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11:26 黑龙江日报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

  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是我省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贯彻的重要纲领。

  制定我省“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牢牢把握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期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以来,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在农业产值和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得到加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内外环境较为有利,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省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资源、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更快发展。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重化工业产品市场空间增大,我省重型特征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难得的市场机遇;我省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充足、生态良好,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的优势突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都是我省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内部条件进一步改善优化,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年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开放程度扩大、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增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配套,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力;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省上下“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省“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仍有很大难度;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同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十一五”是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时期。虽然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但机遇大于困难。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谋划得当,经过艰苦努力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发展,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十一五”规划应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规划,科学发展的规划。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我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整体部署,在“十一五”时期和今后长时期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速经济增长。———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加速推进,进一步优化所有制、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可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重视、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没有体制的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企业等改革作为重点,作为全省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着力加以推进,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我省“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民计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龙江”和“平安龙江”、“诚信龙江”、“生态龙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育不充分,第三产业发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既是我省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加快发展。

  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放宽准入领域,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一切行业和领域。进一步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和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做大做强一大批骨干企业,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50%,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增添活力。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巩固提高农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增加就业”的方针,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使第三产业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扩大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综合协调,完善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中小型服务企业,促进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调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着眼于构建未来的竞争优势,把高新技术产业摆放到战略产业的高度,充分挖掘科技、人才潜力,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要重点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要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工业。

  四、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绥化等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进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增强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建设畜牧业强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产品和其他各种可利用生物资源的加工转化增值,以开发绿色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以及相关的化工、医药等产业,巩固我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建设食品工业大省;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开展专项科技攻关及其成果推广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动植物防疫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因地制宜地推行推广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开展虚拟、网络、智能、数字农业试点,积极发展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大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挥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切实搞好场县共建。实施好良种、沃土、节水灌溉、优质粮食产业、特色种植养殖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工程。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引导耕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种田大户集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培育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规范粮食市场;深入搞好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开辟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商品流通渠道,大力活跃农村市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搞好农村小额信贷发放,探索农村信贷担保体制,组建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整顿农村信用秩序,引导规范民间信贷,积极化解农村债务。发展农业保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全金融、农技、农机和信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法保护耕地,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发展远程教育和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搞好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支持和鼓励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绝大多数农民喝上放心水;积极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五、继续推进六大基地建设,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是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增强装备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绿特食品、医药和森工等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着力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我省重型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推进装备工业的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重点发展电站成套设备、重型机械装备、重型数控机床、新型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快速重载铁路货车、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机、国防装备、石油石化装备、农业机械和矿山机械及其他优势装备。

  加快发展石化、煤化工业。进一步发挥我省石油、天然气、煤炭、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粮食化工和生物化工,构建以大庆为龙头、哈大齐为主体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以四煤城及佳木斯、牡丹江为主体的东部煤化工产业基地。

  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原油、天然气勘探力度,研究推广采油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积极引进利用俄油。实施“以气补油”战略,努力增加天然气产量。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和中心城市大型热电联产项目,积极开发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尽可能多地购进俄电。进一步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高北电南送的能力。

  积极发展绿色、特色食品工业。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重点发展乳制品和大豆、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加工及肉类制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食品工业建设成效益最优、竞争力最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

  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依托北药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着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挥哈药集团龙头作用,壮大以抗生素为主体的化学药品、优势原料药、天然药物和保健品产业。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我国北药生产基地。

  调整发展森林工业。在继续注重培育林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原木加工转化能力和木材、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充分发挥对俄森工经贸合作优势,利用好境内境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建设以木材和非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并重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六大基地,要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发展与之关系紧密的配套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尽快形成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六、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最具发展潜力。要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经济。

  突出发展旅游、会展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建设夏季清凉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加强旅游资源和重点景区开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休闲避暑旅游、边境旅游、温泉旅游、工农业旅游、会展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公路和支线机场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和创造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设施,加快发展会展业,把会展业培育成扩大我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优化运输、仓储、市场网点等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业,构建货畅其流的物流运输平台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以粮、油、煤、木、食品、药品等大宗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中心或园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带动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等服务业。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国际融资渠道,争取境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保险业,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业务体系。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培育房地产业市场,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业和系统集成业等产业。积极培育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等各类中介服务。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平等竞争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演出业、网络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影视业、艺术品营销业等文化产业群。

  七、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保障、承载能力,突破瓶颈制约,是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按照综合配套、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除必须加强、加快能源建设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加快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建设。针对我省实际,交通建设必须适度超前。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要建成哈大客运专线等一批路段,逐步形成以哈尔滨枢纽为中心的“一横三纵”线路主骨架;公路要以哈尔滨为中心、以“二环七射三横六纵”为主干,加快高等级路网建设,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航运要以加快松花江局部渠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干流航道、开放港口码头建设,积极推动江海联运,形成新的出海口。航空要完善现有机场功能,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支线机场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特别是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我省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比例低,缺少大型控制性工程。要继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逐步扭转我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资,增加水利投入。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加快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区的建设,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利用率。不断完善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大中城市防洪标准。统筹上下游、地表水地下水调配,合理开发地下水,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等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

  八、加强区域规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生产要素向某些方面具有优势的区域集聚,发挥优势,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健全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廊带辐射互补、板块耦合联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充分利用产业基础、科技人才、土地资源和能源交通等综合优势,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努力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结构合理,集约发展,新体制、高科技、生态化、外向型的新型工业区域,带动中西部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充分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要突出产业特色,又要注重产业协调,既要相互配套,又要错位发展;要以园区为载体,通过整合资源和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构筑东部煤电化基地。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加快煤炭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煤矿安全改造,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和接续产能,巩固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积极发展煤炭化工,建设坑口电站,开发利用煤层气,加快煤-电、煤-焦、煤-油、煤-气转化,最大限度地推进煤炭深度开发,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电化基地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板块。

  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加强生态和资源保护区建设,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目标,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完善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发展民有林,进一步调整营林结构,搞好伊春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搞好木材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和中药资源开发,建设全国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和木制品生产、北药生产开发、特色养殖基地。

  辟建沿边开放带。加快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开发建设,推进全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快界河大桥建设。争取依托俄罗斯海参崴形成新的出海口。办好绥芬河、东宁和黑河互市贸易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增强对俄贸易集散地功能,提升对外贸易的现代化水平。积极规划和建设各类进出口加工园区,发展跨境加工,主动承接沿海省市机电轻纺工业转移,在我省东南部形成以机电、轻纺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构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培育和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依托区位优势,强化产业支撑,集约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疏通进城渠道,清除进城障碍,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实现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坚持走优势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基础产业稳县、招商引资兴县、民营经济活县的多样化发展路子,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九、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约用能、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提高资源采收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主要能耗指标明显降低。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等园区建设中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抓好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与装备,为资源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实施重点流域水质和污染控制,启动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加强与上游跨省的协调沟通。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和中水回用,使工业废水处理率、排放达标率大幅提高。调整城镇工业和民用燃料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源和工业废气的治理,各种废气和有害气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对危险物、固体废物、辐射物的管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废物利用率得到提高。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注重生态效益。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使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要因地制宜地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数量和类型,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沙化、碱化和退化。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西部盐碱地治理。继续推进矿区沉陷区治理,搞好废弃矿山等土地的复垦。不断完善生态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延伸加工与替代发展并举的原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由产业单一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化。加快油城、煤城和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深化改革,探索新机制,做好大庆、伊春等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双鸭山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省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等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兵简政,优化组织机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同社会调节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政府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通过对事业单位科学分类、资源整合,推进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范、搞活、发展事业单位。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企业集团化改造,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完善出资人制度,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力,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合理配置资源,防止资产流失。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财源建设工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行省级对县的管理体制;落实各项税收改革政策,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诚信龙江”建设。

  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立足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优势和基础,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全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向更高层次跨越。培育和做强对俄合作主体,拓宽贸易渠道,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合作领域,促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大通道和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俄合作的基础条件。加快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大力开展资源、能源、原材料合作。实施“南联北开”,“南引北进”战略,积极引进省外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开拓俄罗斯市场。

  发展多元化对外经贸新格局。坚持优化贸易结构,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质量和效益,扩大贸易总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巩固传统市场,开拓非洲、南美以及周边国家市场。坚持多元化招商引资,大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途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挥优势,到境外承接大型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强与东部沿海省市、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形式的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吸引省外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到我省投资创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十一、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性因素。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教育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及政策。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选择若干有基础、有优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项目进行攻关,取得突破,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专项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调整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构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搞好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扩大供给,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领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搞好人才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着力推进培训体制、机制、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能力。

  十二、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我们一贯的工作原则。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为着力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扩大就业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就业立法,使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扩大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以社区服务为载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消费能力,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和法定节日休假制度,鼓励教育、健身、文化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完善农村销售网点和服务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公益性文化体育和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设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推进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切实抓好以重点体育场馆设施为龙头、群众健身设施为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网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保障老龄人口、残疾人、妇女儿童权益。

  大力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逐步减少交通事故。逐步完善社会灾害救助机制,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理措施预案,强化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十三、全省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十一五”时期,我省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个翻番目标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宏伟,任务繁重。全省人民、全体共产党员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珍惜机遇,勇挑重担,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干部考核选拔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各级党委要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从实际出发,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切实把关系民生的问题解决好,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凝聚全省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依法治省的方针,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边防与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省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省共产党员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清正廉洁,自觉防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进一步开展“两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重解决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行政行为不规范和工作不落实问题。坚持求真务实,在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伟大事业中,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为我省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全省党员同志和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黑龙江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