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志气和信心催生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3:38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志气和信心催生的力量 ——望谟县麻山乡扶贫开发近观

  贵州,中国扶贫开发主战场。

  麻山、瑶山,正处主战场最前沿。

  打攻坚战,麻山腹地里的望谟县麻山乡,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麻山乡山乱如麻,严重石漠化面积占78.6%;麻山乡“飞鸟不通”,12个村中11个靠羊肠小道相连;麻山乡水贵如油,80%的群众常年饮用泥凼水,因为太脏,他们说“宁可多吃一碗饭,不想多喝一口水”;麻山乡生计艰难,通电户不足两成,人均纯收入只有265元,全乡四分之一以上人家经常性断粮。多少年来,老百姓对贫困很无奈,习惯于找政府,吃救济。

  现在去麻山乡,干部群众说,那些都是老皇历了!如今走进麻山乡,新修的乡间公路上人来车往,石山上“抠”出的梯田标准规范,小水窖在山谷中依次排开,山上架起了移动通信基站。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86元,人均有粮346公斤,全乡整体越过温饱线。人们惊叹:这就是那个曾经只能靠骑马才能进入村寨的麻山乡吗?这就是那个曾经人畜混居、叉叉房遍布的麻山乡吗?这就是那个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穷的麻山乡吗?

  什么造就了麻山乡巨变?

  (一)

  贵州这些年发展态势越来越好,但像麻山乡这样的极贫地方面貌不能尽快彻底改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势必会受影响。

  共产党情系人民。麻山乡群众生活困窘艰难,从省委主要领导到当地干部,为此心怀不安。怎样支持和帮助麻山乡父老乡亲尽快摆脱贫困,是一个沉甸甸的题目。

  1999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钱运录冒雨走进麻山乡,和干部群众交流谈心。乡亲们现在还记得那些让人深思的话:路不通、水没有、灯不明,哪来什么信心?麻山乡要脱贫,首先要抓路、水、电。

  就在那一年,改写“自古麻山一条路”的麻凉公路开工建设。紧接着,朝阳、冗贯、前锋等村也打响了通村公路攻坚战。全乡3000多村民投工投劳,以“蚂蚁啃骨头”的坚韧,一寸寸、一米米地把路凿进麻山深处。全乡村村通了公路。几年前,土生土长的乡干部们下村常常迷路的事,几年后,不知不觉走进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公路通到哪里,扶贫开发的项目就配套跟进到哪里。水、电、学校、卫生室、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跟进,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黑山羊等种植养殖业项目跟进,科学技术和教育跟进,社会帮扶跟进,基层组织建设跟进。望谟县的同志把这叫做“一通五跟进”。

  新建起800余口水窖,“天水”被点点滴滴收起来,滋润了庄稼,变成了致富的“甜水”,全乡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00余亩,80%的人畜饮水不再困难。

  峭壁上竖起电线杆,农户通电率达到95%,村村通了电话,县里面再也不用靠传纸条通知乡干部开会。

  “两杂”推广解决粮食难题后,乡里开始发展畜牧业,目前,全乡每年出栏黑山羊近2万只,还出现了20多名既从事养殖、又从事收购贩运的卖羊经纪人。来自两广的客商不时进山收购黑山羊。麻山乡群众第一次有了数量可观的现金收入。麻山乡扶贫开发从单一输血变为综合造血。

  幸福村三组高桥自然寨是麻山变化的一个聚焦点。在悬崖峭壁顶上的高桥,过去只能拽着青藤,爬过峭壁,才能进出寨子。养小猪,要靠绳索吊上山;卖大猪,也得割成小块吊下山。如今,进村公路到了山脚,一条便道连通了山崖上下。县里对麻山贫困农民每户无偿提供5只羊,有了这笔本钱,寨子里的农民渐渐养起了近百只羊。卖羊得了钱,6户人家有3户盖起和正在盖新房。

  望谟县委书记王治斌谈麻山乡5年来的变化,口气很肯定:省委、省政府提出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的“三个基本”,是麻山乡摆脱贫困的金钥匙。

  (二)

  思路加实干就有出路。

  要让极贫地方的群众对摆脱贫困有信心,干部首先要有更强的信心;要带着群众战胜贫困,干部要铁了心帮他们接受新思想,教他们掌握真本领。

  在麻山乡,有不少这样的故事:黔西南州委书记许正维5年29次上麻山,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现场办公,还下地手把手地教村民捏玉米肥球,搞移苗移栽。黔西南州、望谟县相关职能部门都带着项目进村入组,定点帮扶。乡镇干部分组包干,扎进田间地头,言传身教,向农民推广良种良法。

  在这里,也有另外一些故事:白天,乡干部帮助种下杂交包谷,晚上,村民乘着月朗星稀,跑到地里,重新犁耙,按自己的土办法种上了土品种。组织科技推广培训,乡村干部喊破了嗓子、走瘸了腿,来的村民寥寥无几。

  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实实在在的科技兴农成果,让大多数麻山农民从对抗到合作,从漠然到热情,从被动到主动,逐渐告别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思维和生活习惯。“生在石山,不知砌墙”的村民在自发修路的同时成为了石匠、泥匠;宁愿满山遍野追画眉,不愿下地干活的年轻人回到土地上,学会了精耕细作;见到生人就怕、因穷而丧失信心的麻山人日渐稀少。

  真正打开麻山脱贫之门的,其实就是被激发起志气和信心的麻山人自己。

  清晨,岜兴村养殖大户罗光红赶着自己家的200多头黑山羊,准备上山放养,阳光柔和地洒在羊身上,逆光中看去,羊群很美。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目前20多家客商同他有来往,每年卖羊收入2万多元。

  在前锋村移民点,从偏远的梅家湾搬迁下来的86岁的杨吴氏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她家看看。小院里晒着十几个南瓜,

客厅摆着一台电视机。厨房和牲圈分别修建。老人说,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洋房。

  亲历了麻山变化的乡党委原副书记杨昌学感慨万千。过去他当乡干部时,遇到的是村民愁眉苦脸地跑到村公所,向他讨要救济粮;他的工作重心是不停地跑民政部门,哪有工夫想发展的事?而现在的乡干部,面对的是村民的一张张笑脸,跑的是扶贫办、农业局、水利局,要的是项目,想的是发展。曾经一度对麻山脱贫失去信心的他,感到麻山已找到了自我发展的良性道路,麻山变化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麻山人,有了敢于向贫困宣战的勇气,勇于向贫困宣战的志气,善于向贫困宣战的信心。

  (三)

  “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是在近几年扶贫开发实践中铸造出来的麻山精神。

  围绕“三个基本”,麻山乡已初步有了自我“造血”功能。但是,麻山乡的干部们清醒地意识到:麻山的贫困状况只是局部改变,麻山的扶贫才刚刚上路。

  要彻底改变麻山的面貌,必须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麻山精神”要长久传承。

  麻山乡有意识地把一批农村能人发展为党员,创造性地设立了村长助理职务,意在培养和锻炼更多扶贫攻坚带头人。现任前锋村村委会主任汤佳吉就是通过担任村长助理,逐步接过65岁的前任老主任的班,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村长助理”模式实行以来,先后有6名农村能人担任该项职务,和平、冗贯、前锋、光明、打务、牛场等村先后调整了村干部,全乡村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近60岁下降到了40岁。

  渴望更大变化的麻山人,把眼光盯住下一代。在即将竣工的麻山小学新建教学楼旁,吴昌国老师心绪难平。过去的麻山小学,能小学毕业的学生最多只占入学人数的一半,女孩能读书的少之又少。现在,麻山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8%,并且专门设立了小学女童班。仅2001年毕业的第一届女童班已有一半读上了高中。这位已经干了21年的乡村教师自信地说,有了一批素质高的村民,新麻山建设无疑前程似锦。

  2005年11月6日,省委书记钱运录再进麻山乡。看到这里发生的可喜变化后说,麻山乡扶贫开发的成效很有说服力,充分证明了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只要调动起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立自强,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战胜贫困。

  麻山乡的变化启示着我们,像这样极度贫困的地方都能加快发展步伐,其他的贫困地方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快改变面貌?关键在于紧抓“三个基本”,关键在于有志气、有信心。

  作者:张兴 万群 赵国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