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教师轮岗拉近名校“弱校”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3:47 光明网

  “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差距,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去托人、送礼、花钱为孩子择校。”昨天,本报《迁户搬“家”难圆家长“择校梦”》对省会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校际间不均衡现象进行报道后,打来热线发表看法的家长们畅谈了各自的想法。

  一位家长说,一座城市想要达到没有择校的现象并不是梦想。拿安徽铜陵市为例,这座城市的初中就没有择校现象,随处问一位家长和学生,铜陵市的哪所学校比较好,你想
去读哪所初中?得到的回答都相同:这里的初中都差不多,哪个离家近,就去哪里上。

  这位家长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曾到铜陵市做过考察,10年前择校风盛行的铜陵市为了达到教育均衡,采取了名校校长到“弱校”任职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铜陵市如今成为一座没有择校热的城市。

  而郑州周边的新郑市,当地的高中同样没有择校现象。据了解,该市将几所高中的硬件达到同等规模,从较强的新郑一中调配教师到其他学校后,又采取考生不填报志愿的方式,根据报考高中考生成绩平均分配给各高中,由各高中抓阄领取分配给各自学校的学生名单。这种“均贫富”的办法,使各高中教学水平均等,家长没有必要再去择校。

  然而在郑州市,义务教育要发展到均衡状态,或许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新问题

  市区新建中小学无地可用企业“退二进三”加剧供需矛盾

  去年,郑州市政府为缓解市区中小学生入学压力,提出新建22所中小学。市区内金水、二七、中原、管城以及惠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呈报各自急需的学校数量与位置,并得到政府批准开始兴建,但在各区实际建校时,土地首先成为一道障碍。

  据一位区教育部门负责人说,当他们在区内生源居住集中的位置勘测到附近的空地并到规划部门申报时,却得知这些早已有“主”了。

  想在市区内寻找一块土地用于建校难如登天。一些原本打算用于建筑商品房的土地使用者提出可以转让,但价格之高令教育部门难以接受。一些区不得不“收购”了在辖区数量有限的民办学校,投资后进行改建,但更多的新建学校只得将土地选在了三环之外。

  新建学校建成后,无论从硬件到教师配备上,各区教育部门都倾力将其打造成一所新的名校。然而,学校位置同时制约着生源。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以今年为例,郑州市小学毕业生人数较去年还要多。按照义务教育规定,小学生升入初中首先一个规则是就近入学,新建学校各种条件再好,让孩子跑到离家远的学校上课总与“就近入学”相违背。

  前不久,郑州市政府提出,明年再建17所中小学。各区在建校上的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土地依旧是限制新建学校发展的主要原因。“没有地,学校建在居民区外,建了学校,学生不愿意去,又有什么用?”

  前不久,郑州市教育局委托相关部门对市区新建中小学布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市区厂矿企业目前采用的“退二进三”模式,将进一步加大市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据介绍,目前市区不少企业都将原厂址以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再以这部分资金在市区之外购置规模更大的便宜土地,以便搞活企业。但原本没有居民居住、学生上学的旧厂址一旦被开发成新的商品楼盘后,迁入的大量学生到哪里入学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居民集中地无校可上,既然要选择学校,家长依旧会把眼光首先投向“名校”。届时,原本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名校”将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有限的资源接纳更加剧了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

  郑州市教育局负责人说,无论从学生由家到学校的距离还是从即将大规模兴建的高楼来考虑,新建学校的选址都不适合选在市区之外,但去哪儿找土地建校呢?

  大手笔

  均衡规划组建特色职教中心职业学校为基础教育让”地”

  11月11日,郑州市15中、18中、43中3所含有职业班级的学校正式与中州大学南校区签约,中州大学南校区迁出,3所学校的职业班将搬入这块地,组建职教中心。

  按照教育局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思路,想要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发展职业教育。

  据了解,许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多是根据当年该专业的就业情况而定,但往往学生毕业时,该专业的市场就业率已达到饱和,学生要再转学新的专业又要再花费几年时间。

  郑州市区内目前的职业学校各有所长,有些学校在美术方面有特长,有些学校在计算机方面有优势。由于职业学校都处于市区,学生想要在课余时间选学其他专业,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路上耽误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节课。交通不便、地域受到限制制约了职业学校学生多专业学习的机会。根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目前处于市区内的职业学校已经失去了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市教育局正在酝酿将市区内其他职业学校迁出市区,在郑州市的东、西、南、北分别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网络。有关负责人说,职业学校迁出市区,形成各具特色的职教中心后,学生在同一生活区生活,在同一校园不同教学区上课,便于学生选择多专业进行学习,既有利于学生走一专多长的学习之路,使职业学校对学生考核时可以形成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同时也为职业学校节约了设备、师资。而职业学校迁出后,空出的教育用地则可以用于新建中小学的建设。

  改体制

  初中全部交由区级政府管理政府对学校投入得到均衡

  要解决入学矛盾,仅把希望寄托于将新建学校打造成名校远远不够。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提出,拿初中为例,想要让校与校之间达到真正的均衡,必须先从管理体制入手。

  在郑州市,以某区为例,该区有4所初中“名校”均归郑州市教育局管理,大班额现象格外突出,而同在一个区的两所区级管理的初中则生源紧缺。在各级政府对于各类学校投入不均的情况下,即便在同一个区的同类学校,校间差距所引发的矛盾也比比皆是。

  郑州市教育局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区级政府统筹管理义务教育的目标,就需要将普通初中全部交由区级政府管理。只有在同级政府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同类学校的投入才会均衡。

  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规定,区级政府应该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但在郑州,这种格局因各种原因没有形成。目前,各区教体局有自己管辖的初中,还有一部分初中归市教育局管理。事实上,名校班额过大,区属学校生源较少,除家长择校热的原因外,各区教体局在对学生就近分配时,给区级初中分配人数较市属初中少,也是一个原因。“分的人少,区政府对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就会相对减少。”

  “如果所有初中都归各个区管理,初中的生均经费无论是按照300元还是100元的标准,在数目上相同,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上就能够保证均衡。投入均衡后,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有机会达到均衡。”

  初中交由区级政府管理的方案遭到一部分校长的反对,反对的一个原因是,市属初中归区属管理后,在级别上低了一个层次。一位市属初中教师说,评先、评优,市属学校的教师一旦被评上,就是市级优秀教师,而市里投放到区属学校的评先、评优指标有限,区属学校教师大多只能被评上区级优秀教师。这种等级上的差别,使一部分市属校长和教师感到不“舒服”。

  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反对意见有其合理性,教育局也正在研究权力下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寻找成熟可行的操作方案。

  大调整

  名校“弱校”校长教师进行轮岗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想缩小同一区内校与校之间的差距,除了投入均衡,达到校间硬件设施条件相等外,各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均衡,也是生源能否均衡的一个制约因素。

  如何使家长对每所学校都放心,孩子被分到哪个学校都满意?据了解,如今家长为孩子择校,就是冲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的。一所学校之所以在家长心中有分量,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砝码。好教师之所以愿意在一所学校长期安心工作,取决于学校的校长是否有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因此,“名校”之名能够持续多年而不衰,起决定作用的是好的管理模式、能力强的校长与优秀教师。

  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想要拉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差距,让家长对每所学校都放心,一个办法就是打破目前校长相对固定、教师相对固定的格局。目前,让“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间的校长与教师进行轮岗制度也已列入规划方案。轮岗的目的,这位负责人说,主要是为了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但据了解,“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轮岗的建议刚提出,便引来了一些反对声。有的老师担心轮岗后的档案存放问题,有的校长担心人员重新组建出现的新麻烦。

  “想达到教育均衡,人事调动是第一步。有反对意见,是因为这种调整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一旦实施轮岗,实施方案肯定会非常成熟,也会照顾到各方利益,使其达到平衡。

  农村与城区的教育不均衡,造成农村学生流动到市区上学的比例加大。除学生流动外,教师流动现象也较为严峻。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形成的教师流动格局为:村级教师向乡里流动,乡里教师向区里流动,区里教师向市里流动。

  教师流动频繁,致使学校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郑州市教育局计划在未来五年,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力争使小学生均经费达到每生每年40元,初中达到每生每年60元,对农村学生的住宿、饮食及卫生条件予以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鼓励优秀教师到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任教。

  期望无择校并非梦想

  据了解,由于教育不均衡而造成的择校现象在全省各地普遍存在。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基本完成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将是未来阶段的方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