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耀邦同志卸职后仍心系人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4:15 重庆晨报

  

耀邦同志卸职后仍心系人民

  胡耀邦资料图片近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怀念胡耀邦同志的长文,作者是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教育室主任、三卷本《胡耀邦传》著者之一的张黎群。本报节选其中部分,以飨读者。

  1987年1月,耀邦同志卸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千钧重担。1989年4月8日上午,他病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于4月15日溘然长逝。自1987年初辞职从中南海勤政殿搬回家,到他告别人世,共计27个月。

  离职后回顾工作

  1987年初,我去北长街他家看望。一进门,他就热情相迎。我看到他的气色不太好,显得有些憔悴。

  坐下后相互道问了近况,我想竭力回避他辞职的事,可是他却主动谈开了:“生活会上,不少同志对我有很多批评帮助,当时我也来不及细细体会和思考。搬回家后,我把这些年搞的文件、各种场合的讲话稿找了出来,正在逐篇地细看,检查检查有什么问题没有。”我深为他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

  不久我又一次去看望他。他已经专心致志地用三个月的时间重新检查和回顾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他的结论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每天走一万步路

  他对我说,离职后的日子,过得是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也充实。他将作息时间安排得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40分起床,中午只休息半小时,晚上10点半睡觉。每天还坚持走一万步路,每餐饭后沿着走廊走几圈,上下午还都要在户外走一走。他走路时挺胸直腰,步伐很快。每天上午坚持学习,看文件。有时练书法,写诗填词;有时也看一些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等文学名著。他学习时不许人干扰,一直潜心研读马恩著作,光是读书笔记就写了好多本。下午不是看书就是会客,偶尔也打打桥牌,这也是活动脑筋的一着。

  服从决定顾大局

  耀邦同志虽然不当权了,可是他的门庭不冷,常有人前去看望他。

  1988年春节刚过,邢方群同志手提一只扒鸡去看他。方群向我描述会见情景:“耀邦深情地说:他本来决心从此解甲归田,作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平民百姓,不想担任任何职务,但是,中央领导同志代表党中央对他说:无论如何要参加政治局,可以不管具体工作。耀邦同志着重对我讲,只有把自己的想法搁在一边了,他的态度是两句话,十二个字,即‘服从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

  耀邦“不想再担任任何职务”的愿望,是出于真心的,他为党、为国、为人民之事,身体熬得几近油干灯草尽了。他视高官要职为革命的工种,得离退时且离退!

  调查研究访易县

  1981年4月他因为颈椎病十分严重,中央决定他休息一个月,结果他还是利用这段时间去浙江、山东进行调查考察。到他古稀之年离开中南海办公室之时,已是积劳成疾多病缠身了。

  胡耀邦辞职后,戴着病号帽子,度过了1987年。但是他心系天下,时刻想着党和国家的大事,想着人民的疾苦。1988年春,他从305医院出来,向中央写了一封信,要求离京作点调查研究。中央同意,中央办公厅派出四名干部同行。

  1988年5月22日上午,耀邦同志从易县到涿州,下榻于东方宾馆302室,他一再交代:“我就在302室内吃饭,不到你们餐厅去,不用那么多人陪着。我爱吃白薯、面条,千万不要给我做什么好吃的。”有个电工到302室去换保险丝,耀邦对他说:“给你添了不少麻烦。”还递给电工一支烟,准备再给他点火,电工一边道谢,一边忙着退出。电工碰上服务员就说:“这个老头真是一个好样的共产党员,尽说家常话。”

  素面一碗庆生日

  到达长沙后的第十天(11月20日)黄昏,耀邦同志在下榻的住处,服务员送来一碗面条,他看了看,露出满意的微笑,拿起筷子不停地往嘴里夹面条,不时用小勺加点辣椒油。警卫参谋齐东然几天之后透露,原来那天是耀邦同志73岁生日。

  一个为亿万人富裕、幸福奋斗了60年的老人,在他的最后一个生日,只吃了一碗素面,真是共产党人洁来还洁去的生动写照啊。

  他三子一女规规矩矩,自食其力。他亲哥哥胡耀福和侄子都在老家务农。当时地方领导出于关心,给耀邦同志的侄子胡德资安排了工作,耀邦同志知道后硬是不肯。直到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全是普通农民。

  1988年11月25日,省委接待处一辆旅行车上下来一个鬓发斑白、皮肤粗糙,面容清瘦黝黑的老汉,身上黑呢子衣服的细绒毛几乎磨光,沾满黄土灰,他就是胡耀邦同志的哥哥胡耀福。他比耀邦个子高,年长三岁。胡耀福手提一个已被泥水染黄了的尿素袋,走进五号楼。袋子里装满了弟弟喜欢吃的红皮南瓜和晒干的茄子皮、苦瓜条、刀豆片。耀邦71岁的老嫂子和侄子都没有来。因为耀邦同志怕来的人多了给接待部门的同志添麻烦。

  离职之后写诗填词

  耀邦同志素来爱好诗词。赋闲在家,他有机会来吟诵唐诗宋词,并且把练字与读诗词结合起来,抄写了很多首。

  我读过耀邦同志写的二首诗,创作于1987年9月25日,是他卸下重担8个月之后写的。诗曰:

  霜月皎皎到中庭,弱女浓妆理素琴。窗前嘎然一声响,料是孤鸿落寒汀。

  沧桑变化寻常事,人间悲欢最牵情。谁能偷得蟠桃果,怜取卿卿锦绣文。

  这是多么真挚感人的诗啊!

  有一次,耀邦同志向我展示了他书赠文怀沙教授的一首古风:

  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闭户惊叶落,心悲秋草零。

  心悲不是畏天寒,寒极翻作艳阳春。艳阳之下种桃李,桃李芬芳春复春。

  哲人畅晓沧桑变,一番变化一番新。如今桃李千千万,春蕾一绽更精神。

  文怀沙在1987年,从陆游集中采撷五言两句,写成对联一副以赠耀邦。联曰:“民望藏饥渴,公行胡滞留”。以之刻划耀邦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眷恋,以及“忍而不能舍也”的心态,真是既含蓄又深沉。

  本版文字据光明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