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一群反潮流的人在现代社会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2:38 国际先驱导报

  买得起车,却坚持骑自行车;轻视手机,重视呼机;少发邮件,多用笔写信,一群反潮流的人在现代社会自得其乐

  薛颖杰、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苏度报道 清晨,黄先生骑着自行车出门了,在他工作的建筑设计院门口,他的自行车“挤”在轿车车海中格外引人注目,但他并不介意,乐呵呵地与熟人打着招呼。

  黄先生夫妻二人都在设计院工作,收入不少,没有太多负担。因此很多人都好奇他为什么不买车代步,坚持去骑自行车。事实上,黄先生几年前就拿到驾照,之所以没买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方便”。

  真的只是图方便吗?

  自行车上,我还是我

  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追问下,他解释说:“单位离家近,骑自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上下班时间路上车太多,时间都浪费在堵车上了。”“如果周末要出去玩儿就租辆车,很方便,还省了养车的钱。”

  “可是很多人都觉得有车是身份象征,骑自行车不跌份吗?”记者问。

  “我不需要向别人证明我的身份,反正我不这么想。”黄先生说:“我看电影《孔雀》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场景是突然下大雨,大家都手忙脚乱找东西遮盖车上的煤球。就想到,我周围的人也是这样保护车子的,实在操心,容易‘心为物移’,坐在自行车上,就觉得我还是我 ”

  事实上,像黄先生这样的人有许多,他们坚守着一些落后的,甚至原始的生活“用具”,在现代社会显得“特立独行”。北大教授孔庆东就是这样的人,他还归纳了骑自行车的两点好处:接地气,可以随时拐弯看热闹。

  有一个很有名的社会学者,年龄不小也不买车,即使去电视台做嘉宾,几十分钟的路程也骑个车去,《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亲眼看见在中央电视台附近他顶着风用力骑着,问电视台的记者,他们说:“老先生有这个瘾,说是自由,而且锻炼身体”。

  谁在用呼机

  原始生活用具不只是自行车可以利用,还有呼机。

  必须承认,呼机确实在退出历史舞台,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计划采访的15个寻呼台中,只有3个还在正常运行,其他的不是已经注销就是号码不“存在”。不过,呼机的业务范围虽然大大缩小,但确实还有“铁杆”用户。华讯寻呼的工作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有些区域是不能使用手机的,例如医院(怕手机信号影响一些精密仪器)和军队(纪律要求)。所以他们仍然在使用呼机。

  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被动使用呼机,央视寻呼台的工作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他们的客户群中,很多人选择了使用“手机寻呼功能”,即将寻呼信息转至手机,然后用手机回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自主决定的空间。

  这位工作人员说:“我就用这种手机寻呼,手机来电不得不接,但接到寻呼信息则可以考虑是否回电或何时回。因此不再被手机套牢”

  他同时承认,恰恰是许多事业成功人士在用“寻呼”这种古老方式,以躲避现代高科技的不胜骚扰。

  这一招的确好使,在受益者中最有名的是葛优,一段时间内,他的呼机让许多娱记望机兴叹。

  用纸写信

  再来看那些还在用笔用纸写信的人。

  说实话,要找到这样的人确实不容易,甚至于比找一个用呼机的人都难。短信、电话、电子邮件都可以让人们迅速找到对方,在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很少有人能耐下心来手写一封信,再用十余天时间等待对方的回信。

  在对西单邮局的采访中,《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得到的数据是,每天传递的信件有80%是公函、商务信件,私人信件已经非常少。

  张志敏小姐就是为数不多的“手写族”一员。她平时也上网,查资料,聊天,但仍然坚持亲手写信给朋友。她说:“手写的形式与心情都是自由的……我和朋友的通信不仅仅是有事情的时候才写,它更像是各自心情的记录,有时候忙完一整天的事情,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了,就写写信,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正静了下来……”

  “写信还有另一个好处”,她说:“写信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比如快餐厅。想到了就拿出来写,很随意。如果用电脑就非得端端正正坐在桌前,很板人……另外,等信的过程也很妙,有时候两三天,有时候半个月,正因为时间没准儿,所以在看到信时总有不期而至的惊喜。现在有多少人生活中还有期待呢”

  “写信,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可以把心上的褶皱熨平。”她这样总结。

  不过,她也承认,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朋友越来越忙,回信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长,她写信的机会也少了。“这终究是两个人的事,大家拥有同样的心情才能继续坚持。”她看起来有些感慨。

  以上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只在少数人中“实践”着,但这些人明显乐在其中。一位北大学者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任何生活方式都有存在的理由。很多人认为现代文明产物缺少温情,不人性化。所以宁愿选择让自己感觉更舒服,更快乐的方式,这一方式很难进行新的创造,索性沿用过去。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完整想像,并且付诸实践。

  必须承认,这样的生活方式更像是无奈之举,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发展和持续,好在,能够想到用“远古”用具支撑生活的人对自由与自在有着强大的渴望,这一渴望之下,他们也许会有新的生活“智慧”。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