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甘肃天祝县哈溪林场默许村民摘树叶熬入药原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5:35 兰州晚报

  防盗、防火、防破坏是林业部门最主要的责任,然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哈溪自然保护站(哈溪林场)为解经济之困,竟默许村民在自然保护区内摘取灌木“香叶杜鹃”的叶子熬炼入药原料——“黄花杜鹃油”,这种火中取“栗”的做法不仅对林区的灌木带来了破坏,也留下了严重的火灾隐患。

  “黄花杜鹃油”身价猛涨

  日前,兰州某药厂有关人员向晚报报料称,一种名叫“黄花杜鹃油”的入药原料在甘肃、青海等地的药厂十分紧缺,受此影响,“黄花杜鹃油”的价格在市场上一路猛涨,每公斤的市场价格高达300多元。暴利驱使下,目前用林区灌木熬炼“黄花杜鹃油”的现象在我省的天祝县比较猖獗,这势必会破坏该县林区灌木的生长,浪费国家的林业资源。

  炼油点离林区只有几百米

  11月15日下午,记者根据报料人提供的线索,赶往天祝县哈溪镇前进村。在离前进村几公里之外的公路边,记者随便找了几位路人了解情况,结果大家都知道前进村有人在熬炼“黄花杜鹃油”。沿着崎岖的山路,采访车冒着飞雪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村落,村落的尽头是成片的原始森林,附近的村民称,炼油点就在林区附近。采访车行进了近一个小时,前方没有了路。无奈之下,我们只得下车徒步前往。

  前进村穿村而过的小溪源自村头的林区,林区不远处的小溪边有几处塑料布搭成的简易帐篷。记者走到近时,发现几名男女正在往一辆三轮车上装灌木叶,周围还堆放着几大堆。记者上前一问,得知这些灌木叶就是当地人俗称的“枇杷”,也就是熬炼“黄花杜鹃油”的原料,往车上装的是已经熬炼完的残枝烂叶,堆放在旁边的则是刚刚从村民中收购过来的新鲜“枇杷”叶子。随后,记者以“黄花杜鹃油”收购者的身份走进塑料帐篷。帐篷的里面,有几个土制的锅台,里面炉火正旺。炉子上面,倒扣和几个大铁桶,每个铁桶上面都伸出两条塑料管子,中间有一个分流器,一个管子出水,另一个管子出油,帐篷里弥漫着浓重的煤烟与灌木叶子混杂的味道,令人窒息。对于记者的到来,炼油点的人员始终保持着警惕,一直不愿透露油品收购者身份。当记者表明要高价收购这些“黄花杜鹃油”时,其中的几名男子很感兴趣,但很快被一身穿西服的男子阻止。 记者注意到,这里有两个炼油的帐篷,里面有共十多台锅炉,炼制规模很大。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用明火炼制的窝点离附近的林区只有几百米远。

  记者采访结束返回时,在路边遇到了很多身背塑料袋的妇女。上前一问,她们都是上山摘“枇杷”叶子的附近村民,所摘的叶子都以每公斤7毛钱的价格卖到了小溪边的炼油点。一位妇女称,山上摘叶子很辛苦,她早上很早出门,一整天才能摘十多公斤叶子。此时,天色已暗,考虑到安全问题,记者只好结束这天的采访。

  私人炼油点到处冒烟

  16日上午,记者再次前往哈溪镇。在询问当地村民后,记者首先前往离哈溪镇十多公里之外的马莲滩村。在马莲滩村尽头靠近林区的地方,记者发现了一处炼油点。炼油点的附近也堆满了用于炼油的灌木叶子,周围烟雾缭绕。这里炼油的工人有十多个,他们个个比较警惕,并阻止记者进入炼油帐篷。当记者就一些问题向他们询问时,对方都不愿意作答。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庙儿沟村、峡门村、西滩村等地进行暗访,发现这里都有私人炼油点,且炼油的规模都不小。

  炼油点竟设在护林站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了哈溪林场的护林口检查站,让记者惊奇的是,在检查站门前的森林里,竟有一处炼油点,周围也堆满了灌木叶子。记者走进炼油的帐篷时,两名男子正在里面忙活,六台炉子烧得很旺。两位工人一位姓柴,另一位姓严,均是哈溪镇附近的村民。两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刚刚才开始炼制“黄花杜鹃油”,炼制前与哈溪林场之间已有协议,他们炼出的油必须全部卖给林场,每斤油的价格是95元。

  柴某告诉记者,炼油的铁桶每桶能装80斤“枇杷”叶子,但叶子的出油率很低,一桶叶子才能出油3至4两,他们的6个铁桶每12个小时换一次叶子,一个昼夜能产出3斤“黄花杜鹃油”,但这3斤油要用去原料近千斤。

  在检查站,记者见到了检查站站长罗军。面对记者的采访,罗军称,炼油是林场与炼油者之间的事,他也没有办法管理,他现在的职责就是每天到这里来督查炼油点的防火工作,同时也监督他们不能把炼出的油卖给别人。

  林场炼油是为创收

  当日下午1点多,记者在哈溪林场见到了林场副场长冯宏元。冯宏元称,哈溪林场与哈溪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单位两个牌子,属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群众所称的“枇杷”,真实的名字叫“香叶杜鹃”,在整个哈溪自然保护区分布很广。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溪一带就有炼制“黄花杜鹃油”的历史。哈溪自然保护区1988年成立后,这种炼制行为被林业部门叫停。近几年来,哈溪附近家庭作坊式的炼制活动也有,但自然保护区一直抓得很严。不久前,哈溪附近的一些村民找到了林场,声称“黄花杜鹃油”目前在市场上很紧俏,价格也高,商议与林场合作。由于林场近几年来经济状况一直很困难,部分不吃“财政饭”的职工只能通过林场自己开发的产业维持生计。林场领导在走访了老职工及当地的老人中了解到,如果只摘除“香叶杜鹃”的嫩叶,这种灌木的生长是不会受到影响。以此,林场便与部分村民达成协议,默许他们在自然保护区炼制“黄花杜鹃油”,但炼制的油要交给林场,目前林场已收到

成品油120多斤。

  冯宏元称,林场炼制“黄花杜鹃油”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试验项目,如果这种炼制活动确实对灌木的生长没有影响,并且能给林场及周边群众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他们将向有关部门申报,但从目前来看,一些村民为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摘除叶子的时候,剪下很长的枝条混在其中,破坏了灌木的生长。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炼油点是否存在火灾隐患的问题,冯宏元称这些火只是在炉子里,不具有散发性,并且他们的防火制度很健全,每年都要跟附近村民签定防火合同。就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冯宏元突然改口,声称他们收购“黄花杜鹃油”的价格只有15元,且收回的120斤油已经全退给了村民。

  对于林场的有关做法,当地村民又是如何看待的?西滩村的一位村民称,大规模摘除灌木的叶子肯定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炼油行为将给哈溪自然保护区的灌木植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哈溪镇的一位人士对林场的这种做法意见颇大,他说林场每天都喊着防火防盗,不允许村民将任何火种带进林区,而他们却为了一点经济利益,允许他人在林区内明火炼油,这种做法无疑是“火中取栗”,十分危险,也不可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炼油点使用的原料量很大,每天都有大量的村民进入林区采摘“香叶杜鹃”叶子,对林区的安全留下了很多隐患。在哈溪镇,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墙上都刷着诸如“严禁带火种进入林区”、“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标语,但在林区的附近,烟雾缭绕的炼油点正如火如荼。这些炼油点真能给哈溪林场及周边群众带来实惠?但愿不是灾难。 (本报暗访组 文/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