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连战评点台海两岸形势 讽刺陈水扁教养有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13:0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20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前国民党主席连战日前在国民党智库办公室接受该报专访,畅谈对两岸当前形势的评估、未来展望。在访问时,连战罕见地对陈水扁火力全开,不只舍弃“陈先生”尊称全程直呼“陈水扁”,而且下重话痛斥:“对陈水扁污蔑的言论,我连‘保留法律追诉权’都不想讲了。他是学法的,但是对这种人,讲法律根本毫无意义。从总统选举可以打出两个子弹就可以看出。更何况他说出污蔑的话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是个人格调问题,确切来说,是教养问题!”

  报道说,今年八月中,连战完成了

国民党的民主化世代交替,卸下党主席职务。然而连战的工作尚未完成,在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他以国民党智库董事长的身份,继续在两岸间奔走,为四五月间搭起的和平之桥,堆石、铺路。

  有人说,两岸舞台是连战如今为自己争取历史地位仅剩的唯一平台。话虽没错,却不一定完整。在台湾执政当局固步自封,马英九受困岛内选举生态政治恶斗之际,连战游走于两岸,仍有他特殊的角色和影响;在争取政治舞台的同时,连战对于海峡两岸,何尝没有更远大的历史抱负和使命。

  上个月连战二度登“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在四川卧龙

熊猫保护中心,连战和夫人连方瑀以及长女连惠心各自抱着熊猫宝宝,拍了一张其乐融融的“全家福”。连战膝上的熊猫宝宝,看到镜头举起双手捂着眼睛,神态像极了撒娇的孩子。

  连战说,那是他第一次抱熊猫,“感觉很好!”这幅情景隔天在台湾媒体上发表,熊猫宝宝可爱又无辜的模样,当真足以融化任何铁石心肠。

  然而连战深知,两岸当前的形势,远不是抱熊猫的温馨一幕所足以概括的。从他四五月间到大陆进行“和平之旅”历史性访问开启了全新格局,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两岸关系并未能如预期朝正面方向推展。按连战的评估,当前的两岸形势“有发展,也令人忧心;既紧张,亦有缓和。”越是临近年底县市长选举,愈是风雨欲来、如箭在弦。

  对两岸关系间的紧张、滞足、乃至退步的现象,他要“腐化无能的民进党政府”负起全责。他形容陈水扁是个“完全不负责任的人”,一到选举就更是高喊“台独制宪”主张,极尽分化之能事,分化统独、分化族群、分裂国家,刻意破坏两岸互信,在两岸关系上点火。

  连战和国民党智库眼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下月将在台北举行的国共两岸经贸论坛。连战视之为落实五月连胡会五项共识的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开创党对党和平和经贸论坛。第一次以直航和经贸为主题,以后再渐进讨论两岸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问题。

  然而,刚在前天,民进党政府宣布,不批准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应国民党之邀来台参加两岸论坛。民进党政府坚持陈云林访台不能少了政府协商程序;告诫北京别想绕过政府同在野党促成这庄美事,实则自己也免不了要绕过九二共识迫使北京恢复协商的用意。

  对于民进党政府的做法,连战无法苟同,强调论坛是党对党的民间层级,政府显然刻意刁难。他说:“两岸民间交流是大家都认同的,包括民进党政府,不是吗?如今国民党不过是要从一个超然的立场来办两岸党对党的民间学术研讨会,都不能举行了吗?现在你怎么说还是个有模有样的政府啊!什么事情得照规矩来办,哪能无限政治化!”

  除了民进党政府的一意孤行,国民党领导层交替也为两岸的未来发展增添变数。对马英九的两岸路线,连战拒绝置评,回应说:对于他个人的想法,你得请他个人来表达,我不能代表他表达。不过他强调,国民党是个负责任、有历史、又有未来的政党,连胡五点愿景已纳入国民党的政策纲领,政党的方向明确,步伐也一致。至于他个人,或者任何的个人,有任何多少的不同或者修正……我们毕竟是个民主政党。但主要努力的方向是很明确的。

  他强调,国民党因为在野而不具备公权力重启两岸协商机制,不过起码能继续透过党对党平台,从经贸开始,续而在明年扩大到和平问题,透过“国会”和媒体,唤醒民众、给予当政者压力。

  “我跟胡总书记的五点愿景,只要有一点,哪怕能够有一点,民进党愿意把它加以关心、推动,就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了。国民党为两岸搭起了和平之桥,接下来就看执政民进党如何在这个基础上,积极为改善两岸关系作出正面贡献。”(林琬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