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越剧:超越嵊州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8:49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万润龙

  浙江嵊州,上海越剧回故乡的最后一站。本月8日、9日,上海越剧院的经典越剧现代戏《祥林嫂》和2005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在嵊州剧院和嵊州艺术中心演出,两场戏博得了满堂喝彩。本报记者在演出现场目睹了场内的热烈气氛,那种台上台下的互动,那种恰到好处的鼓掌,那种一剧尽了之后演员屡屡谢幕而观众不散的场景,使参与“回故乡”
演出的越剧院老将新秀不忍心走向台后。

  在“回故乡”演出在杭州赢得票房丰收之后,记者曾以《上海越剧“故乡行”叫好又叫座》为题撰写了专稿(详见本报9月28日一版“观察与思考”),对这次“回故乡”演出的市场化运作作了评述。而这次“回故乡”的嵊州之行,本报记者却有了另一种感悟。

  人才大流通造就大剧种

  六年前,记者赴嵊州采访第一届越剧艺术节时,听到了著名越剧艺术家袁雪芬与当地一位主要领导的对话。这位领导向袁雪芬“诉苦”说:当地留不住越剧人才,地方上的越剧演员只要一出名,就想着往大城市走。袁雪芬回答说:你不要怕人才往大城市走。如果越剧人才都留在嵊州,越剧就永远是嵊县小山村里的的笃班。袁雪芬的看法体现了一位越剧表演艺术家的辩证思考,而上海越剧院带着经典越剧回故乡则体现了这种辩证的理念。

  上海越剧院的著名演员,无论是袁雪芬、傅全香等老一辈的艺术家,还是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单仰萍、陈颖、章瑞虹等中青年优秀演员,大多来自浙江嵊州等地,浙江越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著名越剧团的演员也大多来自浙江嵊州等地,即使有些越剧演员的出生和成长地与浙江嵊州无关,但他们一定也是拜嵊州名演员为师,以嵊州籍演员的流派唱腔为追求,并一定使用嵊州方言为舞台语言。在本月3日举办的百年越剧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等专家表示,越剧,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进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他们认为,越剧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结果,越剧的根在嵊州,但今天的越剧,已经有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越剧走向都市、走向全国乃至海外的经过,就是越剧发展壮大为全国性大剧种的经过,一大批著名演员就是在这向外走、大流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

  “回乡行”艺术收获丰

  嵊州市仅70余万人口,却有近百家民间越剧团。这些民间剧团扎根于民间,行走于乡镇山村之间,每个团每年的演出场次在300场左右,演出收入从二三十万到超过百万元,这些“草根越剧团”如今已经将越剧演绎成嵊州的一大产业。

  越剧故乡的民间剧团面对上海越剧院的到来自然是欣喜若狂。“草根团长”们追着上海越剧的演出,从杭州追到绍兴,又追到自己的家门口看。为了请上海的名师指点,他们也选出了20台大戏,在本次越剧艺术节期间献演。更有那少年艺校的小演员们也不甘落后,亮出嗓子,有板有眼地演起了越剧折子戏。那几天,记者与上海越剧院的朋友一起行走在嵊州街头,随处可见张灯结彩的戏台,戏迷群集的演出。这样的精神大餐,对于上海越剧院的演员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著名小生章瑞虹告诉记者,这次“回故乡”,不但感受到了越剧这个古老剧种的活力,还从民间艺人那里学到了舞台处置的技能。

  对于这次“上海越剧回故乡”,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表示,嵊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越剧作为事业来发展、产业来开发,使“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嵊州人,人人都会唱越剧”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在越剧百年纪念日到来前夕,上海越剧回到了故乡,把越剧经典送到了嵊州,放下架子与民间剧团同城竞演,这是一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和谐组合,显示了越剧从都市剧种到乡村剧种的宽泛相容,由此可以看出,越剧虽已有百年历史,却依然富有活力。

  (本报杭州11月14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