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大山里的苦孩子 上百热心人争抢"苦孩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13:49 温州新闻网

  

为了大山里的苦孩子上百热心人争抢"苦孩子"(图)

  朱炼民 周志坚摄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痛,是同情。面对一个个大山里的苦孩子,面对一位位伸出援助之手的热心人,爱与痛的感觉缠绕一起,迸发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动……

  热心人争抢孩子

  11月15日夜里9时许,一名颇具富态的中年男子突然来到温州晚报,找到记者要求结对一名苦孩子。这位常年在国外做生意的陈先生说,这次回乡看到本报刊登的《一本英汉词典是她最大的奢望》一文后,萌发了与吴秀妃结对助学的想法。当他打电话到本报时,已有人“捷足先登”与吴秀妃结对了。本报推出第一批苦孩子时,陈先生又一次“错失良机”,他再也等不住了,直接就往报社赶。陈先生说,他为了结对苦孩子推迟了出国时间,如果这次结对不成,他会很遗憾的。记者被陈先生的爱心所感动,立即与温州大学(筹)城市学院联系,希望他们先“让出”一名孩子给陈先生。

  陈先生非常高兴,当即拿出3000元钱请记者代为转交,作为结对孩子的“见面礼”。

  “寻找山里苦孩子”活动推出后,本报开通的两部热线电话被打爆,记者的手机也一直响个不停,除了提供苦孩子的线索电话外,大量的电话来自欲与苦孩子结对的热心人。反响之大,出乎意料。每当推出一批苦孩子,总有数十上百个热心人来争抢。许多人在电话里说着说着就哭了,久久不愿挂断电话。目前,已有200多位热心人表示了结对意向。

  大学生寻找之旅

  为了广泛寻找山里的苦孩子,与本报联手推出活动的温州大学(筹)城市学院,组织了20多名大学生,深入泰顺、文成等地寻找苦孩子。连日来,大学生们连续走了6个乡镇,坐了20多小时的车,但他们没叫一声累。看了山里这些苦孩子的生活状况,大学生们感慨颇多。

  文成县东溪乡中心学校,有一名孤儿叫胡立均,他从小父母双亡,跟着80多岁的老奶奶生活。听了胡立均的自我介绍后,大学生们的脸上布满了泪水。大学生陈玲说,听了胡立均的话后,心里说不出有多难过,就把自己随身携带了2个多月的一本笔记本送给他。

  听说桂山乡非常贫困,那里有很多苦孩子,学生们不顾路途遥远,临时改变计划,要增加桂山乡这一站。到了桂山乡中心学校已是傍晚了,但那些苦孩子听说有人要去看他们,放学后一直站在风中等待。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令大学生们感慨不已,许多人泪流满面。

  离开文成县桂山乡天已黑了,到泰顺县城已是夜里10时30分。可第二天早上7时,记者刚起来就看到几名大学生坐在大厅里,一脸的倦意。他们各自拿出一张纸给记者,说是昨晚写的感想。大学生宵宵说,他们心里想着那些苦孩子,一直睡不着,就起来写感想。

  回来的路上,大家总是在议论今后如何帮助那些苦孩子。

  有心人主动参与

  本次活动推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许多人主动参与。市第二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平阳组组长,看到本报发起这个活动的报道后,立即联系文成、泰顺等县的指导员,发动他们一起参与。文成组组长许益尧,听到消息后,立即调动全县的指导员,深入农村寻找苦孩子,自己多次赶到本报,把他们了解到的情况向记者反映。许益尧说,他们要把自己的队伍融进这次晚报组织的“寻找山里苦孩子”活动中去,当作指导员的重点工作来做。

  市第二批农村工作指导员泰顺组组长王德光,听说记者要到泰顺县寻找苦孩子,几天前,他就通知各乡镇指导员,协助记者寻找苦孩子。

  市委农办副主任黄加劲,看到本报刊登的《一本英汉词典是她最大的奢望》一文后,立即跑到吴秀妃家里去,准备与她结对助学。得知已有人与她结对,便到本报预约。

  前天夜里,黄加劲又一次赶到本报,根据本报所备的档案,与一名苦孩子结对助学。他对记者道出了一番肺腑之言:“寻找山里苦孩子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架起了苦孩子与善良人之间的桥梁,也使一批苦孩子得到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关照,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黄加劲说,他非常感谢本报的举措,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山区的苦孩子献一片爱心。(周志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