

  第三座“大山”,是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的一致性。学校里老师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回到家里,无论父母的给予、媒体宣传都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享乐至上的观念。那些“一旦拥有别无它求”的广告词铺天盖地吗?什么叫别无它求?难道有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就没有了别的追求吗?这种教育环境带来的教育效果又是什么呢?

  记者: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不忍心责备孩子,也尽量采用讲道理的方法,但是似乎不太见效,您对此怎么看?

  孙云晓:娇子如杀子。得来容易的往往不珍贵。今天有几个孩子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我认为现在的父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多。

  如果说现在的中年人还知道孝敬老人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则大不如从前。有一位母亲对14岁的女儿百般呵护,女儿长了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做。有一天,这位母亲与女儿谈心:孩子,你啥都不会做,我老了身体有病该咋办呢?女儿说了三个字差点没把母亲气死:安乐死。母亲愤然:你这个白眼狼,我养了你这么大,得到这样的回报。女儿振振有词:妈妈,别不高兴,这是科学!到时候一实施安乐死,你没有痛苦,我也没有负担了。

  好父母应是半个心理学家

  记者:现在许多孩子的承受能力似乎越来越弱,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孙云晓:如果一个孩子说他将来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听到这话父母必然认为这是孩子有志气,有追求的表现,心里是高兴。但如果孩子说我如考不上的话就不活了,大多数父母不会想到孩子的心理已有问题,即出现了成就焦虑症的苗头。

  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同学,是班长,她学习成绩非常好,责任心也特别强。她总想在自己当班长期间让自己的班全校第一,然而事与愿违,她所在的班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她伤心极了,便写好“遗书”:我死了,请××同学负责,把班级管理好。接着跳楼了,成了终生残疾。优秀的父母和教师应当是个心理学家,应当懂得和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找到适当的教育方法。要永远想着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聪明的孩子。

  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太多的焦虑。“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80%的城市独生子女“成就需要”偏低。现在的物质条件如此优越,按照父母的理解,今天的孩子应该是很有抱负的,但是非常遗憾:成就需要较高的孩子只占12%。二是63%的孩子认知需要偏低,不爱学习,主要是压力太大压跑了孩子的成就需要。

  教育先锋谈

  他悄悄喜欢男生怎么办?

  N郑凌晓蕾

  案例

  吴小姐的侄儿小志今年读高三,小志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没什么朋友,却与年龄相近的小姑吴小姐感情很好。“我们就像朋友,他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找我倾诉。”吴小姐说她的家人重男轻女的观念非常严重,自从小志出生后就得到所有亲戚的百般宠爱,尤其是小志的妈妈更是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简直到了溺爱的程度。但小志却不领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爱越发反感,甚至经常公开表现出看不起妈妈、讨厌妈妈的态度。他很少有异性朋友,不过跟男同学倒是很亲密。

  “最近我发现他的性格越来越忧郁,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偶然的机会我在他日记里发现了他的秘密‘为什么他每次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心会一阵阵地痛?’小志的日记里几乎全是关于那个男孩的事情。看了后,我觉得很害怕。”吴小姐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担心小志的一生就这么毁了。

  □专家点评

  抓住时机

  正面引导

  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仁川听完案例后表示:依照吴小姐的叙述只能说小志有同性恋倾向,至于他是不是同性恋则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分析。现在需要了解的是小志对同性的好感处于哪一阶段,是萌芽阶段还是已经陷得很深了。了解他对同性产生好感的根源是什么?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从吴小姐的叙述中可以推测他的母亲对他有不小的影响,他将对母亲的厌恶投射到其他女性身上,从而对异性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但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专业心理医生分析。张仁川医师建议吴小姐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如引他讨论报刊电视上的同性恋话题等,了解小志对同性恋的看法。虽然他很可能不愿意说实话,但也可从他的态度、神色中揣摩他的心态。一旦小志坦诚了他的“秘密”,就要引导他积极正面地对待这一问题,并建议他向专业心理医生咨询。至于要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小志的父母,则要视小志自己的意愿以及小志父母对同性恋的一贯看法而决定。

  扮演正确的

  父母角色

  随着社会文明的开放,同性恋问题不再成为禁忌话题,有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或考虑立法保障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有些幼稚的青少年甚至将同性恋当成一种时尚,盲目追捧。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保护,使得现在有的青少年性别差异日趋模糊。记者常常听到如下感慨:“现在的青少年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这些趋势不禁让父母们忧心忡忡,不知该如何教养子女。

  针对这些问题张仁川主任认为,成长环境对孩子日后的性取向有重大影响。同性恋的产生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其中后天性的同性恋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否扮演了正确的角色,是否为孩子营造一个正常、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性取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的对同性恋的好奇与追捧令专家们感到忧心。他表示同性恋本身没有错,它代表了少数人的性取向。但若把同性恋当成时尚去追捧就是一种幼稚而愚蠢的行为,甚至是对同性恋的侮辱。这里也体现了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缺失。

  打扮中性≠

  同性恋倾向

  张仁川认为,青少年打扮中性或具有中性气质与性取向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只是一个人的着装喜好和性格的体现。因此对于此类小孩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过度纠正反而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于具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若处于萌芽期则可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通过心理治疗尝试矫正。虽然同性恋倾向的矫正并不是必须的,但毕竟同性恋如今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选择了这条路可能意味着一辈子的艰辛与困扰。所以如果可以矫正或他本人有矫正的意愿,家人就要积极配合并予以支持。如果发现时孩子已经深陷其中或已是同性恋者,父母在痛心之余应尽量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一个同性恋者同样可以是一个上进、成功的有为青年,可以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女,事实上翻开世界史,同性恋对文明进步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一点也不比异性恋者逊色。是世人歧视的眼光让他们变得不同,这其中来自家人的排斥最令他们痛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