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明古碑现身军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13:45 海峡网-厦门晚报

  本报记者参与破译,文史专家称其有重要研究价值

  上周日,正在营区拓荒的驻厦某部官兵,无意中挖出了一块掩埋于荆棘丛中的花岗岩古碑。当6名战士抬起高162厘米、宽82厘米、厚14厘米的石碑,小心翼翼地抹去表层泥土时,赫然发现上面题有“海天高隐”四个行楷大字,落款为“戊子秋大学士路振飞为明处士吴超晦题”。

  正在现场劳动的王教导员是本报自创刊迄今的铁杆通讯员,他于第一时间拨通了我们的《乡土》版热线电话,本版编辑立即赶到位于东渡濠头的军营。于是,在共同破译古碑本身文化信息的同时,一段保护文物的佳话也形成了。

  

南明古碑现身军营(图)

  官兵们在解读古碑的文化信息

  路振飞是明末忠臣义士

  我们首先从网上查到:这方古碑和东山岛风动石题刻是同一时期的同一作者。风动石原镌“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宾、陈士奇”,落款为“永历戊子秋广平路振飞题”。“文革”期间,正书遭到破坏,只剩落款可识。

  黄道周曾任明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兼吏部尚书,陈宾任七省军务,陈士奇任四川巡抚。路振飞能够与青史留名的铜山三杰为友,自己绝非等闲之辈。虽然《厦门人物辞典》没有其名,但我们查阅了《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一个忠臣义士的形像于是跃然纸上。

  路振飞,字见白,河北曲周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被任命为泾阳知县。当魏忠贤将在泾阳建生祠时,身为东林党人的他执意不从,因此受到迁延,直到阉党垮台才官复原职。崇祯四年(1631年),路振飞征授御史,因参与弹劾阁揆周延儒受到皇帝责备。然而,忧时忧世的他不久复上疏力陈“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等十大弊。这次,他的建议被采纳,“疏入,诏付所司。”

  随着明朝的气数将尽,镇守各地的明军将领相继倒戈,投降李自成的农民军。早在山东发生兵变时,路振飞就曾上疏弹劾巡抚余大成、孙元化,而且提出要治宰相周延儒的包庇之罪。接着,路振飞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闵洪学结党营私,败坏吏治,闵因此而辞官。朝廷有人推荐南京吏部尚书谢升为左都御史,路振飞又极力揭露其丑行,谢果然没有被任用。

  明亡前夕,忠君爱国、正直敢言的路振飞被任命为大运河漕运总督,兼淮扬巡抚,独当一面。

  北京陷落后,路振飞迅速颁布了戒严令,派遣手下分守各处,不允许任何大顺官员进入淮安。同时,他还鼓励地方武装招兵买马,并亲自设计训练方案。当时,淮安72坊奉命“各集义兵”,负责城镇的夜间巡逻,并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在路振飞的指挥下,淮安变成了效忠前明的坚固堡垒和北方逃难官僚贵族的避难所。

  路振飞与福建渊源殊深士

  说到我市的地方志书对此重量级人物的旅厦行踪竟付诸阙如,文史专家洪卜仁认为这确实是件憾事。

  实际上,路振飞与福建渊源殊深。早在崇祯六年(1633年),他就从长期任职的北方南下闽省出任巡按。主闽期间,横行东南海域的海盗刘香佬,几次勾结荷兰人劫掠沿海诸地。路振飞悬赏千金激励将士抗击,在《福建省省情资料库新闻系统》中,就有“崇祯六年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在铜山海面二次击败荷兰帝国东印舰队”的字样。任期届满后,路振飞又被录用为京卿。

  至于路振飞何故在改朝换代的多事之秋来到厦门,这要从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南明说起。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攻陷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但这并不代表朱明皇朝276年的统治就此全面覆亡,因为江南的半壁河山仍在明廷官员统治之下,明室藩王们前后相继建立了几个继续使用大明国号的政权,后世把它们称为南明。

  1644年5月15日,史可法等人拥立崇祯的近支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位,第二年改元弘光,但这个小朝廷非常短命。

  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后,清兵于1644年4月长驱直入北京,开始逐鹿中原,并于次年5月11日攻占南京,弘光帝被捕杀。流亡福州的唐王朱聿键,在黄道周、郑芝龙等文武遗臣的拥立下登基,建立了隆武政权,封路振飞为左都御史、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路因此在相隔12年后再次入闽。经他推荐,隆武帝遥授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然而好景不长,顺治三年(1646年)8月,清兵大举进占福建北部的仙霞关,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路振飞因事追赴不及,退至安平镇(今安海)。战乱之中,路振飞误闻唐王在广东避难,于是乘船从海上追赶,在虎门靠岸时,才知道在粤境的是唐王之弟的绍武政权,只好依原路返回,在东山、厦门等海岛驻足。第二年,路振飞在赴永明王召的途中,死于广东顺德。

  路振飞对鹭岛情有独钟

  对照《我国历代纪元表》可知,古碑落款时间“戊子”为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这是何故呢﹖

  洪老告诉我们:唐王政权灭亡后,明两广总督丁魁楚等人共推桂王朱由榔在桂林称帝,建元永历,曾控制过云贵、两广、湘川等广大地区,且与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结成统一战线,苟延残喘了16年。因此,他使用永历年号不足为奇。

  从粤返闽,孤舟泛海、无所依靠,联想到国势颓微、一再受挫,路振飞心中悲苦可想而知。在逗留黄道周的故乡铜山所(今东山岛)之际,缅怀殉难于南京的同朝重臣,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他写下“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宾、陈士奇”数个大字,以此抒发满腔忠愤。

  随后,路振飞又北上中左所(厦门)。当时,据厦金两岛为抗清基地的郑成功,仍奉隆武年号(郑成功是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后才改奉永历年号的),显然与路振飞不同派系,故史籍中并无郑氏重用他的记载。路振飞在厦期间堪称遁迹海岛,聊以寄身。

  古时鹭岛植被丰茂,白鹭翔集,仙岳山逶迤向西在濠头伸入海湾。海天一色的美景吸引了名儒高士,也吸引了博学多才的路振飞。流寓期间,他与当地文人学者吟咏酬答,迥然不同于往日的征战杀伐。在饱尝丧国之痛时,这种宁静安详、世外桃源般的赋闲生活,让他在无奈之中得到了些许安慰,放松了长期奔忙疲惫的身心。以致于对这位叫吴超晦的当地隐士顿生羡慕之情,以“大学士”身份题写了“海天高隐”四字。

  遗憾的是,这位被路振飞推崇的处士无从查考,本埠史籍中并无明末儒林高士“吴超晦”者。据《同安县志》记载,明代当地名儒硕学吴姓者只吴聪一人,但生卒年早于吴超晦。吴聪,同安在坊里溪边人,字伯俊,号默斋,为人恬淡寡欲,不愿为官,闭门著书,以宋明理学大师为宗,有著作《四书解》、《易经存稿》,成名后曾任苏州府教授,培养出林希元、蔡克廉、王时俭、何元述等人才,终年45岁。

  资料

  厦门地区石碑之最

  1、年款最早的石碑:位于同安区大同镇东桥边的《建造太师桥碑记》,它镌刻于宋代建隆四年(963年),已经1000多年的历史了。

  2、体积最大的石碑:位于海沧区后井村衙里社周氏祠堂内的明代《侍御绵贞周公功德碑记》,通高3.20米,宽1.20米。

  3、文献载录最早的石碑:宋代嘉定年间叶通所撰的《知县毛当时建朱子祠碑记》。

  4、出土年款最早的墓志铭:同安出土的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承议郎、监泉州市舶、赐绯鱼袋陈玠所撰《故太夫人苏氏墓志铭》。

  5、石碑数量最多的地点:岛内闽南名刹南普陀寺,共十三通。

  6、惟一用篆书题刻的石碑: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明代万历壬午年(1582年)的《重兴介谷殿碑记》。

  7、惟一的木制碑:现存于思明区曾厝垵上里社昭惠宫内的民国十年(1921年)里人黄濬所撰的《重修昭惠宫增筑前埕记》,高0.27米,宽0.36米。

  8、惟一的双面碑:海沧区东屿村柯氏祠堂外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督抚提臬道府列宪批县审详谳案》,双面楷书题刻各级官府关于禁止谢、柯两姓为争夺滩涂养殖利益引起械斗的判决文书。

  路振飞予厦门遗产丰厚

  在了解了以上史事之后,我们就这块现身濠头军营的明碑归宿,请教了文史专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市文化局文物处陈娜说:古碑不仅具有文学、书法价值,更有补史、证史的作用。这份历劫幸存下来的珍贵遗产,为地方经济发展、人物生平考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迹相对较不丰富的我市南明研究来说,意义更是不容忽视。郑成功纪念馆何丙仲研究员也有同感:历代碑志是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生活遗存的实物见证,是有文物和文献的双重价值。每一个碑志都留下特定的城市记忆,蕴藏着先人经历的履痕,体现了该地的文化生态,背负着文明的累积。所以,应把它作为传统的瑰宝加以保护。

  何先生还特别提到:路振飞留给厦门的古碑,此前虽有1992年于原杏林区发现的《明·郑德墓志铭》,是为高浦望族郑采功弟郑德墓志所撰楷书题铭两方,但系砖质,且出土时其中一方已断裂,现藏其后人家中。如今现身的这方石碑,碑体虽无装饰图案花边,显得相当粗糙,但保存得非常完整,价值极高。

  谈及古碑的去向,陈娜认为如果它与营区风景相得益彰,考虑到部队的特定情况,不妨仿照金鸡亭某部的做法,在原地竖立,围起一定范围的界限何丙仲则倾向于让郑成功纪念馆征集,作为展品供广大市民和游客参观,也便于专家进行鉴定、考证、研究。

  本文发稿前,笔者与某部领导进行沟通,他们表示将采纳就地保护的方案,在发现古碑的山坡上圈地建亭并勒石纪事,使其免受风雨侵蚀,并把古迹作为现成的乡土教材,引导新兵学习古代忠臣义士的事迹,同时为营区内新添一处人文景观。

  笔者注意到:驻厦部队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例如在大八景“万寿松声”所在地,部队先后投入5万余元修缮弘一大师题写的“潮音洞”和“一片瓦”古庙,并为万寿岩古铜钟建造了亭子。每当营区内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石刻因日晒雨淋字迹模糊时,官兵就牺牲休息时间,花钱购来红漆描红,有的题刻离地20余米,他们就搭起梯子高空作业。

  

南明古碑现身军营(图)

  具有重要价值的南明古碑

  

南明古碑现身军营(图)

  路振飞在东山风动石的题刻

  厦门著名碑亭

  鉴于部队拟在古碑原地建造碑亭,我们特从《厦门文物保护单位概览》书中辑录部分著名碑亭的形制,以飨读者并供他们参考。

  1、同归所碑亭:位于同安区五显镇,立于永历四年(1650年),记述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兵屠城经过和僧人无疑率徒负尸掩埋的义举。

  2、郭岩隐安乐窝碑亭:位于同安区洪塘镇,立于宋绍兴年间,字为朱熹为名士郭岩隐所题,“文革”期间碑亭遭毁,1988年重修。

  3、功德碑铭恩亭:位于同安区大同镇,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记述知县谭维鼎外御倭寇、内施德政的功德。

  4、乾隆御制碑亭:位于闽南名刹南普陀寺内,碑系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88-1789),乾隆皇帝为纪念镇压台湾林爽文、庄大义起义所建。

  5、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亭:位于厦大建南大礼堂南侧,立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记述蔡牵起义军进攻大小担及厦门行商捐款建大小担山寨城的情况。

  

南明古碑现身军营(图)

  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亭原地建造碑亭

  文/秋苇 王坚 图/王坚(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