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想当官”之风吹进校园,班干部“超编”意 味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7:3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据新华网报道,新华社记者近日在福建永安、连城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方中小学班主任迫于关系压力,给有背景的学生安插各种班干部头衔,导致班干部严重“超编”,引发各种消极后果。

  林老师是福建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某班的班主任,她告诉记者,班上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这些学生干部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人选,其他的都是家长打招呼让安排的”,她说,一些父母为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班干部,三番五次打电话、送礼物来搞关系。

  据了解,班干部“超编”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而且年级越低的班情况越严重。老师们反映,凭关系当上“干部”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优越感,甚至相互攀比,而老师也因此知道哪些孩子家境好、关系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难免有所顾忌和偏差。另外,关系“干部”多了也会给其它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过早地领略到权力的阴影。

  “买官卖官”之风刮进了中小学校园,班级干部成灾意味着什么?本期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欢迎读者参与。

  莫让官本位之风误人子弟

  倘若让官场腐败之风污染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这就会对孩子未来产生长期的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因为错误的教育葬送的是民族的未来。

  □李喜

  据报道,在福建永安、连城等地,一些中小学学校普遍存在“班机构”臃肿和班干部“超编”的现象,一个52人的班级,班干部竟然达22人。

  实际上,班干部多如牛毛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有的班级“官”比“兵”多,学生干部名额竟超过全班人数的半数,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班干部严重“超编”已经成了许多学校的“通病”。

  为何出现班干部“超编”现象?一些知情的老师称,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班干部属于合理编制,其他超编的都是靠家长拉关系、送钱送物“买”来的官。有钱有势的人家甚至还拉拢校长、贿赂老师,也要给孩子买个“官”当当。这就说明,社会上“买官卖官”的腐败风气已经吹进了校园!

  中小学生争“官”当,这种现象其实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官本位”意识、权力崇拜现象密切相关,甚至是互为因果的。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可以升官发财。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家长们对孩子从小就开始给他们灌输官本位意识,鼓励孩子从小熟悉官场的游戏规则。有的家长认为“当班干部”是培养孩子进入官场的捷径,所以,不惜代价,在小学低年级即开始未雨绸缪。

  “买官卖官”之风吹到校园,对孩子们的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其一,容易让孩子从小就建立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认为只有当官才是最好的、最有出息的,而当官的好处就是能以权谋私。其二,一些学生会认为要当上官,就得通过不正当手段。家庭背景好的孩子借助父母的力量轻松就能达到目的。而这样做给那些家境贫寒、成绩优秀、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势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学校的风气也会因此受损。其三,校园本是一方净土,应以传授知识、铸造品行为主旨,让学生过早地涉足“官场”,体悟官场等级差别,让学生整日生活在排挤、打斗、竞争的“官场”之中,哪还有什么心思学习?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道德了。

  校园盛行“买官卖官”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社会风气问题,对社会的实质性危害并不大。其实不然,因为中小学担负着铸造孩子心灵的责任,倘若让官场腐败之风污染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这就会对孩子未来产生长期的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因为错误的教育葬送的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整刹校园里“买官卖官”之风,不能当作一件小事。

  学生“官场”不必大惊小怪

  现代社会,孩子有当班干部的愿望无可厚非。独生子女被娇生惯养的过分了,最缺少的是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给他们创造一个服务大众的职位,不该全是坏事吧。

  □左手斋

  学生“官场”臃肿不堪,让不少人感到忧虑,有的人甚至疾言厉色,将学生“官场”和真正的社会官场相提并论。学生“官场”臃肿,后果真的很严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除了想当然的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外,可否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理由?如果没有的话,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学生“官场”臃肿,责任首先在班主任老师这个“组织部长”把关不严,导致学生干部“超编”。“组织部长”诉苦说,是顶不住学生家长的压力,不得已才安排一些副组长、副劳动委员之类的“弼马温”官衔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面对个别家长的暗中施压,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有权坚持民主原则选拔学生干部。如果家长不服,可以请他们现场来观摩竞选班干部活动嘛。当老师害怕得罪人,也别把责任推给别人嘛。

  如果老师们都不能主持基本的班级正义,怎么指望受教育者日后坚持正义呢?

  一些人认为,学生“官场”臃肿,是某些学生家长“官瘾”大的反映。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牵强。虚荣的家长肯定有,更多的家长即便“虚荣”,尚不至于到让孩子在学校争个“副组长”、“副劳动委员”的地步。就凭儿女的这个“职位”,真有值得家长们到处炫耀吗?

  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想让孩子在班上当个班干部,最直接的意图可能为希望以此锻炼孩子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满足孩子的官瘾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误读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一味指责家长如何势利,我觉得是在给家长身上泼脏水。

  现代社会,孩子有当班干部的愿望,无可厚非。独生子女,被娇生惯养得过分了,最缺少的是集体意识,服务意识。给他们创造一个服务大众的职位,不该全是坏事吧。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指出:“如果要他们有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肩负起更多责任。”当班干部,责任增加了,责任感同时也相应培养起来了。这其中,关键看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舆论如何引导的问题。不想当将军的孩子尚且不是好孩子,那么,不想,有了更多机会为集体服务,难道不是好事吗?莫非只有那些不敢当班干部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了?

  学校应当把好班干部的选拔关,老师和家长应当灌输班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们切实认识到班干部是苦差事,是奉献,是牺牲,和享乐无关,和名利无关。这样一来,学生“官场”就能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实习基地,不再是什么“洪水猛兽”,更不会引起公众的误解了。

  学生“官场”太臃肿,精简机构就是了,关键看班主任老师有没有这个魄力了。

  小小“官帽”众人戴法明画

  要注意教育价值的迷失

  整个社会应该站在教育价值的框架下来探讨学生官本位问题。离开了教育价值的分析,不可能引导学生走出官本位的误区。

  □朱四倍

  一个班22名班干部,仅仅是“官本位”意识造成的吗?在笔者看来,这更与教育的超越性价值缺失而工具性价值过于扩张有关。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可以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的产生可追溯到科举制度的创立。在科举制时代,“学而优则仕”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也是求学者的价值取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当时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真实写照。这种教育功利主义的传统文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又得到了传承,大、中专毕业生全包分配,不管综合素质怎样,只要是大中专毕业生,都会作为国家干部安排,并且是终身制。尽管现在已取消了包分配的制度,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这种传统文化,至今仍是一种大众文化。“今天这个来说情,明天那个来授意,家长直接找来的,通过校长、教务长传话的都有”,“孩子成绩平平,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就让他在上学的时候享受一下当干部的感觉吧”之类的话语,就是公众把教育只当作了工具的表现,而学生官的涌现仅仅是教育工具价值的一种必然结果。

  一个班22名班干部是教育对世俗的妥协,是十足的教育功利主义,使理想的教育的个人性价值得不到实现,也达不到目前我国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要知道,如果只追求教育的某一价值取向,是典型的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如果能将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与教育的个人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教育的应有的价值取向。

  对个人来说,教育的价值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即建构人的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人的生命质量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教育不仅将现有的知识、文明等传承给学生,而且教师还要创造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文化去影响学生,使学生能超越现实、具有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观念等,这种新思想、新观念能影响社会并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价值。而官本位在学校的出现,就是对教育价值的背离,更无法发挥出教育的超越性价值。但是在当今不断变革的社会时期,教育的超越价值尤为重要。为此,整个社会应该站在教育价值的框架下来探讨学生官本位问题,离开了教育价值的分析,在笔者看来,不可能引导学生走出官本位的误区。

  反馈

  “10元就医门诊”不在于能坚持多久,关键是其“病人第一”、“服务至上”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推广。

  因为效益与医护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不少医院难免看重“经济”,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时下有的医院“挣钱第一”,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做法往往是“打擦边球”,如没有必要的检查化验,美其名曰:对病人负责;抬高药价,开高档药……致使患一般伤风感冒,花费竟达三位数。有位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老病复发,医院给他做胃镜,一直查到直肠……住院一星期,一结账,竟要一万多元!如此下去,不仅穷人望而却步,小康之家也要颤抖叹息……

  故除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窃以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必须科学合理诊治的监督机制———舆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愿《工人日报》的讨论有助于逐步化解百姓就医难的症结。范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