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任仲夷:任仲夷调任广东前后(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7:1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图:2005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看望任仲夷。钱萍 摄 图:任老一直关心广东的发展 作者:张敬东 昨天,任仲夷同志离开我们了! 今天起,本报转载广东《秋光》杂志2004年刊登的长篇通讯《任仲夷调任广东之前和之后》,以纪念这位广东改革开放的先驱。
———编者 任老1935年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在抗战前国民党反动统治和白色恐怖的年代参加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抗战胜利,全国解放后,长期担任地方领导职务,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很多工作与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十年浩劫”后,任仲夷从工作了26年之久的黑龙江,调任中共辽宁省委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将近10年的时期内,关于他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站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最前列和在思想理论上、实践上善于独立思考,敢为天下先的事迹,以及他离休后20年来,在会议上和报刊上发表的言论、文章,提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发人深思的观点,做一概括叙述,以飨读者。
反对“两个凡是” 最先站出来的高级领导干部 在我党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还不到三个月,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便在1977年1月21日的讲话提纲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维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并指示于同年2月7日通过“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将这个观点昭示全党和全国。“两个凡是”是华国锋坚决“照过去方针办”,执行一条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路线的理论核心和行动纲领。这样,必然在思想上束缚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亿万人民的头脑继续被禁锢;在组织上使“文革”中受迫害,包括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内的一大批干部、群众继续蒙受不白之冤,使中国的历史继续大倒退。 接连写下两篇战斗檄文 当时,任仲夷从黑龙江调任辽宁工作不久,这时他想到的是:“共产党人应当永远是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在真理与谬误激烈斗争的关键时刻,是不允许有丝毫胆怯、犹豫、徘徊的。”他毫无顾忌,挺身而出,勇敢地举起鲜明的旗帜,投入捍卫马克思主义,批判“两个凡是”的战斗。1977年7月,也就是在真理标准公开讨论将近一年前,任仲夷在辽宁省委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响应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透彻的阐述。1978年6月30日,也就是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畅谈“实事求是”,支持开展思想大论战的当月,任仲夷又立即响应,在辽宁省委信访工作会议上,做了“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的讲话,批判“两个凡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要文章,正式揭开思想大论战的帷幕。就在此文发表第三天,任仲夷着手撰写一篇深刻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的文章。此文6月写出初稿,经过几次修改,8月定稿,题为《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全文8600多字,刊登在辽宁省委的理论刊物《理论与实践》1978年第8、第9期合刊上。该文系统地提出防止“两个凡是”的“三个不要”: (一)不要迷信“特殊身份”; (二)不要单凭朴素的阶级感情看问题; (三)不要以政治需要为借口反对实事求是。 同时,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四个必须”: (一)必须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 (二)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组织保证; (三)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路线; (四)必须承认实践高于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鉴别标准。此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正如《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作者李艳所说:“任仲夷的文章立意鲜明,主题明确: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当前理论上最大的拨乱反正,它必然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更大的解放,使人们在新的长征路上,迈开更大更快的步伐’。”“作为省委第一书记,在刊物上发表如此尖锐泼辣、针对性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文章,旗帜鲜明地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除了需要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头脑外,……也确实需要‘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勇气。也许正因为如此,《光明日报》于9月9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当时,恰巧小平同志到辽宁视察工作,任仲夷曾把这篇文章送他一份,并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小平同志表示赞赏。 任仲夷并未就此止步。他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上,揭露“两个凡是”的谬论,提倡解放思想,则是从思想上冲破“两个凡是”的牢笼;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因此,他从9月起着手撰写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文章,11月完成,题为《解放思想是伟大的历史潮流》,约一万字,刊登于1978年12月号《红旗》杂志上。这篇文章针对性、战斗性更强。与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针锋相对,任仲夷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两个凡是”:“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纠正。”这是任仲夷的又一篇声讨林彪、“四人帮”极左谬论和批判“两个凡是”观点的极其有力的战斗檄文。 会上再次抨击“两个凡是” 还要补充的是,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斗争还相当激烈。会议简报刊登了吴冷西的文章,据说这篇文章,是在《人民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当天晚上,吴冷西打给该报总编辑胡绩伟的电话内容。将一个“电话内容”郑重其事地登在中央会议的简报上,是颇有意味的。他的这篇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凡是派”的观点。这次会议上,任仲夷对“两个凡是”再次进行了大胆的抨击。他在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提出:“这篇文章确实代表了吴冷西等同志现在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思潮。这种思潮的实质,是要从理论上把我们拉回到林彪、‘四人帮’那里去,是要反对或阻挠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前进。”同时指出,吴冷西的这篇作品,“极力摆出一副似乎是在维护毛主席伟大旗帜的样子,对别人采取歪曲、诬蔑的手法,把自己编造的错误观点强加于人”。例如,他硬说《人民日报》刊登的那篇文章“提出”对马列主义理论“都可以修改”,“要修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号召修改毛泽东思想”。这些都是吴冷西同志自己编造的。接着,任仲夷对吴冷西的观点逐条进行批驳,使他违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彻底暴露。“凡是派”大概是想通过这篇文章以图最后一搏。就在这短兵相接的时刻,任仲夷挺身而出,迎头痛击。“凡是派”在中央会议上挑起的这场斗争,经过一个回合的较量就败下阵来了。 因此,任仲夷被公认为最先以大无畏精神,战斗在这场大论战最前列的中共高级领导干部之一。有书为证———在陶铠、张义德撰写的《真理标准讨论始末》中写道:“在这个问题上,最先明确亮出自己观点的是,当时的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李艳在《再生中国》上卷中,将任仲夷和宋平、杨易辰称为“跻身于地方大员领先集团之‘三甲’”。张湛彬在其所著《大转折的日日夜夜》一书中也说:“宋平、杨易辰、任仲夷是率先为真理标准而呐喊的省委第一书记。” 为张志新昭雪 大智大勇踏禁区立场坚决 张志新是我党的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她在“文革”中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公开阐明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对林彪不信赖,对江青有怀疑,对打倒和陷害一大批革命老干部不满。因而遭到林彪、“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死党毛远新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9年9月被捕。张志新被捕后,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被硬加上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判处无期徒刑。在长期监禁中,她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了更加残酷的迫害,并于1975年4月4日被毛远新下令,以极其惨无人道的手段秘密处死。 任仲夷于1977年3月调到辽宁,张志新烈士已牺牲近两年了。1979年1月,在省委扩大会上此事被揭露出来,引起任仲夷的高度重视,他一再强调“公安司法部门应抓紧清查这一案件”,“这个冤案,一定要迅速查清,给予平反”。由于任仲夷的高度重视和督促,辽宁省委政法小组、省委宣传部于同年3月写出专题报告,随后报省委认真研究,作出《关于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的决定》。 对张志新冤案如此处理,并在全省大张旗鼓地开展向张志新学习活动,同样要冒政治风险。因为张志新不仅坚定地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同时对“文革”和毛泽东主席的错误(包括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也坦诚地提出批评。这两个问题,当时属于绝对“禁区”,甚至是极其敏感的政治“雷区”。因此,这样做是需要大智大勇的。正如《改革开放中的任仲夷》一书的作者向明所说:“需要有相当强的党性,过人的胆识,果断的魄力。任仲夷作为中共辽宁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当然起了正确的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样做,胡耀邦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华国锋却不表态。当时华国锋正在辽宁视察工作,任仲夷请他为张志新题词,华国锋就不题。于是乎,这平反之事似有“行不得”之疑,有人问任仲夷怎么办?任仲夷说:“他不题可能有别的考虑,这不要紧,我们还是按省委的决定办。”“按省委的决定办”,掷地有声。这说明任仲夷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不移,态度鲜明果断,决不看风转舵! 为“包产到户”开道 粤最早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而农村改革则从“包产到户”突破。因此,对“包产到户”的态度如何,是检验我们对中国改革态度的一块试金石。实践证明,任仲夷经受得起这个检验,他是全国最先支持“包产到户”的为数极少的省委第一书记。正如万里所说,原来中央决定中规定不要包产到户,我们支持农民的正当要求,会始终被看作“违纪”、“违法”。而且,反对包产到户的人手里掌权,他不同意你就干不成。因此,胡耀邦接受他的建议,于1980年9月召开省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万里说:“我的意思是想把‘不要包产到户’改为‘可以包产到户’或‘支持包产到户’。但是,会上争论很激烈,看来通不过。公开赞成比较突出的,一个是贵州的池必卿,一个是内蒙古的周惠,一个是辽宁的任仲夷,这是少数;多数表示沉默,有的还坚决反对。” 任仲夷到了广东又如何?据省委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杜瑞芝回忆说:当时在广东,从上到下,对“包”字尤其是对“双包到户”确有一番争论。谁是谁非?谁也说服不了谁。大体上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僵持状态。任仲夷调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仅三个月,他在1981年1月召开的全省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作总结讲话,用搞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增产增收、经济发展、市场活跃等大量事实,说明农村形势的主流是好的,党同农民的关系密切了。强调已实行“双包”的地方,都是符合群众意愿的,就不要改过来了。任仲夷的这一席话,为“包”字之争打上了句号。 说到开放城乡自由市场,任仲夷在辽宁是抓得最早的。1979年,他在全省开展“敢不敢富、能不能富、让不让富、会不会富”的致富大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农村和城市恢复了长期被视之为“资本主义尾巴”的自由市场。那时候,他还提出允许个体经营,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国营企业“松绑”等。因为新鲜事儿多,当时《人民日报》对辽宁的报道很多。任仲夷调任广东后,抓开放物价抓得很紧,到1983年广东的物价就几乎全部放开了,广东特别是深圳、珠海特区是最早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搞市场经济的。 创办经济特区 搁置大连特区南下担重任 鲜为人知的是,任仲夷具有“特区情结”,可以说,是创办特区的倡导者之一。任仲夷向来认为,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尤其是现代,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必然要落后。他回顾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快,搞了156项重点工程,就是由于大规模地利用了来自苏联的外资和技术;如果只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资金,“一五”期间就搞不了那么多的建设。由于任仲夷具有这种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开放思路,他很想把大连建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特区,并于1980年7月向在辽宁视察工作的华国锋提出,理由是东北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大连是一个良好的港口,地理位置利于与日本、朝鲜、苏联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当时华国锋频频点头,看来有些心动了,但是他说,这样重大的事情,他得回去和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商量。此后,谷牧受中央领导委托,曾到大连考察创办特区的条件。后来中央认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因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华侨及在港、澳、台的乡亲众多,建立特区的条件更优越一些,决定先在这四个地区进行试验,大连建立特区的建议就搁置下来了。 正因为如此,当中央希望广东人作为全国“四化”建设的“先驱”和“排头兵”,有一位坚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发动改革,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经过反复挑选和慎重考虑,最后选中任仲夷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心情异常高兴和振奋。他颇有一番抱负,决心在有生之年,利用有三个特区和把全省列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的舞台,尽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多作一点贡献。然而,在任仲夷和广东省委“一班人”驾驶着这艘“先驱号”航船,刚刚启航,开辟一条前人从未驶过的航线时,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逆风千里”。故此,曾有不少人包括高层领导担心这个“新生婴儿”夭折。但是,具有政治远见和坚定信念的任仲夷,却能依靠省委领导班子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在他主持广东省委工作不到5年的时间里,为使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作先行一步的探索中,经受住了多次严峻的考验。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