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香港《明报》遭遇邮包炸弹疑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15:26 南方周末
香港《明报》遭遇邮包炸弹疑云

炸弹事件发生后,警方在《明报》报社搜寻线索明报/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香港《明报》遭遇邮包炸弹疑云

  -一个小小的邮包炸弹,在视新闻自由为发展基石之一的香港,激起了远非10克炸药能制造的轩然大波。

  -金庸先生当年创立的《明报》为何遇到炸弹威胁?谁是幕后真凶?

  □特约撰稿戴平发自香港

  “好大火光,烟雾弥漫”

  11月7日,位于香港柴湾嘉业街18号的香港《明报》报社一切如常。然而,一束玫瑰的出现改变了这看似平常———首起震惊全港的报社邮包爆炸事件在这里发生。

  “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因为拆开了那个邮包而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事后回想起来,她仍然有点惊魂未定。

  当日下午2时左右,《明报》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

  杨宝珊告诉记者,在接待处,她看见一大束玫瑰,旁边还有一个胶袋,礼物用粉红色花纸包裹,上面贴了张小字条写着“总编辑”,但没有落款。杨宝珊小心翼翼地拆开礼物,发现里面有一张写有恐吓字句的信。

  “报馆偶尔都会收到一些表达不满的信件,我看完整封信后并没有放到心里,转而打开小盒,谁知‘砰’的一声,小盒突然冒出好大火光,喷出一些黑色粉末,烟雾弥漫。”一时间,杨宝珊下巴、上唇顿感灼痛,右眼更感到模糊。

  《明报》同事得知此事后,大为紧张,立即报警。

  不到10分钟,大批警员即赶到现场,封锁整幢大厦、护送受伤者到医院就诊,同时禁止任何人出入,登记离去人员名单,检视现场物证……

  “决不妥协退缩”

  “我是在乘坐的士返回报社的途中,突然收到总采访主任刘颂阳的电话,才知道这件事的。”《明报》总编辑张建波回忆说,当他赶回报社时,秘书办公室及旁边的会议室一带已经封锁。

  在香港过去20多年中,除了1999年《太阳报》曾接到炸弹恐吓电话外,还没有哪一家报馆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明报》顿时成为关注的中心。在张建波看来,这一违法行为,是对整个行业的威胁,如果真的是因为新闻得罪人,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人是绝对不容于香港社会的,因此《明报》决不会向恐怖行为妥协退缩。

  由于事态严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闻讯后马上表示:”(警方)一定会追查到底……”香港特区保安局长李少光也表示:“绝不容忍任何不法事件影响新闻工作者。”

  在对现场的勘查中,警方发现,爆炸物虽然制造粗糙,但却出于精心准备——珠宝小盒内安置一枚9伏电池,配有不足10克炸药,正因为炸药量小,现场拆开“礼品”的职员才没有受到致命伤害。但是,根据现场调查,警方只能先锁定送花嫌疑人,试图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然而,《明报》遇袭案发第二天,送花嫌疑人就主动曝光。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位嫌疑人只是负责送花的花店老板邝国强。

  邝国强向记者道出当天的事件经过:邝国强把花束及礼品送到《明报》后,当晚看电视新闻知道自己居然成了警方急欲寻找的“炸弹狂徒”!

  “我于是马上打电话到警署,说我就是送花去《明报》的人。”邝国强说起这段既熬人又紧张的经过,大叹冤气缠身。

  “我平时记性不错,但这次偏偏没有留意他长得什么样子。”邝国强的妻子回想起那天卖花的情景,只记得买花者戴着头盔,身材高大,要抬高头才看到面,那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及电话,即已不知所终。

  邝国强夫妇最终证明与《明报》邮包炸弹无关,却把更大的悬疑留给了警方。惟一幸运的是,他们好歹让警方对疑犯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于是,一名身高1.8米、穿黑色上衣及牛仔裤,戴黑色、前面有白色间条头盔的男子就这样出现在在警方的协查通报中。

  炸弹之谜

  事件中的主角《明报》由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及友人于1950年代末创办。1992年,金庸把报章控制权转让出去;后来,马来西亚富商张晓卿购入报社股份,成为《明报》企业最大的股东。

  炸弹恐吓案后,由于案件的侦破还没有头绪,各界对案件缘由的猜测也是五花八门,《明报》的编辑和记者更是议论纷纷。

  警方在现场收集的恐吓信的内容是:“总编辑、社长:你们这一群人渣,在10月中做的好事,不用多讲你们也心知肚明,现送你们一份小礼物及给你们3天时间,用《明报》之身份捐3000万进公益金之户口及在报张(章)上刊登收据,你亦可当作一封开玩笑的信。但是你记得所有后果及员工之安全由你这人渣自负。3天!3000万,请以后你们也不要做这些事情,否则下次罚得更加利害!好自为之。”

  《明报》侦查组记者陈先生则说,在10月份的调查报道中,没一宗涉及黑社会。陈先生还透露,过往也收过恐吓信,不过只属没有具体行动的“无厘头”恐吓。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明报》高层员工跟记者透露,《明报》10月中可能引起个别人士不满的新闻不多——只有10月9日见报的,有一篇报道食物环境卫生署一支洗街队蛇王偷懒;10月12日,一篇报道指深圳一名女子遭同居香港男友毒打;10月14日有一篇涉及黑学生的报道,但几宗报道的照片都模糊了当事人的面容。

  香港城市大学犯罪学课程主任黄成荣认为,根据恐吓信,矛头似乎是对高层的控诉,事件可能跟报道扯不上关系。他说,凶徒部署精密,仿佛一定要给《明报》一点教训:“对方真的放了炸弹,誓要证明他有能力伤害你!”

  另一方面,亦有业界人士分析,事件也可能与财务纠纷有关。因为10月份该报的相关企业“万华媒体”于主板上市,该股上市后除了首两天外,其余时间均反应平平,可能会令一些买了股票的人怀恨在心。

  “愈是环境困难,愈要坚强”

  香港当地报业竞争激烈,但在对待此案件的立场上,各报社表现出空前的一致和团结。除极个别报社外,几乎所有报社均在头版头条位置重点报道《明报》的邮包炸弹案,表示支持。很多读者、传媒同业还以传真、电邮等方式向《明报》表示慰问。

  11月10日,《明报》收到邮包炸弹及恐吓信的第3天,亦即恐吓信提及3天限期的期满之日,香港特首曾荫权罕有地专程到访《明报》编辑部。

  在与杨宝珊合影后,曾荫权还在杨宝珊贴在墙上的纸条上写了一句话:“Withgreatadmirationofyourcourage(十分欣赏您的勇气)。DonaldTsang(曾荫权的英文名)”。他鼓励员工要坚强工作,“愈是环境困难,愈要坚强”。

  事发至今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为了防患于未然,警方除了多次到《明报》勘查现场,还指导加强各项安全措施,包括邮件检查,报社职员佩戴身份卡等等。虽然《明报》大厦明显加强了保安,但记者看到,报社职员大多不担心人身安全,反而热衷于讨论谁是凶手。

  当然,现在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了香港警方身上。不过,几天前,香港警方也表示,警方目前正循三方面入手,但要多些时间调查。这似乎透露出警方已经掌握了案件的一些线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