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华学子马宇歌素质教育启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6:37 光明网

  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该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从高岩上一只只推下去让它们自由地飞向蓝天。小鹰在这中间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的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飞翔的超绝能力。

  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问蓝的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先要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己不行,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

  以学习和锻炼自己为目的的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

  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故事。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

  受访人:马弘毅(马宇歌之父,北京一普通干部,高级经济师)

  采访人:冯林陈舰平

  时间:2001年5月12日晚23时至13日晨3时30分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某居民区马先生家

  采访手记一个从500个小朋友中考了第一成为中国

中央电视台(CCTV)小记者的八岁女孩,一个10岁时被父亲从车站送行的独立到外地旅游、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了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许多市、县、乡、村的女孩,一个10岁始不用讲稿就可与大学生进行演讲、座谈的小学生,一个从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四十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的女孩,一个读了300多部各类图书、可同时用双语(中英)与中外各届人士进行交流的女孩、一个目前在北京清华大学附中初中“实验班”上学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为此,我们慕名采访了这个名叫马宇歌女孩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为了不影响孩子正常生活,马先生安排我们接受采访时间是晚上11点钟。马弘毅先生,是北京市某机关一名处级干部,高级经济师。在大学学的是历史与经济管理,后在
北京大学
读研进修过经济法学。回族人。曾向有关部门上书建议创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CCTV1995年3月5日《东方之子》栏目,曾对他的事迹作过专题采访报道。香港所出《中南海新智囊》一书共记载了目前活跃在大陆的十几个人物,其中一章专门写的就是马弘毅先生。(在采访之前,安排好家人休息的马弘毅先生让我们看了记录马宇歌成长过程五六十本照片册和几十本录像带中的一部分。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马宇歌从小到大的照片,她与大学师生的专题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的片断和她拉小提琴、朗诵、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独自出去采访等多姿多彩生活的剪影。)

  冯:马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旅游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契机?

  马:有好多都是全国各地的小学与小学生及其家长邀请的。你看,这些邀请信。(马先生向我们出示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来信。)都是些笔友、文友。他们有的是从小宇歌5岁起就开始跟踪媒体报道不断了解她的,那时小宇歌经常在电视、广播、报刊上露面,主要是发表个人的绘画、雕刻作品,还有朗诵等。原先小宇歌也出去到外地过。那是她独自跟CCTV组织的小记者团出去的。是集体行动,又有大人记者与领导带队与配合。真正由小宇歌独自一人只身远行的开端,是因为江苏有一个女作家,要出一本以小宇歌成长经历为原型的素质教育的书。她说,利用暑假专程来北京直接采访小宇歌,入住在我家附近的宾馆里。我们听说后,为这位女作家着想,认为她为写这本书花费太大了。这位女作家说,要不然,就让小宇歌放暑假到我这来吧。可是要到她那去,我和小宇歌的母亲却上班,谁也不能陪小宇歌去。干脆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吧。反正小宇歌什么都行,从小培养得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这就成为了我们让小宇歌独立远行的契机。小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是1997年7月20日,晚上18时多,乘的是北京K65次到南京的列车,中途停不了几站,整个行程都在夜间。宇歌那年刚进入10岁,正上小学4年级。她从小魄力大,加之“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说同意她独自一人去江南,高兴死了。

  冯:第一次放小孩出去,你们心情是怎样的?

  马:很复杂。当时我们对她叮嘱了又叮嘱,把她路上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如何应付,再次作了提醒。我怕她妈妈到时放不开,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就让她在工作单位,由我一人送小宇歌走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坐在第118号,是硬座火车加厢。我对小宇歌说,宇歌啊,你这次去,如果遇上意外,那就是咱俩最后一面了。独自行走、外出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如果现在你害怕了,不能做勇敢的人,就说。列车一开,就来不及了。小宇歌说:爸爸,我都明白。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后悔。她停了一下,笑着说:你们别担心,我一定会按时到达、好好回来的。当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先在月台上挥手送别,但后来我不由转过身去。因为心里一酸,泪,就陡地涌上来了。为了怕给女儿看到,只好先转过身去。我在想:这,可是真的单独放飞了。说不定,一个好女儿从此就再也见不着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还算坚强的人,我们说过临送别时,谁也不许流泪的。但我还是不能……(进入当时情景回想的马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现场,情绪明显地有了变化,声音也有些变了。但他随即把情绪稳定下来了。)不过,这关总算过来了。哈哈

  冯:看来,要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

  马:很不容易。当时只要一念之差,心肠稍一软,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也许现在宇歌还没进行第一次独立远行呢。

  陈:是什么使你在最后一刻勇气战胜了自己的慈情?

  马:这是来自于鹰的启示。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该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领到高岩上,把小鹰一只只推下去学飞。小鹰在这中间顺理成章地就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的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高翔的一种能力。当然,在小鹰学飞的过程中,也有小鹰无力、不会飞,而坠落死掉的。但那是极少数极少数。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故事。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是不能陪小孩一辈子的。总有一个第一次。当时我们也作了最坏的打算,说“复杂”就复杂在这,因为我太爱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送走孩子,我回去后,和宇歌她妈,一夜没能好好合眼。为孩子担心。她母亲还直流泪。说都是我的坚持,才会这样,若宇歌真有了什么,她跟我没完。我说,当初不是大家都同意的吗?——话说回来,从理智上大家都认识到这事做得没错。但从感情上,由于担心与爱心,特别是社会舆论的影响,总有些难以接受。

  冯: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冯:当时,你们为马宇歌独自行走,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她带了一个小书包背在双肩,里面装了一个记日记用的日记本、一本41万字的课外书《红岩》、一个装满文具的铅笔盒、一本英文教材和一本自学数学书,还有学校留的各种暑假作业。一些零用钱,几种常用药品、一双白球鞋、一套换洗衣裳,单放在外面印有小狗图案的手提兜里,拿着一个装满白开水的大可乐瓶子,外加4个小蛋糕,也一起拿着。在她里面穿的小裤衩里缝了一个小袋,里面放了两百元钱,学生证明,还有纸上正反两面,用钢笔和铅笔,一式两面记载我在南方一些朋友的联系电话等,这是以防万一用的。药是黄连素,防止吃了不洁食品拉肚时用的。还有治感冒的药,和一盒“清凉油”,主要用于蚊虫叮咬止痒时擦擦。一路上喝的水是自带的。还有就是我们把一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与危险,这种情况与危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都在准备走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一作了交待。如不要吃任何陌生人送给你吃的饮食等。主要是从防盗防拐这角度着眼的。特别告诉她,列车中途停车,听到预告要把眼睁大。至于列车上的交通意外,那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只能任其自然了。不过相应来说,列车还是较为安全的交通工具。

  冯:这是第一次,结果如何?

  马:这是第一次。直到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人已接到了,听到了小宇歌的声音,心里才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不过此时已距小宇歌到南京停车后近6个钟头了,原来她们一起逛街去了。小宇歌这趟去了28天,在没有父母亲人的陪同下,南京完事后,还应邀去了江苏的南通、启东、?NFDA2?泗,安徽的淮南淮北,最后又回到江苏,从徐州回的北京。结果首先是一回到北京,我们看到小宇歌身体比原来还棒,沿途什么病也没生,只用了点清凉油,是蚊虫咬时用的。她对我们笑得可甜了,天性得到极大张扬。暑假作业和我们给她留的自习英语、数学全做了。日记一天不落,而且每天坚持自我锻炼——长跑和做眼保健操,拍了4本图片,画了不少素描,而且看完了41万字的《红岩》,还写了读后感。

  冯:有了第一次,

  后来就好办了?

  马:后来,心里已经历过那个过程了,就好多了。

  冯:自从马宇歌开始第一次独自行走到现在,一共去过多少地方了?都有哪些收获?

  马:宇歌自从有了第一次独自行走的经验后,证明她可以独自行走后,她给自己作了一个大致的计划,就是到十四岁把祖国各地主要地方、有代表性的地方,都能走一遍。因此,到了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著名的城市。如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上海等等,也有较贫困的西部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等。有的是革命圣地,如延安、井冈山。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的。如东北的大兴安岭,如沿海城市,如到海南。还去了西藏。小到边疆小村落,上入蓝天,下入深海,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陆军、海军部队等。

  陈:到西藏,也是独自去的?

  马:是的。

  冯:到西藏去时,是什么时候?马宇歌几岁?

  马:1999年冬天去的,西藏高原含氧量只及北京当时的50%;阳光照射是北京的20倍;夜里比北京还冷,藏民家家均无任何取暖设备。小宇歌正月初二第一站先到重庆。停3天然后到成都,又停4天,最后再是西藏。正月初一离开的北京,到成都去,坐的长途汽车。那日晚上,就是到西藏去的头天晚上,打电话过来。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到了西藏,又打回的电话。一人冬天到西藏去,那年宇歌才11岁。

  冯:到各地去,有没接站的或没接到的吗?那她怎样处理的呢?

  马:有,还比较多。如到包头那次。到时是晚上22点多。接站的人走岔了。包头有两个站,一个是东站,一个是西站。

  她在站里等等没人来,站里都撵人了。当时瓢泼大雨。她就想打电话。但站里的人不让打,她就从身边拿出带的桃,对站里的人说:“叔叔,你吃桃吧?”那人说“不吃。”她说,“好,那我把它扔掉。”就把桃作势往地上扔。那人见状,说,那给我吧。然后她乘机要求打电话,就联系上了。后来主人就从四十多分钟汽车路程的另一处打车赶来,把她接到了家。小宇歌每去一处人家,事先都不认识。

  陈:小宇歌很有办法啊。

  冯:我在这里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女孩很小就独自远行,需要事先对她各方面进行培养,这些,你们是如何做的?如体力啦,独立应变能力等。第二个问题是:这种独立行走,给马宇歌带来的明显的收获是什么?

  马:独立远行,我们把这看作是一种锻炼。对身体与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的能力的锻炼。这种锻炼或者叫训练,我们早就开始了。如从小让她跑步锻炼。让她在楼下,每天跑三圈。我在楼上给她鼓励。还有平时注意让宇歌注意体育锻炼。到西藏去,知道这事的人都劝我要慎重。说西藏缺氧,孩子体质受不了的。为此,我们在去之前,到北京儿童医院作了全面体检。体检报告说孩子体质非常好。我们就让她去了。我们想,既然她体质不错,西藏也有小朋友。西藏的小朋友能生活,宇歌应该也行。后来去了,回来,一点事都没有,如说有什么变化,就是皮肤晒黑。(笑)至于对独立生活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她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了。

  孩子一般小时对大人与家有种认同感,对陌生的人与环境不习惯。就是人们所说的“认生”。我们从小就带着孩子多串门。客人来家,有意留孩子在场,听大人谈话,也允许她插话。我们谁出门时能把她带上就带上,让她经历更多的场景、认识更多的人,去除她的认生感。其次培养她的勇敢与自信,要给她鼓励,叫她做她就做。这里小孩有听父母话的服从性和由于对成人的心理、道德系统还没生出认同而生出的羞耻感。在大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在小孩那里是根本没意识到的,不存在心理障碍,好培养。等大了,再培养,就困难些。这就如同蒸面食,馒头没熟时,做成什么样都不困难;一旦馒头出锅了,改变它的面貌就难了。

  冯:能举一个例子吗?

  马:在宇歌三岁前,有一次看电影中间休息时,银幕前那块舞台空在那里。我想这可以给孩子锻炼一下的机会。就对宇歌说:宇歌,你不是舞跳得很好吗?现在休息,这么多人都在闲着,多无聊,不如你上去跳一个舞,给大家看看。这宇歌呢,有一大长处,就是她不怕,你叫她做什么她做得了就做。当时她听了我的话,就上去表演了。像平时学的那样先向大家鞠一个躬,然后跳舞。跳完了,再次鞠躬,下来了。人家一看,小朋友跳得不错,就给掌声。还以为是电影院安排的节目呢。孩子刚上去,她母亲说我这主意是神经病。后来看到孩子表现成功了,她也笑了。其实宇歌公开在公众场合主动亮相,以前已经干过多次了,每次都是博得掌声。我就是要培养她不怯场,只要合理合法,就敢大胆去做。这是我从小就培养她的一个理念,一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她无所畏惧,成为勇者,将来成为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有为之人。

  冯:像这样的事,还能举一个大一点的例子吗?

  马:宇歌上六年级时,有一次经过北京市青年宫大剧场,当时正值5月份,那里正在举办北京市西城区“红五月”活动。在评委打分,冷场的时候,我对探头往里望的宇歌说:爸爸看看你的胆量还在不在,上去表演一下。她说:您怎么不上去?我说:爸爸是大人,上去不合适,台上台下会以为是一个神经病。你小孩子,没关系的。她就又上去了,表演了一段节目。从从容容上去,从从容容下来。全场疯狂鼓掌,许多陌生人还纷纷抱着摄像机或照相机追她给她留影。我一看,还行。她那勇气胆气没丢了。还是3岁前那个一笑俩酒窝大胆无畏的小宇歌。我就夸她:行,我们宇歌是宝刀不老!宇歌通过这些锻炼,她没有一般孩子的害怕特点,在任何场合她都能从容镇静地应付。

  陈:看来你很注重对她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马:对孩子的独立生活与独立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的培养,一个是精神领域的,培养她的勇敢、自信、镇静等心理素质。这是虚的方面。再一个是务实的方面,就是教她许多具体的方法,侧重点放在生活细节的培养上。如从小教她自己刷牙、梳洗、洗衣、做饭、做家务等。如她九岁就学会了包饺子,炒菜做饭都是这一年学会的。还有待人接物方面的常识等。

  冯:这些都是你来教的?

  马:我主要是在虚的领域,实的方面,她母亲教重要的方面,我也要管,特别是礼节。

  冯: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她成功的背后,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马:每个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只是大家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冯:独立行走,给马宇歌怎样的收获或者叫受益呢?

  马:这方面内容太多了。一是长了不少见识,交了不少朋友,学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不少礼仪。如藏族的礼节、蒙古族礼节、哈萨克礼节、傣族礼节、满族礼节、黎族礼节、苗族礼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社会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像西藏、甘肃这些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相对都市生活,要差些。那些地方还很艰苦。这对孩子有启发性、比较性。她第一次外出,到南京,坐的是硬座加厢,满车厢都是比较贫苦的人。这让她看到生活的另一面。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人的生活真实。2000年寒假她到井冈山去。下雪,转道吉安。在车上,她带的茶叶蛋比较多,吃不了会时间长变坏的。她就把多余的茶叶蛋卖了。车站上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哥哥残疾卧地不起,没东西吃,眼巴巴地着着宇歌。宇歌就把没卖的茶叶蛋送给他们,还把卖到的钱给他们。她在日记与回来写的作文里提到这事,写她当时“心如刀绞”,为自己不能彻底帮他们感到难过,也为自己有现在的好生活感到欣慰。同时她知道了她自身生活的幸福,和要对生活感恩。她曾交过一个笔友,叫刘斌。是湖北黄冈的。父母在大别山,生活很苦。上学都成问题。宇歌就用自己的稿费收入,1998年春节给刘斌送到了大别山的家里。那叫刘斌的孩子还真争气,他说:我一定要好好念书,考到北京来。后来真给考上了清华。后来,那个刘斌被香港一所名牌大学挑中,去了香港。还有奖学金,他把钱寄给他大别山的父母,还给在南京读研究生的哥哥。那么像这样的笔友、文友,对彼此的人生都有相互激励作用。由于宇歌知道生活的艰辛,她从不瞎用钱。出去远行,能不打的的,就不打的。为了省钱,不怕麻烦,乘公交车。还有呢,减少了她对家里的依恋,使她习惯于和家人一起生活,也能适应与家人的分别。不像别的孩子,到外面去了一段时间,一回来就激动得不得了。对宇歌来讲,出门远行,回来,都是平常事了。那次从西藏回来,晚上忙到十二点,第二天早晨六点起来,到学校去,主持开学仪式。独立行走的阅历使她形成了生活的更有条理性和更有计划性。学了许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负面,看到了自己所处生活的坐标。培养了她的爱心。如她拿出自己的稿费捐献给宁夏同心县的民族小学。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她外出认识的。同情与爱,这是人性中才有的两种好的品质。大自然造化的锦绣山川,陶冶了她的情操,开阔了她的胸怀。她的身心由此更健康了,精神生活质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陈:那外出的费用是怎样解决的?

  马:以她的稿费,

  还有家里贴一点。她外出写的游记、平时写的文章,稿费收入有万把元左右。

  冯:她写作能力较强,常常有作品发表。那种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马:从培养她的阅读,启发她的思想开始的。写作不仅是一种能力,还要有东西强烈要表达才行。没有吸收,哪来释放?

  冯:都读些什么书?

  马:刚开始,童话、神话、传说。人与宇宙,有浪漫的关系。培养她的想像能力。看了书,启发她如何想法与书中的人物交流。她的一篇文章《给圣诞老人的一封信》写得情感真挚让人读后悲喜交加,我十分震惊。三四年级——1997年吧,推荐她看又一部大部头书《苏菲的世界》。那本书对小孩子来说是难度较大的,孩子一下子看不懂啊。我就让小宇歌把书放在面前,我搂着她一起读。我俩像袋鼠一样。边读边讲,回答孩子的问题。谁是苏格拉底?谁是柏拉图?他们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这样,让她读国内外的名著。让她了解世界上有那些美好的东西,培养她的幻想能力。科普的,文学的,各种书都有。文学的,像《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读过七十多本世界名著。国内名著,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她很喜欢读书,特别爱往图书馆跑,至今阅读各类字书300多部了,涉猎内容范围极广。我们要求她这个年龄应该广。

  冯:让她看电视里的童话片么?

  马:电视里的童话片她愿看就让她看,顺其自然。大人有时也陪她看。但她看童话片的年龄过程很短。这像初生婴儿喝奶一样,断奶早。偶尔还有些反复,但已不是主食了。

  要不断地发现孩子和意识孩子的成长点。要会及时捕捉这些成长点、她的正当需求。和她探讨问题时,先引发她的思考,谈到渊源、现实与未来问题。为什么欧洲走向现代文明,我们走向明清专制落后。追究原因,引发思考。孩子爱读课外书,做功课她还是很自觉的。这叫“以外养内”、“以博养专”。

  冯:我注意到,马宇歌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朋友,有的是在各地认识的,有的是慕名而写信交上的,有的是笔友、文友。你对马宇歌交了很多朋友有没有担心?如交上坏的朋友,如学生早恋?

  马:我不担心。因为我平时培养她形成对生活的科学看法,形成她自己的是非观念,好坏的判断能力。这样,她就自己有种识别能力,能认清自己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朋友是不可随便交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有很高的素质,有很大的抱负,她自己的意识提高了,她的要求也就跟着高了,她就不会早恋了,因为她的标准高了。一般的人,她是不会轻易看上与之相恋的。再比如怎样克服骄傲也是这样。有人只会说教,主观想像让人怎样就说怎样。这种缺乏文化修养的教育方式,我们不采用。我们让宇歌从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的青少年朋友中,找到自身的榜样与相比人家的差距,由此她懂得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一个人有目标,自觉精进是无暇“骄傲”的。

  冯:作为家长,你们是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

  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三个方面。我们配合社会与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但不重复,我们家庭教育有家庭教育的重心。如果我们也抓孩子的功课,让她看很多校外辅导书,就是重复劳动了。像汉语拼音、四则混合运算。还有英语。学校有的,我们不教。我们主要教她一些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并鼓励她超前自学。培养她的眼界、心胸。关于智力测验,我们不做。因为做这个,结果怎样对孩子心理影响都不好。

  冯:你们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马:我们不偏向于哪一方面,而是全面培养。分阶段制定目标,对她达到什么水平,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与实践标准。

  冯:这些标准是怎样制订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马:如在宇歌14岁前,她给自己定的五个目标是五件大事:一,就是独自远行,行万里路,这已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重要内容的圈点与划线。(马先生出示了马宇歌读过的书,上面有不少马宇歌作的眉批、圈划的重点内容。)三是出版自己的书。这,只要我松口,宇歌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也算可望达到了。第四是学会打两种球,视力保持1?5(用现今的标准叫“5?2”),身体好、腰板挺拔。这,她也做到了,现在能打3种球,身体好,还没进入14岁,身高已达1米63,长得还算身材适中,精神。我比较满意的就是她体质不错,悟性不错。身心发育、体质发展与智力发展都比较协调。第五个要求是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

  冯: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也是目标?

  马:是的。你不要小看这看老师和同学,这里涉及到一个培养孩子与人交际能力,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问题及其人文情怀问题。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有权威的。孩子在与老师交往中,具有好的心理素质,这很重要。还有就是对教过课的老师的感念之情。这里还有礼貌问题与个人自信心问题。我让她自己去看老师。这,她也完成得较好,我在老师那里听到对她的当时的言行的评价。她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好。每次全校老师同学都投票她当全校学生干部。小学临毕业时,校长、老师、不同年级的同学,都给她写了感情真挚的赠言与祝词。她爱大家,大爱也爱她。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她独立生活、进行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的培养。

  冯:你都叫她做哪些家务?

  马:如洗衣服啊,做饭啊,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啊等等。她九岁,就学会包饺子了(当然拌馅还不成)。为了培养她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她要做的事,都有一个事先计划,根据计划作训练。如回家做饭。从上午第四节下课开始,按序做些什么,都有安排。所做的事,列一个表。先送他人回家,到自己回到家,把窗户打开通气,开煤气灶煮水做饭,等等,都有具体的程序性做法。通过做家务,培养她自己做事情的条理性与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样培养,她在外地,也很注意完成自己的计划内容的。如在大连,在两台(市交通台与市经济台)接受采访的间隙,她用这交叉的空余时间,抓紧时间做自己的工作,摊开本跪在地毯上写日记,做眼保健操,掏出书学习外语单词。这种见缝插针的条理性,就是靠平时培养的。可以说,我们定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她都做到了,有的还提前实现了。说实话,我为人父不仅高兴,而且还很感激我这小闺女。

  冯:下一步她有什么新打算呢?

  马:现在还不到14岁,我们定的下一个阶段是14岁到18岁。这也有一个初步的打算,具体的目标还没定。也分几个方面吧。

  冯:能具体说一下初步想法吗?

  马:我想一个是外语。外语学习上达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目标。一个是科技方面的学习,对世界现代科技的学习,有什么样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还有身体上的要求,要做到什么程度。如体育运动的有关项目和标准。一个是业余爱好如小提琴、声乐、舞蹈、绘画等,应该保持或提高到什么程度。一个是再读哪些范围的有价值的课外书,一个是家政会些什么。再有一个就是交朋友及其扩大的范围。交朋友,要认识哪些该认识的新朋友,这些朋友会对她学习与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的。各界的朋友,是学习上的良师益友。最后一个是在人文上继续自我提高到什么程度。就是她应形成怎样的人文态度、立场、观点。她对人文的了解与理解程度。这都是大致的方向。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脱离民主文明的人能够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并能进入人类的主流社会。我们不定她的具体成才目标,这由她自己选择。另外还有个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双向选择”的问题。

  冯:我们看了前面的录像,马宇歌在独自行走、到外地采访和与大学生交流座谈,及拉小提琴、歌舞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华与良好的素质素养,在写作方面,也发挥出色。那她其他学习方面呢?她的成绩如何?

  马:在学习上,最近一次英语考试考全班第四名,数学考第六名。这是主课方面。她现在清华大学附中“一条龙”班上学,为历年“三好生”。陈:什么是“一条龙”班呢?

  马:“一条龙”班简称“龙班”,是他们学校的实验班。就是没有意外,可以从初中直接读到大学,免中考与高考,属保送生范畴吧。但要经得起竞争激烈的淘汰。他们每个学期都有人淘汰进出,次的出去,好的从其他10个同年级教学班选进来。班里学生大都是超长生。即有超常才能与专长的学生。

  冯:马宇歌是因独立行走的事迹而入选的吗?

  马:不是。而是以综合素质超常发展入选的。

  冯:能说具体些吗?

  马:她获得“北京市百名优秀红十字青少年”称号,1998年3月6日,在北京被安排在全市颁奖大会上发言,那时她10岁,正上小学5年级。

  在这次发言时,她表现出较好的素质:脱稿发言。那富有条理性又含有感情色彩的长篇发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受到从中央到地方许多部门的重视。当时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清华附中的领导都在场。大家争着想了解她更多的情况。当时清华附中的领导周杰就说:“马宇歌是我们未来的校友。”1999年3月6日,在孩子小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刚开学的头一个周末,清华附中的校长赵庆刚打电话来,问我们小宇歌上哪所学校有没定下初步意向?可否考虑到他们清华附中上?并邀我们去学校参观。我们去看了试验楼、食堂、教室,觉得学校条件不错。本来上学要交一大笔钱的。但他们查阅了宇歌小学1~6年级第一学期的11本成绩册和历年校方老师评语的有关资料、获奖证书、所发表的作品与全面了解了她的任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等其他在校表现后,特别看了《少先队员荣誉记录簿》说:这孩子我们要定了。没谈钱,上“一条龙”班。陈:综合素质好,是指孩子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整体素质好。而据我的理解,素质,是平时体现出的品质与材质,即道德品格与才华能力,是更倾向于人文的东西。那你又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注意培养她的人文素质的呢?

  马: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分成两大部分教育。一是虚的方面,就是进行观念性的教育,从根本上谈些问题。人生问题,如什么叫生,生命是什么?也要让她明白人生的意义。

  冯:这些都是虚的东西,你怎样对孩子讲清楚这些问题呢?像人性善、人性恶等,哲学史上都争了千百年。

  马:我是从具体的事例着手讲的。要从适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讲。如我带她到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去,去看孤寡老人。该医院有一个陆奶奶,94岁了,是个老护士长,毕生服务于美国人在华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能看懂英文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老人。她在医院里住院。我带了小宇歌去看她。宇歌给她送花,亲她,叫她老奶奶。老奶奶被感动得哭了。从怀中掏出一个金十字架,说:到了我们这年龄,必须要有神的概念了。(意即灵魂的超脱肉体的宗教信仰观念)我以后一定要把你带到天堂里去。(这是说即使老奶奶她百年后,灵魂也保佑我们宇歌幸福,有天堂般的福祉。)你看,这就是一个例子。体现了人文的终极关怀。人性的东西,人情,亲情,都是生命中所需要的。你关心她,她也回报你,对你感恩,给你祝福。这是小宇歌10岁时,我带她去看老奶奶的事。我还带她去看过太平间,去了解人的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明白,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结束的。那时她很小,根本不懂得害怕。因为虽然让她什么都看,我们并没吓她。不吓,她怕什么呀。一切进行得正常得再正常不过了。

  冯:你这种良苦的教育用心,

  孩子能理解吗?

  马:这只是寻找用来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具体的教育当然还要加以因势利导啊。譬如看了陆奶奶后回来,宇歌说,一个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躺在医院里,多么孤独、可怜啊!我想这是一个教育机会,就对她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心里想着她,来看她,今天你来,明天她来,那这个做好事的人等老了,住院了,就不会孤独、寂寞了。看老人,再如修桥补路,捐资助学,多做好事,当我教她做这类事情时,常把博爱与奉献,和利益结合起来讲,告诉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小时是这样教育。等她大了,有了学识,她才会向无私奉献的更高的精神境界自觉追求。在这里,先不要跟她讲大道理,而是讲实实在在的道理,她能理解、接受得了的道理。我告诉她,人从小多做善举,即使不求回报,但你搭救的人一天一天多了,总有人忘不了你的恩情,他们到你濒临绝境时,会像你到陆奶奶身边一样,把爱和欢乐带到你的床边。人如不做好事,将来孤苦而死是会在闭眼之际后悔一生的。再如去看了太平间人的死亡。回来,她就问:是不是以后爸爸也会这样死?她自己也这样死?我说:是啊,人都要死的。她就提出一个问题来了:人,如果不死该多好?我就对她说:其实人也可以既死又不死的。她就问:什么叫既死又不死啊?人还能死一半,活一半啊?我就问他:诸葛亮算不算死了?——因为当时正在放《三国演义》。她想了一想说;诸葛亮,真的已死了,假的还活着。我就对她说,这应该这样说:从身体上来说,诸葛亮是死了,但从精神上,人们又把他复活了。我们看到电影、电视、话剧、图画,都有诸葛亮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从这个方面看。诸葛亮还活着,没死。大家还在议论他,说他,佩服他。就跟说生活中的张三李四一样。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这样被人们复活呢?因为人们喜欢他,怀念他,因为他做过许多让人忘不了的有意义的事。他人虽死了,但灵魂还活在老百姓心中。从灵魂与精神上讲,诸葛亮是不死的。然后通过这个例子得出结论:一个人虽然没办法抗拒物质上的自然死亡,但也可以做到在精神是不死的。可以获得永生的。

  陈:马先生,我觉得你是在有意识地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在培养马宇歌的观念,是不是这样?

  马:是这样的。陈先生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陈:因为我注意到,你从马宇歌出生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她的生命成长史进行记录。从她的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还有一年年的照片及后来的录像资料等。这是一个方面,其次是你对她进行的死亡意识培养。

  冯:马先生,你认为通过这些年的培养,马宇歌是否达到了你的教育目的?

  马:基本上达到了。如她的体质较好,思维能力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了初步的形成。

  她也初步接受了我认为较好的人生观念。这涉及到我的一个教育观点: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孩子发展差异的最大关键。孩子的思想要自由,我一定要为自己孩子的思想自由创造氛围。思想不能自由,人生味同嚼蜡。我平时最怕的是自己观念上的落后,怕自己的落后观念影响孩子。

  冯:那你是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观念的不落伍?

  马:看书,看报纸与杂志,听各地的广播。学习各种新的东西,了解各种新的思潮并进行思考。尤其是与教育有关、与现代科技有关的东西,力争主动去学。如纳米技术、电子与生物工程,还有现代商务等,都要至少初步有所了解。不说做到专家,要最起码知道一点常识与基本原理。我去的部门单位很多,各类朋友非常多,我们常在一起聊天交流。我也不断应邀参加学术活动。

  冯:如果你的观念与孩子的观念不同,如何处理?

  马:让她形成自己的观念。另外反思一下自己的观念。她的观念只要是有利于她的发展、事实证明她是对的,或者从学理上证明她是对的,都支持她的观念。这当然很痛苦。我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让她独立行走是同等重要的事。我就是要培养她的独立思考性。我也不要求她读死书。(有些为应付考试读的“死书”除外),看《孙中山年谱》,我叫她从30岁往前看。要孩子看到伟人走的道路也是曲折的。要她学会思考。思考实际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方面,是生命质量提高的一个条件。思考的空间越大,人的生命享受就越有趣。

  冯:在你心目中,你希望马宇歌将来学什么?希望她最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就是说上大学学什么吧?这个,我们跟她已取得一致的意见:就是学理工科。先学会一技之长。在一定的条件下,争取学理科,然后到读研了也可能再转学文科。因为就小宇歌来说,一开始学文科容易形成过分浪漫或好高骛远,甚至怕她在校学的那些东西与现实着不上边。我想让她先学习科学思维的严谨,然后可以进经世致用的较好学校再学文科,拓展她的思想的面与思维空间。至于对她的最终希望是成什么样的人,从小的来说,是希望也能即使在我们已经死了(是指不参预她的生活了),她也能自主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能自己应付生活的各种挑战。从大的来说,就是希望她对她那一代人与她的下一代人的生存,作出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只不过灵魂的表现形式不像通常人想的那么庸俗而已。一个人做了好事,总会有好的结果的,给生命留下值得怀念的生命的痕迹的。

  陈:我觉得马先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你信什么?

  马:斯宾诺莎说他的“上帝”是自然。人生信仰方面,我信进取与博爱,它是我的信仰灵魂。这灵魂就是在人间。在人民的心中与记忆里。这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有尽的一日,精神生命在人间是可以永远存在的。这也是我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观念。精神财富,这最重要。我曾带小宇歌去参观毛主席中南海丰泽园故居,小宇歌当初看了后我问:你看毛主席阔(好)吗?小宇歌告诉我毛主席屋里都有什么。我说这些东西咱们也有啊,那毛主席是不是不够阔?不,其实毛主席一点也不穷,因为一个960万平方公里,近10亿人口的国家都听他的。他要追求的是让大家都走向幸福。要说阔啊,能用钱算得出来的不算阔,算不出来的才叫阔。……我就是通过这些事例,让孩子渐渐明白做人的根本道理、基本理念。

  冯:马宇歌现在形成的观念与你希望她形成的观念有否差异?

  马:基本上说让我挺满意。但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且我从主观上并不追求完全的一致。

  冯:有时,你给她培养的观念和社会现实相矛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的呢?

  马:我和她一起剖析原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我的教育并不只是正面教育,还有负面教育。就是拿一些反面教材进行教育。拿社会一些负面现象进行教育。从而使她看到社会的复杂性,遇到负面问题怎样对待。如何处理复杂环境、面对复杂问题。我跟她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良性的,与人为善的一面,但也是有现代商业社会唯利是图的,只在利益驱动下做事的一面。那遇到后者怎么办?就得与他讲利益原则,如何在利益驱动的原则下与他合作。但这要不损害第三人、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底线。这叫合理。做事就要讲合理合法。有的法,并非良法,在没修改前,也要遵守,但要趋利避害,并努力争取改造它。还有,如涉及到大是大非的问题,重大利益冲突上,合理不合法怎么办?要以人为本。这是最根本的。我跟孩子就是一起讨论这个。这种讨论并不是这样长篇大论,而是贯彻在日常的事情中进行一滴一点相互交流的。刚开始她特小,那时她也不问这些问题,后来渐渐就问起来了。随时随地地讲,但什么时期讲什么,一个阶段讲什么,这里有一个讲的计划,孩子记忆好,不能炒冷饭,重复讲就变?NFDA1?嗦了,会引起孩子反感;也不要漏讲,该让孩子明白的道理,用张艺谋的电影来说,一个都不能少。(马先生笑)

  陈:看来,马宇歌在包头车站,送桃给站里的人,然后通过联络感情再打电话,就是你对她进行这种教育,她进行的实际运用。

  马:可以这样讲。我对她的教育是双相的,像电灯插座,有两个孔。但我们原先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一个孔的,只有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这种教育只有以失败告终,不失败不可能。我对她的教育从两头进行,讲生就要讲死,讲善还要不能免谈恶。使她遇上负面的场合与环境,她也能应付,不会茫然失措。她会有她合理的对策。否则,她不能适应生活的真实,遇上那些场合那些人,就寸步难行了。就会吃亏甚至吃了亏还要发神经病。我们不是只培养善良的小绵羊,还要培养她的勇敢,能在各种场合下有效地保护自己与保护无辜的人。

  冯:马先生,你花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会不会觉得累与烦?

  马:教育孩子是一种天伦之乐,是生活的一种调节。在我,不存在累与烦的问题。但这要以你的孩子乐意为限。

  冯:马先生,你教育孩子,受不受到你父母对你的影响?你小时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怎样?

  马:我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搞人民司法的。他对我的教育是很随意的。我们的生活个人没有很不如意的地方。

  冯:你和你爱人如何处理教育孩子中的关系?你们在教育中打没打过孩子?

  马:教育孩子,基本以我为主。因为我受的教育和对教育方面研究得多一些,我爱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官职比我还高。但她是一个听道理、随大流的人,比较重现实,且生活中很能干。因此在教育中,我抓虚的方面,是精神领域方面的。她抓实的,培养孩子实际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做家务等,我也教。对孩子教育有时也打,主要在小学及其以前。特别在上小学前。因为小孩子没有太多理性,像小动物。要配合说教辅之以打,使他知道有所趋避。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射刺激与抑制机制。但要注意方式。注意打的技巧,打得是否合理。这是感性教育与生理刺激教育。这比纯理性教育有效。说来好笑,我打孩子有“四讲”:首先是,孩子犯同样错误,头两次犯绝不打,哪怕再火也不打,到第三次还犯那就对不起了;再次是打要用手,避免用腿脚及工具;其次是,打要限于只在孩子臀部肉多处用手拍;最后是,绝对不许当着第三人打自己的孩子。还有,你也不要舍不得打,你当父母的不打,以后别人会打你孩子。反正这打是终生谁也逃不过的,不信你问问古往今来谁没挨过打?不打,有的坏习惯在苗头阶段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将来真正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

  冯:马先生,你认为在对孩子实行家庭教育上,要注意哪些方面?

  马: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先要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己不行,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对孩子教育也要因材而异,因人施教。标准和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化,不要过高。当孩子已成为自觉的、有理性地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人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积极性,让孩子有成就感。马斯洛的七个需求,一般我们在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上得到满足,这方面存在问题较少。但我们是否在孩子的情感需求、自尊与自我实现与社交等方面,予以满足了呢?还有,安全是一种能力,我们注意培养了没有呢?这,我认为都是值得要注意的方面。

  陈: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让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意义与这件事的原动力,你将对世人说的是什么?

  马: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本着学习、锻炼自己的目的,有准备地到大千社会中得到洗礼吧,适当的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太晚了,恐怕让他(她)飞也飞不起来。 (来源:中国家长批判)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