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间艺术:不保护,就消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16: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如何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成为亚洲国家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本报记者 邓琼

  在亚洲艺术节期间,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亚洲各国带来展示的,都是本民族原生态的艺术节目;东道主送给各国文化部长的礼品,是佛陶作品《老子》;各国文化部长们讨
论的议题,同如何保持和发展自身民族文化艺术相关;而他们在佛山参观的所有项目也都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以上情况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如何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目前已成为亚洲国家迫在眉睫的问题。

  冯氏父子和狂言家族———执着守护民间文化

  昨、前两天,记者在祖庙三次碰到冯氏父子。冯氏父子并非祖庙工作人员,而是为了让亚艺会来宾了解佛山木版年画,专门在祖庙辟了个角落,表演手工作坊操作。

  作为佛山木版年画硕果仅存的两个传人,这父子兵孤军上阵拼力苦撑,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演讲、就演示,情形竟同此次来亚艺节表演的日本狂言家族如出一辙。狂言家族也是一家三姐弟继承祖宗技艺,于现代文化冲击之下,死死守住家族传统,把古老的狂言艺术做成了活标本。

  在琼花大剧院,《狂言》于演出前,家族的母亲上台发表演讲。原话大意是日本原来有三个狂言艺术家族,现在只剩下两个了。各个国家的民间艺术都面临相同困境,不保护就会消失,所以大家都要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一点努力。

  狂言家族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把古老艺术保存得相当完整。可是,佛山木版年画从清朝时期全城200余家经营、4000余人从业,到今天只剩下势单力薄的冯氏父子两人苦撑,最困难时连版画纸都买不起。他们说,能够保留下传统的技艺已是费尽心力,谈到发展就有心无力了。

  冯氏父子死撑佛山木版年画的小小生存空间,努力没有被忽略: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冯炳棠颁发了“国际民间艺术家”称号;他的年画作品《梅花童子》获得了山花奖银奖。这两件事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29岁的儿子冯锦强下定决心,不把木版年画搞出点名堂来,不会那么快成家。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全国唯一国营企业

  记者在佛山采访亚艺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所到之处,都会听到一个单位的名称———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这种机构在其他地方可能属于社团一类,但是在佛山,却是一家国营单位。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于1956年,大门牌匾的书法是郭沫若的字迹。据社长杜烈生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经是佛山文化三个窗口之一,另两个是石湾美术陶瓷厂和祖庙。董必武、郭沫若、茅盾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至今社内收藏的重要名人题字有200多幅。

  记者问:“是不是因为国营单位的原因,秋色和剪纸技艺才能够保存下来?”杜烈生回答:“正是,因为是国营的,人就拢在单位里了,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致于失散,技术也不会失传,遇到发展的机会就翻生了。要像冯氏父子那样单干的,如果他们放弃,这个艺术就灭绝了。”

  研究社的保护项目之一“秋色”,是一种与秋天有关的民间节庆艺术。“秋色”可以是花灯,也可以是人造的花鸟果蔬生活百物,可贵之处在于手艺的精致逼真。在“秋色”最为兴盛的时代,家家户户每到秋天,就会按约定的日子把自家做的工艺品拿出来比赛;最为低落的时期,完全没有市场;到了今天,它是被发扬得最好的民间艺术之一。

  在亚艺节期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把“秋色”中的“灯色”发挥到了极致,制作了2000多个大型花灯散布在千灯湖中,其中的《龙凤呈祥、和谐亚洲》灯组高达12米,长达230多米,而凤灯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者专程前往参观,人潮涌动的情况不亚于广州春节逛花街。

  杜烈生社长说,佛山“灯色”的名气越来越响,不仅要承接年节、大型活动、建筑装饰的制灯任务,还有了国际订单。

  亚洲各国文化部长———警惕全球化下的文化侵蚀

  记者采访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时,发现会议总是不能够按时结束,讨论的时间一再被延长。这是因为各国文化部长在会上讨论非常激烈,尤其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文化问题相当忧虑。

  讨论会上,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李文献说,经济全球化当然也丰富了文化,但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歌厅里全天播放着其他文化的流行歌曲时,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亚洲国家将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参观时,越南文化通讯部部长范光毅对记者说:在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上,越南政府是向传统文化倾斜的,比如说招生时,学习传统乐器的学生可以获得优惠,被加分或者减免学费,还有奖学金;但对于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既不能加分,学费得自己付。

  蒙古国此次带来了喉音、蒙古舞、杂技、马头琴等节目,记者就这些传统艺术品种的保护问题采访蒙古国家教文科部部长彭·查干。他告诉记者,他们带来的马头琴已经被联合国确认为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又正在和中国一起申报蒙古长调。在他们的邻国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也有很多人掌握喉音绝技,所以明年打算与俄罗斯一起开展对这一项目的申报。他说,各个国家的民族艺术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它们不仅属于自己的祖国,也属于世界。

  

民间艺术:不保护,就消亡

  图:有专家指出,传统民间文化,只有交到孩子们的手上才能传承下去。本报记者阙道华 摄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