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0:1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学习时报》第311期发表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文如下:——“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综述

  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共浙江省委于2005年10月21日―22日在杭州联合召开“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常务
副校长虞云耀,中央委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分别作了重要发言。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同志出席了会议。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李君如,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和中共中央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同志分别主持会议并就有关议题做了发言。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强,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秘书长郝时晋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会议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人为本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化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以及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等重大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了中国在努力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详见《学习时报》第308期第一版)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他强调指出,只有统一思想认识,吃透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创新和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始终不渝、坚持不懈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化解诸多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的、良性的、全面的、协调的、健康的轨道,最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四、科学发展观是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指针。这是因为:“十一五”规划建议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如何学习贯彻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同志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方针,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命题,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一方面,我们要从理念、制度、机制等方面,加快环境保护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从眼前工作做起,使我们每一项工作都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要切实加强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执法责任追究、法律援助、公益诉讼、司法介入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生态治理工程论证与评估、生态区划、环境听证会与社会公示等制度。重点建立投入、市场、价格与税收机制、生态补偿、遗传资源惠益共享、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同志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使中国的整个经济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要紧紧把握和控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因此,要紧紧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为了落实自主创新,中央在财政投入和税收政策方面,一方面要增加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改变政府投入的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取贷款、间接贷款的担保体系。在促进军民结合的体系建立方面,要促进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相互开放。在政府采购方面,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购买中小企业的产品,来购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孔陆泉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城乡差距却进一步拉大。事实上,我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在农村。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在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样一个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遍及神州大地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三、科学发展观

  在各地的实践问题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他指出,从浙江来说,就是要结合浙江实际,正确回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准确把握浙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如何保持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如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构筑起多层次、高质量、普惠型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如何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浙江,走创新型发展路子;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乡一体化,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在浙江这样一个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地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是事关浙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解答。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浙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续写发展新篇章。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李兴山同志认为,浙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成功实践,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成功的实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总结浙江经济,最突出的一条就是浙江的民众创业体现了我们经济发展当中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浙江人的创业精神一是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比较深厚的商品意识;二是来源于吃苦精神,也就是浙江人的四千精神,就是“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总结浙江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点:一是种子好,就是民众创业。二是土壤好,就是有很好的机制。三是政府相对开明。这主要表现在“不争论”和主动为企业服务、创造环境两个方面。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浙江不但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也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真正享用到了劳动的成果,这是以民为本的真正体现。

  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祝福恩同志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使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政策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杨宗德同志认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云南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发展可持续资源经济。要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制机制。要以信息化带动可持续资源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郭祥才同志认为,要通过打造人本浙江,加快人的现代化,从而促进浙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杭州市委党校教授李宗开同志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杭州形成了“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杭州成为人才创业的天堂。

  四、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以人为本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同志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必须在实践中把握三个着力点:必须致力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主体;必须致力于保障人的合法权利,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必须致力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人的思想行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最大限度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韩保江同志认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努力建设和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完善保障以人为本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要以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为基本主体,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宗旨,发展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以崇尚人的价值、崇尚民族精神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打造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保护活力、维护公平、促进诚信、倡导友爱”为根本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同志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考虑问题、制定政策、领导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这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和有效整合人民群众创造性的智慧、才能和力量。

  五、科学发展观的

  实现形式问题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赵振华同志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协调。要树立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轻工业与重化工业的协调发展,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需求拉动,依靠市场主体的投资来发展。工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就是工业与服务业要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要利用经济杠杆保护环境,探索污染治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建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工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消耗。工业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就是必须把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劳动力素质提高提供一定的压力。

  济南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朱文兴同志认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增长,必须对当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把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由过多依赖出口转移到内需、出口、投资“三驾马车”上来,尤其要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作用。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同志认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结构性问题。要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以覆盖全局的体制创新解决我国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洪向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