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曙光计划”点燃科技之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8:36 解放日报

  诞生十年的“曙光计划”,拥有这样一串令人“羡慕”的数字:445名“曙光学者”中,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3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0人、每2人中便有1人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作出杰出贡献……收获当初未曾预料的成功,“曙光”秘诀在何处?昨天的庆典仪式上揭晓答案:一条科研与教育结合的新路子,催生了数批开拓创新的人才与成果。

  抢占科学制高点

  “曙光”对于人才的作用,复旦大学医学院药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兰教授一言以蔽之:“她是我们的摇篮。”

  1995年底,刚从美国归来的马兰拿到第一笔项目资助——“曙光计划”。这对于从事“药物成瘾机制”研究的她,堪称莫大的鼓励。不久前,马兰获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她撰写的有关药物成瘾学术论文,将于下个月被全球自然科学三大学术刊物之一的《细胞》采用。这意味着在全球神经科学最难的领域,中国人的成果达到国际最前沿。

  十年磨一剑,攀登科学之顶。“曙光计划”将眼光搁在了年轻精英:资助对象全部是高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为锐意进取、精力充沛的新生力量“雪中送炭”,不仅开辟了探索者的创新天地,更赋予实践者更足的勇气。于是,一项项成果从无到有、从平到精:同济大学黄宏伟副教授的“基坑稳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反演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周梁教授的“面神经修复和神经纤维再生的实验研究”等项目,经专家评审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链接科学与社会

  “曙光”孕育技术,技术改变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沈晓明教授诠释这一“公式”。

  沈晓明成为“曙光学者”之时,不过33岁。怀揣“儿童铅中毒的防治研究”项目,他开拓出了一片国际普遍、国内空白的领域,并为此一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更大的成就不止在此,日后该项目扭转了国内汽油业的发展方向,无铅汽油概念首次被采纳。

  “曙光”的资助模式别具一格:对具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并已取得阶段成果的优秀项目,计划给予跟踪资助。据统计,迄今已有17位“曙光学者”获得跟踪资助。作为跟踪资助项目之一,沈晓明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又为患儿带来福音,一改过去“十聋九哑”的状况;东华大学副校长江建明教授领衔的“高性能PBO纤维的研究”项目,成功研制出全球合成纤维强度最高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体育、工业等领域。

  拓开产业新源头

  “曙光”照耀下,新的产业“苗头”源源涌现。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当博士生导师那会儿,新项目“新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创新”入选首批“曙光计划”获得8万元资助。自此,独具慧眼的项目一发不可收拾。在昆虫生长调节领域的创新设计,使其与带领的团队合成出不对称酰胺恶二唑、芳酰基氨基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为新型农药的生产开发开辟新途径。

  相比十年前的资助力度,今日“曙光”更显底气:社会科学类每项资助翻一倍、自然科学类每项资助提高50%、总项目数则从19项增至72项。上海交大机动学院院长王如竹教授钻研固体吸附式制冷领域,从制冷样机完成到向产业化进军,整个过程未足五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肖作兵教授,将合成天然肉味香精的开发用于生产实际,成果已为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采用,年均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

  去年,“曙光计划”再添新成员。由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合作的曙光计划产学研项目,将进一步加强同市场、企业结合,帮助解决更多技术难题。

  本报记者 顾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