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胡锦涛主席与英国女王的对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6:44 东方早报 | |||||||||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 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11月8日,英国女王在欢迎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中所提出的问题,再一次代表了欧洲在新一轮战略接近中对中国的理解焦点。英国女王说:“中国人民将建立起何种国家,他们将在21世纪的世界扮演何种角色,以及他国人民如何看待之?”而胡锦涛主席则回答说,中国意图在于努力建设一个比较繁荣的社会、更发达的经济、改善的民主、先进科学和教育,以
这个回答是此次胡锦涛主席出访英、德、西等欧洲三国的过程中,向外界展示的中国形象,也是中欧交往中欧洲已经逐渐开始切身体会到的答案。从战略接近到战略适应,再到战略合作,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之间已经开始了一段新的相处过程。 如果说,中欧之间的战略接近是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则越来越重要。中欧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使得双方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战略适应成为可能。更何况此刻,中欧双方都面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新定位自身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使命,也面临屈从一种孤立主义的霸权,还是合作反对霸权主张的平等公正的选择。 从近年来的国际关系发展中看,中欧双方同样选择了更加务实的道路,不试图要求他国按照自己的国际秩序观生存,不以“例外主义(Exceptionalism)”为借口放任自己的权力扩散。中欧双方同样重视多边协作解决地区敏感问题,强调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双方在战略接近中找到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中国和西班牙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就是最好的佐证。所以,无论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放弃良好的双边关系,或者排斥对方,都会加剧自身的孤立,给其他霸权以新的可乘之机。 经贸关系是中欧交流的基础,巨额的贸易交流使得双边关系中出现了巨大的相互依赖。欧盟在今年年初动用了纺织品限额保护措施,但随即发现这个限额为本国零售商和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扰。6月11日,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上海达成协议,为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画上句号。这个双赢的协议不仅意味着双方本着务实、理性的态度和解,也为今后的经贸乃至全面的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而在军控、人权等中欧分歧问题上,中欧领导人的交流也给双方一个思考的机会。中国与欧洲各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相互适应和认同。这是一个战略适应的过程,也是战略合作的必备前提。没有对彼此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的适应和信任,就没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互理解也推动了中欧在文化上的交流,中国和法国2003年开始互办文化年,成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2005年6月,大英博物馆也举办了“中国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文化上的交流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毋庸讳言的是,在完成战略适应之后,中欧未来的密切战略关系,将从国际安全、世界贸易、公共问题三大领域重新梳理世界政治的版图。双方将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也是中欧必须走向战略合作的理由。从政治观来说,中国和欧洲主要国家都坚持多元、开放、平等的国际关系原则,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对话解决国际争端,从经济观上来说,在WTO框架下尊重市场规律是今天中欧各国都主张的原则。 尤其在今天疾病、饥饿与发展不平衡仍然在全球蔓延,非传统安全领域存在更多威胁和意外可能的时刻,中欧之间的战略三部曲,也应该更加密切。无论是中国外交的欧洲牌,还是欧洲外交的中国牌,都有助于解决更多更长远的国际问题。 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扮演何种角色,他国人民如何看待之?这不但是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取决于欧洲。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宽容,也更加积极的对华政策,不但能为中欧之间的战略铺平道路,也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则能够解决欧洲国际观中的疑虑与担忧,这才是中欧共同语言的核心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