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老县城保护区资金困难 38只大熊猫谁来保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8:03 华商网-华商报 | |
十年来韩生效对工程款望眼欲穿 面临被拍卖的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楼一片萧瑟景象 核心提示 一方面,他垫资60余万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建成保护站,十年来讨要不回,无奈将对方告上法庭; 另一方面,保护处资金奇缺,工资拖欠,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难以为继,更严重的是 问题是,38只大熊猫谁来保护它们…… 天气日渐寒冷,在周至老县城能明显感觉到冬天的脚步。 和老县城里的普通百姓不同,提前感觉到这个冬天之寒冷的,当数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处的职工:车辆被暂扣、总部机关即将被拍卖、工资被财政局冻结、距离周至县城120余公里的保护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一个拥有38只大熊猫、180只金丝猴、200多头羚牛的保护区,正艰难地面对着已经到来的寒流。 寒风中,还有一个同样感到寒冷的老人。他蜷缩在保护处的门外,双手剧烈颤抖。他是来讨债的,保护处尚欠他65万余元工程款…… 一个家破人亡的包工头 11月14日上午,周至县城。64岁的韩生效蜷缩在“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保护处)门外。他双手剧烈颤抖,握在手里的几页纸在手心晃动了几下,轻轻地飘落在雨后的泥地上。 提起自己和保护处的官司,韩生效失声痛哭———他认为自己“被公家人给哄了”。 10年前,身为包工头的他以个人名义贷款60余万,替该保护处在秦岭南麓的老县城建了两层办公楼,工程总造价130余万。“楼虽建好了,但工程款却年复一年地拖欠”,至今保护处尚欠韩生效65万余元。隔三岔五,他都要去趟周至县城,到保护处索债。 大量工程款被拖欠,韩生效一下子从村里的“能人”,变成了债主追打的“可怜人”。“民工工资欠着,沙石钱没给,银行贷款连利息加起来有多少都不知道……” 10年来,韩生效的生活是在和债主打交道:“家里的口粮被要债的拿走了。为躲避债主,我在野地里睡觉,后来连被子都叫人抢走了。现在,如果有人来找我,村里都没人敢说我在哪,大家怕债主逼我。” 如今,韩生效一提起老县城的工程,就浑身颤抖,上气不接下气。他说,自己的病就是在修建老县城工程时,经常受惊吓落下的。有一次,他乘坐运送石料的拖拉机翻越秦岭主梁,刚走到一段悬崖边上,前方5米处突然塌方,“一面山坡连同路基一块跌下深谷”。不久后,在另一段悬崖上,他唯一的儿子也遇到同样险境,儿子乘坐的拖拉机在一拐弯处掉下沟底,儿子跳车才捡得一命。 对韩生效来说,拖欠工程款所带来的伤痛远远不止这些。儿子久病无钱医治撒手人寰,两个分别只有21岁和17岁的孙子,几年前就外出打工,儿媳妇也离家出门挣钱补贴家用。 现在,老两口和12岁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家里没油吃已经两个月了。前天,小孙子说‘别人都有饺子吃,我也想吃’。听后我又哭了,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了,这种伤心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 一栋即将被拍卖的办公楼 今年初,韩生效依法向周至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护处归还仍旧拖欠的65万余元工程款。8月9日,周至县法院判决保护处10日内支付该工程款,但保护处并未履行。近日,有关部门已对位于周至县城内的保护处办公楼及地皮进行估价,“如不出意外,将进行拍卖”。 11月14日,星期一。上午8时30分,周至县老县城保护处。一扇黑色的大铁门紧闭,总共两层的办公楼里只来了一个人上班。 “按理,上班时间应该是早上8点,但许多人来了都没事可做,所以就晚来了”,打电话的人说。此前,保护处的一位职工曾说:“员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更有一些人上午来转一下,下午就不来了。”随后,主持工作的保护处副主任朱建洲出现在院子里,他把记者让进自己的办公室。室内办公桌及沙发扶手上,落了一层厚厚的尘土,盛有半桶水的热水器“早都坏了”。 朱建洲说,拖欠韩生效工程款的事,是原来遗留的问题,因保护处缺少资金,所以就拖欠了10年。他说,法院要执行(拍卖)办公楼,这是没办法的事,“咱欠人钱嘛”。 其实,困扰朱建洲的难题还远远不止这一件事,由于“以前会计资料不健全,周至县财政局已冻结了员工的工资,到现在,员工工资才发到8月份”。这几天,朱建洲正在整理整改方案,“先想办法,让大家能领到工资”。 目前,周至县法院已经委托有关单位,对保护处办公楼及其地皮进行评估,法院执行正在进行中。 债主逼债、法院卖楼、职工没有积极性,朱建洲说自己已经焦头烂额。“虽然保护处面临非常严峻的困难,但位于老县城的保护站还是存在的,职工们仍在坚守岗位,保护工作没有停下”,他认为这是自己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 一段曲折的保护“国宝”路 始终关注着这个官司进展的还有一位老人,保护处原主任王培毅。如今已赋闲在家的他,提起曲折的保护“国宝”大熊猫之路仍感慨频发。 老县城位于秦岭南麓,距离周至县城120公里。位于傥骆古道(最险最短的一条蜀道)之咽喉,1825年,清政府在此建立佛坪厅,并修筑城墙,派出驻军,最兴盛时期,这里有常住人口3万余人。后因战乱及道路他移,这座老县城到现在仅仅剩下一个小村庄,村名就叫“老县城”,人口仅156人。 1974年,西北大学陈服官教授在人迹罕至的老县城附近,发现大量大熊猫活动的痕迹,进而确定老县城为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区。199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周至县老县城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的胥水河源头,四周被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大熊猫走廊带所包围,将几个岛屿形状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对秦岭脊椎动物种群的基因交流和种群复壮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区里有大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野生脊椎动物263种,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 保护区成立伊始,一穷二白。“道路不通,大家边走边修路;没有宿舍,职工就借宿民房;缺粮少用,就靠肩背手提,步行30余公里,翻越秦岭”,王培毅动情地说。 尽管如此之艰苦,职工们还是尽职尽责地坚守岗位,禁猎防火,巡回保护。慢慢的,保护区里的“国宝”大熊猫由成立时的15只,增加到现在的38只左右,羚牛数量超过200头,金丝猴发展到3大群约180只。 一群养鸡种菜的守护者 就在保护区取得良好收益的时候,一系列困难堆积而起,有人说:“老县城保护区的冬天来了。”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里失去了意义,进出老县城,仅有的办法就是徒步行走。自从国庆节以后,保护区职工的所有日用品及食物,就是通过这条路背过去的,偶尔回家探亲也是步行30公里山路,到厚畛子坐车回县城。 11月11日清晨,记者从周至县厚畛子镇步行出发,沿着保护站成立时修筑的小路,向老县城进发。下午5时许,终于赶到老县城。由韩生效修建的保护站的两层办公楼就坐落在老县城内,在一片低矮的民房群中,尤显突兀。 闻听记者到来,保护站的两名留守职工霍师傅和高师傅,热情地把记者让进他们的卧室。卧室里并排放着两张单人床,头顶忽明忽暗的灯泡也不能保持长亮,一根蜡烛随时可能被点燃。 霍师傅说,平常这里应该有五六个人值班,但因为水毁路面,粮食不够吃,一些人撤下山了。同样,由于资金严重匮乏,保护站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大生产”精神,种菜养鸡,今年种的土豆及萝卜基本够过冬用了。为解决资金问题,保护站把一些剩余房间稍做装修,当作客房,游客住一晚收取20元。这时,保护站的职工就成了炊事员及服务员。从工人到农民再到服务员,虽然角色经常转换,但大家都默认了,“能收入一点,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对保护站及保护区都有好处”。 11月12日,保护站又来了一批登山爱好者,20余人。霍师傅遗憾地说:“站里没粮了,没什么给人家吃的,只得把游客介绍到农民家里。同样,保护站又失去了补贴生活的一次机会。” 虽然只有两名留守职工,但他们工作依然兢兢业业。霍师傅把当天来老县城的游客都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告诉接待农民,“不要让游客进山,不要伤动物,不要带明火到屋外……” 一个需要政府破解的难题 保护处办公楼即将被拍卖的消息传到保护站,“个个职工都捏着一把汗”。十多年来,他们已与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所有的生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果办公楼被拍卖了,机关没有了,大熊猫怎么办?” 王培毅说,一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到维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周至县政府很少给保护区投资,“没有钱,还想把工作搞好,就得想办法。于是,历届管理者都把工作重心转到‘利用外资上’,向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专项资金,向世界各国爱好环保的组织求助,所有项目都专款专用,使劲节约,余下的钱再投入到保护区的建设中。” 周至县林业局副局长李保存认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到了今天,主要是因为体制问题,“周至县没有资金维持这么大的一个保护区,保护区要生存,必须晋级为省级保护区,这样才能有资金保障,保护区才能生存,珍稀动植物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李保存透露,他们已经以县政府的名义,把保护区遇到的困难上报到林业部,“只有等林业部来解决了,至于将来结果如何,谁都无法预料……” 一位长期关注老县城保护区命运的学者说,自然保护是一个社会话题,应该由社会统筹支持,这才是长久之计。政府财政是解决保护资金困难的主要途径,而不能把这样的难题交给一个单位或者某一个人身上。“只有政府出面,老县城保护区的难题才能破解!”本报记者王卫平/文申重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