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8:39 海峡网-厦门日报

  张昌平

  

  (2005年11月11日)

  同志们:

  《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先后组织了五十多个课题的专题调研。立峰书记多次主持市委常委会进行讨论研究,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对“十一五”发展的重大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建议》稿分别征求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级老领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各区、各部门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因此,《建议》集中了方方面面的智慧,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经这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将由市政府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初召开的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四点说明。

  一、关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正确认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是制定好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许多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省委对厦门提出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要求,为厦门发展指明了方向。“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的《建议》,提升了福建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全省干部群众精神更加振奋、思路更加明确、合力更加强劲。特别是,省委对厦门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并支持厦门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龙头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这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市委提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统一了认识。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优先发展工业,以二产带动三产的发展,迅速壮大经济总量,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全市上下统一认识、积极贯彻,许多措施已经落实,许多项目已经启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

  第三,我市“十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奠定了基础。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这三个指标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3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占了全省的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居全省第一。五年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5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实现从100万标箱到300万标箱的跨越,基础设施投资超过400亿元,其中社会事业设施投资超过110亿元。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必须认清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主要是:经济腹地、市场空间拓展不大,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各类人才不足;中心城市的功能亟待增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失地农民转移的任务还很重。今后五年,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任务,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关键,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保证,增创产业、体制、开放、对台、科教新优势,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努力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建议》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强调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龙头作用,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二是体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使命,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期间破除体制性障碍的思路和办法,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激发新的活力。三是突出对台前沿基地的特色,在密切厦台经贸联系、促进两岸“三通”、拓展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四是要求又快又好地发展,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关键,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GDP指标。如果GDP年均增长14.8%,五年后就可以完成再翻一番的任务。根据厦门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能实现的。提出总量超过2000亿、速度在15%以上,体现了更快更好的要求。《建议》中首次提出了人均GDP指标,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我市目前人均GDP比较高,加上人口机械增长因素,实现的难度大,但我们仍要“力争”。二是能源消耗指标。这也是首次提出,全国定的目标是降低20%。目前,我市的综合能耗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既反映了我们节能降耗基础较好,也反映了目前工业主要是轻型工业。考虑到“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化工等项目将会增加,能耗指标可能提高,所以提出要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围绕目标的完成,《建议》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先谋后动求真务实。这“五个更加”,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的精神,反映了厦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指导思想的具体化,是总体目标的关键点,是我们整个“十一五”期间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原则。

  三、关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总体部署,《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十大任务。

  (一)迅速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作用。把“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条,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厦门的要求,根据厦门的市情决定的。厦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GDP在全省九地市中排在第三,只是福州的57%、泉州的55%。没有规模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就缺乏调整优化的基础和空间,龙头带动作用就难以发挥。有了一定的经济规模,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坚实的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才能得以增强。因此,我们要在经济效益、环境质量、综合能耗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前提下,求速度、求规模,能搞多快就搞多快。

  做大经济规模首先是优先发展工业。要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继续壮大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构建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扩大工业总量和经济规模的同时,加紧完善和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此,《建议》指出,要抓住第二产业迅速扩张、城区迅速拓展、与省内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优势,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物流、旅游两大服务业支柱,促进二、三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二)精心构建中心城市框架,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厦门的城市规模与重要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仅有130多平方公里的本岛,户籍人口密度已经达到8155人/平方公里,是岛外的11倍。“十五”末期岛内外的投资总量虽大体相当,但地均投资强度仍然相距很大。要坚决地把建设重点放到岛外去。为此,《建议》指出:一要大力拓展城区,按照“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拓展。二要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岛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区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形成城市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城际交通干道连接,与漳、泉等周边地区形成一小时交通圈骨干网;加快福厦、龙厦、厦深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延伸厦门的发展腹地和合作空间。三要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立足服务周边,增强中心城市的航运物流、旅游会展、商务营运、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厦门的“三农”是向城市化转型阶段的“三农”,农业的产值比重、种养面积、从业人口将逐年递减。但是,75%的土地仍属于农用地,乡村人口有66万,岛外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市化任务还很艰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全市的和谐,“三农”工作依然是“十一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从厦门的实际出发,《建议》提出,“三农”关键抓好三件事:一是农村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农民“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保障社会化”的要求,推进“镇改街”、“村改居”,因地制宜推动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建议》特别提出,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范围内的村庄,要结合生活服务区配套建设,带动村庄改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二是农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围绕“减量、提质、增效”的目标,积极发展有效益有特色的种苗业、加工业和营销业,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厦门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部分是务工收入,一部分是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钩的种养业收入。为此《建议》强调,要加快劳动力战略性转移,实现城乡培训就业一体化。规范拓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广辟农民稳定增收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用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深圳提出,经济特区要努力增创新优势,继续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建议》强调,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政府服务。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还不够深入,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建议》提出,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特别提出在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要有所推进。第二,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政府应该做的关键是培育市场。《建议》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以及规范经济秩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第三,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建议》强调,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以及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五)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外向型是厦门经济的特点和优势。经济特区20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引资小发展,中引资中发展,大引资大发展。外资在厦门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可以用“345678”来概括:外资企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超过40%,安排就业占总就业数超过50%,完成外贸出口约占全市的60%,外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外资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80%。厦门是海峡西岸最重要的海空港口,外贸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在与周边交通连接更加畅通之后,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因此,厦门必须继续增强口岸优势,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竞争与合作,大力提高外资外贸水平。

  利用外资主要抓住两个方面,在制造业方面要抓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在服务业方面要抓提升城市功能的新项目。《建议》强调,注重依托现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龙头项目,带动引进相关联的中小项目,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当前,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也在加快转移。厦门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应该抓住机遇,引进包括科技研发、航运物流、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现代服务业。《建议》提出,要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来厦设立地区营运中心、研发机构和采购配送中心。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必须大力改善口岸硬软环境。硬环境方面,要围绕建设年吞吐能力达千万标箱集装箱大港的目标,推进港口泊位建设,开辟远洋班轮航线,拓展货物中转和多式联运业务,完善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密切厦门港与周边地区的联结,扩充港口腹地;以“区港联动”带动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更加重视进口贸易,建设区域性大宗货物进口集散中心。软环境方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完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出口商品预警救济机制;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

  (六)构建对台交流合作基地,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找准对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厦门打造成为海峡西岸营运中心,在对台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建议》结合厦门实际提出了落实“五缘六求”的基本思路,即要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作用,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扩大厦金直航规模,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加强厦金旅游合作,打造两岸旅游的中转平台;引进台湾农业种苗,发展厦台农产品贸易;以闽南文化、广电传媒和节会活动为依托,加强厦台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台交会”等两岸展会论坛,提升厦台交流合作水平。

  (七)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以科技支撑、以质量取胜,是厦门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们的自有品牌不够多、不够响,很少能由“厦门制造”转向“厦门创造”;持续创新能力弱,缺乏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梯队;科研攻关能力不强,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偏少;企业研发投入和政府扶持不足,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措施。“十一五”期间,必须在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为此,《建议》着眼于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出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着眼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自主创新机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着眼于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立健全鼓励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

  (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长期坚持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2吨标准煤(全国是1.43吨)、耗水27.9吨,均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面临土地空间小、淡水供应缺、能源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弱等局限。未来的五年,要实现经济规模再翻一番,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资源节约的综合指标,是单位GDP能耗。环境友好的主要标志,是生态污染度。这两个指标,决定了我们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强调,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在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中,要科学地开展可行性研究,像“绣花”一样集约用地,像“防灾”一样防治污染,同时加大投入,绿化美化山体,净化厦门海域。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全国率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九)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既要提高物质生产力,也要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根据厦门的特点,《建议》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高标准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新建城区的教育配套,全面提高师资水平,鼓励支持规范民办学校,促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面。优化配置体育资源,加快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二是厦门的社会事业应该在中心城市建设中有所作为。经过连续几年的较大投入,厦门的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提升,增强了服务周边的能力。《建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的辐射能力。三是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加强涉台文物、特色建筑等文物保护,做好南音等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打造以国际钢琴比赛、国际马拉松赛为代表的文化体育品牌。四是把社会事业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探索一条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经营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

  (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进入了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今年厦门常住人口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在继续率先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认真解决好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城乡就业、公共安全、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作用。为此,《建议》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强调在发展中解决就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二是照顾困难群体的利益。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增强社会统筹调剂的能力。以生活困难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教育救助为重点,建立健全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资金筹措机制,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增加对设施、装备和专业队伍的投入,全面提升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平安厦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关于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第一,突出发展工业。“十一五”期间的厦门,只有通过工业的大发展,才能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才能壮大经济规模、形成中心城市。没有强大的工业,就谈不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突出发展工业,向产业集群、产业链要量的扩充,向高新科技、名优新特产品要质的提升。走依靠高新科技发展工业之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工业竞争力。从土地供给、人才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将加大对科技的扶持,财政资金要投到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点上,投到真正有效益的产业项目上;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的支持,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第二,突出破解瓶颈。一是土地供应量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的需要,这始终是我市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新的征地拆迁政策,但由于土地存量有限,发展用地与农民传统用地的矛盾依然突出。要按照“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思路,通过科学规划,集约使用土地,讲求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综合效益;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指标异地划定、土地整理、旧城旧村改造,以及收购、置换部队三产用地等方式,置换出一部分发展用地。二是人才储备不足。由于我市人才载体不大、用人机制不活,一些知名企业在厦招不到一定量的人才,缩减了发展规模,甚至把研发机构转移到其他城市。为此,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城市定位和发展实际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制定相应的政策,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三是体制性障碍。中央把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的新动力,最近又确定浦东、深圳、天津滨海等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要紧紧跟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央赋予特区的光荣使命,不仅远没有结束,而且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厦门没有新一轮改革,就没有新一轮发展。要把改革作为特区的立身之本,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在体制创新上走出新路子。

  第三,突出项目带动。厦门“十五”的实践证明,项目带动是加快发展、推进落实的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我市初步安排将有3500亿元的投资项目,包括重大产业集群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就依靠这些项目的支撑,就亟待这些项目的落实。因此,必须进一步延伸、拓展、深化项目带动战略,用项目带动审批制度改革、带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带动干部作风的转变。

  第四,突出凝聚合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全市上下形成强大的合力,有合力才能加快发展。要把思想始终统一到市委的中心工作上来,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发展大局。市委作出的决策,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实际,明确责任、积极推进;落实“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事项,必须抓住实质、破解难题、不断完善;已经开始做、正在做的事项,必须加快步伐、确保质量、务求实效。要科学统筹安排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各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要以是否促进发展为共识、为标准、为大局,对基层一线的同志,对敢抓敢管的同志,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主动创造条件,支持大胆工作,真正做到上级为下级撑腰,下级对上级负责,共同为发展用劲。

  “十一五”是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在步子已经迈出,步伐正在加快。我们要在中共厦门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来源:厦门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