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民经济发展 江苏社会发展水平亮点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10:26 龙虎网

  【龙虎网讯】16日,省发改委、省统计局在无锡联合发布2004年江苏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报告。结果显示,全省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我省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升级。有关专家对这份着重于全省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权威报告进行了解读。

  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创纪录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比上年增加1220元。通过实施增加投入、减免农业税、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之受粮食增产、价格上涨等影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年份。

  收入的增加,拉动了生活消费,也催热了文教娱乐消费。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7332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食品支出2932元,增加365元;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031元,增加5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35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食品支出1341元,增加223元,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93元,增加13元。这些指标的增长标志我省城乡居民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多地注重发展的需要。

  住房饮用水条件明显改善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6.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0.6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平方米,分别提高1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5%%,比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0.2%%,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困扰人民群众的住房、出行、饮用水等居住环境的矛盾有所缓解,城乡居民生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自来水的普及,提高了饮用水安全,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高校数在校学生数居全国首位

  1996年,我省已全面实现“两基”教目标,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我省强化各级政府责任,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控制学生辍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迈进。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84.8%%。义务教育各项指标都走在全国前列。

  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省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培养掌握一流知识技术的高层次人才。2004年,全省有普通高校111所,比上年增加了6所;研究生招生2.7万人,比上年增长21.8%%;在校学生6.79万人,增长26.7%%。普通本专科教育招生31.4万人,增长22.4%%;在校生99.48万人,增长15.7%%。现有高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均居全国首位。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4.7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元,增长4%%。江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平和人口素质,有利于人口压力向人才资源的转化。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升转降

  进入21世纪,作为社会结构调整转化的基本内容,我省就业结构转换明显加速。2004年全省就业人数4482.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3.8万人。从城乡就业结构看,城镇就业人员1962.2万人,占就业总数的43.8%%,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1676.4万人,占37.4%%,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1416.5万人,占31.6%%,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1389.6万人,占31%%,提高0.6个百分点。反映城镇就业状况核心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从1998年以后大幅攀升后再次出现的回落。全省就业形势表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形式灵活,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的特点,私营、个体经济和其他各种形式灵活就业是促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

  三大卫生指标领先全国

  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省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卫生法规和规章,狠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农村改水工作,卫生力量、医疗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这三项衡量一个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均领先全国。全省有卫生机构14447个,床位18.9万张,卫生人员30.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5%%、5.1%%和1.9%%;全省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68.98%%,比上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1.25‰下降为10.14‰,孕产妇死亡率每10万人中23人下降为20.74人。

  另外,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省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