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实施“一城三区”战略 展开南京腾飞的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1:51 龙虎网

  【龙虎网讯】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融山水城林为一体,虎踞龙蟠、钟灵毓秀。如今的南京城,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在老城保护与改造中凸现,跳出城墙、跨江发展,崭新的“一城三区”在老城的四周悄然崛起:大桥飞架南北,地铁横穿古城,立交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南京、绿色南京、繁华南京,正在大手笔的城市建设中交相辉映、形成特色。

  1.“跳”出城墙,实施“一城三区”战略,拉开城市框架

  这几年,南京市诸多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果来自于“一城三区”战略的实施,而“一城三区”战略的实施,则是南京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建委一位主要负责人这样表示。

  让我们先看一下5年前的南京城吧:环绕着南京老城的明城墙一直是南京人的骄傲。但明城墙给南京人带来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成为南京发展的围囿,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南京城在明城墙包裹的圈圈里“膨胀”,使老城早已不堪重负:明城墙内只有50多平方公里,却住着150万居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3万人,成为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2000万平方米的破旧房屋、秦淮河金川河畔1230多个排污口、明城墙下成片的棚户区、走过小街小巷时脚边横流的污水……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山水城林城市特色融为一体,是南京城最宝贵的财富。在城市建设中,这始终是一条纲,牵扯着各个关键环节,成为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群众生活环境的关键点。如何既保持这样的特色,又实现发展,展示新的活力?

  大量的调查研究,无数次的专家论证。在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现任省委书记李源潮的带领下,市委、市政府审慎决策,决定实施“一城三区”战略,拉开南京城市建设新框架。2001年底,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围绕这一目标,南京按照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迈开步子,第一次跨出城墙大力发展。

  实施“一城三区”战略,成为拓宽城市发展的空间、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一城”指的是河西新城,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三区”是仙林、东山、江北新市区,平均人口40—50万人。在“一城三区”中,重点建设河西新城区,要在2005年十运会召开时,在河西建成以中央商务区十大标志性建筑为主体的核心区,完成以体育、商务、居住、配套、滨江风貌五大板块为特色20平方公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以主干道、主河道、主节点为重点19.7平方公里的北部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到2005年,把河西新城区建设成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展示现代化南京新形象及滨江风貌特色的标志区。

  东山新市区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成为极具投资吸引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基地,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设施齐全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优良、资源合理利用的新市区;仙林新市区将建设成为以教育产业为主,兼具居住、研发、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大学城。江北新市区将加快发展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推进高新区、泰山地区、珠江地区联体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文江北地区商业、金融、信息、旅游、教育等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新区发展,犹如一张白纸,更要有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来引导。两位国际著名的规划大师——新加坡前市区重建局局长兼总规划师刘太格先生和美国规划协会执行董事苏杰夫先生,受聘担任了南京首批城市规划顾问。

  经过将近5年的建设,当时圈缩在明城墙里的南京城已经变了模样:“一城三区”的拓展,使老城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从2001年的3万多人降至目前的2.7万人,2000万平方米破旧房屋、秦淮河金川河畔1230多个排污口、明城墙下成片成片棚户区的破旧和拥挤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山水城林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精致城市;十运会主场馆奥体中心落户以及高水平建设,河西为新城的成长带来了机遇,河西抓住机遇应声而起,一个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中央商务区内幢幢标志性高楼矗立,条条轴线上葱茏绿色书写着新城的生机,完善的社区服务、教育设施、交通条件为新城的居民及就业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空间。与此同时,江北新市区也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加快建设,成为呼应主城、辐射周边的重要载体,仙林、东山新市区的大力建设,也打造出了一片优良环境……

  2.“三集中一疏散”、调整行政区划,大手笔为古城未来谋划新篇章

  市十一次党代会之后,按照建设更新、更美、更富、更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顺应生产力加速发展和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一系列大手笔的运作在南京城“一城三区”的新框架下挥洒,南京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上跨越式向前迈进。

  突出“三个集中,一个疏散”方针,调整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三个集中”就是制造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一个疏散”则是指疏散老城人口,从而整合城市发展资源,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突出江南江北的共同发展,实施行政区划调整。近年来,南京先后进行了3次行政区划调整,特别是江北区划调整,把原来的两区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浦口和六合区,为江南江北共同发展拓展了空间。同时,进一步完善江南江北发展的规划,江南重点提升功能,江北则重点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目标,以长江及两岸的束状交通走廊为城镇主要发展轴线,形成江南江北产业发展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发展重点突出、两岸并举的沿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跨江发展的大都市格局。不仅如此,其间,南京还对白下、建邺、鼓楼、雨花台4个区的部分行政区划做出重大调整,为河西新城区的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突出了环境优先的理念,拓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南京在快速发展,这种快速是在导入先进的规划理念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城市建设与生态间隔分布的组团式布局和生态空间,更加突出“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四大特色,为城市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经过了这些大手笔的战略实施,当初的蓝图已逐渐地走到人们面前。连续4年的老城环境综合整治,以“一环、二区、三轴、四线、五街、六片”为重点,如今秦淮河已恢复昔日的桨声灯影,中山陵景区以往违章搭建全然了无踪影;明城墙经过整治已绿色成环成片,老城的标志性历史文化载体被洗去尘埃,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底蕴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与挖掘:夫子庙地区建成了传统文化街区,朝天宫地区建成六朝风貌区,甘熙故居及门东门西建成为清代民居片区,天王府和原总统府建成了清代及民国建筑风貌区,颐和路片区建成为民国公馆建筑区……通过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景点,南京提高了老城的文化内涵,247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给老城留下了无数的“只言片语”,又被打造成了一篇美文。

  “绿色南京”日渐成为南京城崭新的名片:投入60亿元,确保年新增绿地不少于15万亩。同时,完善“两环四片”主城绿地系统,使南京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城市。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了“出门300米,步行5分钟”绿地可达性达到95%以上的目标。

  3.16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提升城市承载力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硬件条件。5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了要实施桥隧建设、道路建设、保供设施建设等每一单项投资超过20亿元、共计16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目的就在于加速城市跨越式发展,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南京的发展是综合实力的提高,是江南江北一体化的发展。从自然条件上看,南京是濒临长江的城市,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京的发展既受惠于长江,也受到了长江的极大制约。

  长江真的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天堑吗?不!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城市发展战略,南京的城市建设由此加快了沿江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原来,滔滔江水流过南京之处,只有长江大桥巍然耸立,现在,站在岸边放眼望去,2001年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前不久长江三桥竣工通车,大胜关一带江南江北一线牵。目前,长江四桥建设已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预定计划明年即可开工建设。与此同时,纬七路过江隧道已于今年3月开工,南京总体规划中的“五桥一隧”的跨江格局将初步形成。最近,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地铁同步过江已经基本确定,新的一条过江通道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一道道逾越天堑的便捷通道成了南京沿江产业带、南京城市新区的有力建设硬件支撑。

  交通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富民强市有重要意义。南京历来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调研城市发展的时候多次提出明确要求,要想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南京对外交通大格局,进一步增强对外辐射力,就不能在主城“螺蛳壳里做道场”,必须跳出主城,完成从“小南京”向“大南京”的时代性转变,要抓住交通重点工程的机遇,把“三城九镇”串起来,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建委有这样一份统计:仅到2004年底,南京城市道路全长就已达5479.12公里,道路面积达6523.1万平方米,建成1271座桥梁,其中立交桥112座。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01平方米,位居全国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一个“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骨架系统基本形成。

  4.社会保供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大力改善百姓生活工作环境

  “一城三区”战略的实施,给城市建设开拓了空间,加大社会保供设施的建设力度,充分改善百姓生活工作的环境。

  为了营造“碧水、蓝天、绿地、洁净”的宜人环境,南京加大了环境保护建设的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5座,还有两座将于年底竣工。截止到去年底,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了每天365.77万吨,城市综合水处理率达到80%,远远超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60%的污水处理标准。现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3座,处理能力达到3500万吨,新建垃圾中转站3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57%。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5天,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1.48%。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南京的环境投资指数为2.94%,先后成功地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复查。

  “7344”工程的实施,使南京城对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7大水系、3大湖泊、4个场站,以及400公里的管网全部都纳入了建设者们整治完善城市功能的视线内。至2004年底,城市水域功能区内,水质达标率达到了95%以上,市区范围内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

  就在3年前,秦淮河还是让市民闻之掩鼻的“臭水河”,沿岸550多个大大小小的排污口让河体早已不堪重负。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2002年底正式启动后,水利、环保、景观、安居、路网等五大工程使母亲河大变模样。不仅两岸绿化,河水清了,沿岸靓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桨声灯影”也从人们久违的记忆深处走来,随着一条条画舫荡在秦淮河的水波之中。这只是一期工程,秦淮河水质已从整治前的劣Ⅴ类提升为Ⅳ类。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运会后,秦淮河环境综合治理的二期工程将迅疾启动,那时,不仅是母亲河流经的主城段,从武定门到运粮河口,母亲河的风采也将重新焕发一新。

  除此之外,近年来南京对水、电、气、通信、公交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力度也空前加大,整个城市协调发展:一批自来水管网改造及农村二次改水、输变电工程扩容、天然气配套管网建设等工程陆续开工并相继建成投产。目前,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已达每日600万立方米,主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全市拥有500千伏变电站3座,形成500千伏“C”形网架;液化气储存能力达到25069立方米,主城燃气普及率达100%;完善了通信网络覆盖;全年邮电业务收入预计突破60亿元。此外,还新添置了800余辆公交车,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市民出行300米以内即能找到一处公交站台的覆盖地区面积达到主城总面积的90%;公交转乘平均不超过1.5次,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保障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城三区”也为住宅建设腾出了充分的空间,南京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竣工住宅面积越过250万平方米。市政府实施的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的“三房”工程,更是对加快建立高、中、低各种价格类型、结构完备的住房供应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红二楼、宝善等一批危旧房片区的改造则使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04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也较上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市区居民基本使用上了两气炊用燃料,住房无卫生设备的家庭比例由上年的14%减少到4.4%。“一城三区”战略的实施,为老城保护和整治提供了空间,让南京的山水城林的特色愈来愈凸显,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中与山水相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