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乱“节”迷人眼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8:49 东方网-文汇报

  ■文/新华社记者王勉胡星

  王八节、板栗节、裤子节、猪王节、葵花节、双胞胎节……目前全国各地刮起了“造节风”。就连一个地方开始打渔了,也要搞一个开渔节。

  其实,去年“两会”期间,就有一全国政协委员批评广西某地举办桃花节,花数十
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一时在全国刮起批评“公款追星”之风。然而,好景不长,此风又有所抬头。

  乱“节”渐欲迷人眼。不仅节日名目繁多,重复办节也是举不胜举。报载西部某省2003年县级以上的政府举办的节日有上百个,冠名为“螃蟹节”的就有5个。

  什么样的节日才是真正的节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办节日?人造节日泛滥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实质——这不是真正的节日

  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在国庆长假里,越来越多的人造节日正在上演,手机节、摩托车节、首饰节、服饰节,节日数不胜数,而节日本身应该给人的“暖意、快乐”越来越淡。尽管如此,也难不倒节日的举办者,找不到“由头”就创造“由头”。当地盛产板栗,就造板栗节;加工裤子,就造裤子节;李白短时间居住过,就造李白文化节……

  “节日由谁来策划,是一个节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有专家认为,传统的节日,策划主体往往在民间,“在春节、中秋、端午这样的节日里,没有人组织,人们自然知道该怎样去过。”

  而现在的人造节日,人们不是自发参与,而是有组织的,策划与组织的主体是政府和商家。在政府和商家不同利益诉求下,在“节日搭台,经济唱戏”过度崇拜中,缺乏象征与特质,脱离了群众与实际,这样的节日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节日。

  怪圈——明星赚钱,政府买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不可否认,文化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又有多少节日,“明星赚钱,政府买单;官员得利,百姓遭殃”,最终成了文化的“巨人”,经济的“矮子”。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为了办好节日可谓煞费苦心。既然要过节,就要造声势,而且声势越大越好,花大量金钱邀请明星大腕加盟,并且恭请各级领导和社会名流参观指导。造节攀比之风也越刮越烈,你请大陆明星,我就请港台明星,你请市级领导,我就请省级领导,节日的规模、排场都在加大。

  学者任卫东说:“人造节日的风气现在不是个别现象,已经有蔓延趋势,而且有的地方是越穷越爱过节,谁也不甘示弱,互相攀比、较劲。”

  动力——形式主义、政绩工程

  文化台搭好了,就能唱经济大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许多以招商引资为目的举办的节日,来的商人寥寥无几,真正落到实处的经济效益更微乎其微。“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反而成了“文化搭台,明星唱戏”。

  西部某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招商引资会,会后,当地媒体报道招商引资的效果“丰硕”,达成了多少意向,签约了多少项目,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来该省投资的外资企业号称十多家,但真正结果却是,来投资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还因种种原因中途撤资。

  记者了解到,许多地方在举办节日之前,政府都要下达招商引资任务,能签订合同协议当然好,不能签订合同就签协议,再不行就签意向。至于签约能不能落实则少有人去理会。

  “人造”节日的泛滥,折射出一些干部不正确的政绩观,突出体现在抓发展上浮躁心态、投机心理,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忠告——避免“注意力经济”误区

  “不是舞台搭建好了,商家就会去唱戏。”广西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陈易说,许多人造节日,很多商家并不乐意参加。

  专家告诫,要谨防陷入“畸形注意力经济”的泥潭。注意力经济是伴随信息时代和互联网出现的一个概念,而一些地方不切合实际地利用新概念以求发展经济,是于事无补的。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说,当前一些地方脱离自身实际,盲目搞一些噱头,只想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吸引人们眼球,无疑是步入了一种“畸形注意力经济”的误区。

  (据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