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邢台石膏矿坍塌事故背后:矿工与死神较量11小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23:08 法制周报
邢台石膏矿坍塌事故背后:矿工与死神较量11小时

已成废墟的矿工生活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邢台石膏矿坍塌事故背后:矿工与死神较量11小时

尹丽娜的妈妈、妹妹小姨都在矿难中死亡。


邢台石膏矿坍塌事故背后:矿工与死神较量11小时

苑胜林被送往邢台县医院接受治疗


邢台石膏矿坍塌事故背后:矿工与死神较量11小时

被困11天的矿工苑胜林获救


  11月对于冀南小城邢台而言,是个多事之秋。

  2005年11月5日,曾造成70名矿工遇难的河北省沙河“2004·11·20”特大矿难事故的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9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包括国家机关干部在内的24人分别给予党政纪处分,其中邢台市两名副市长被行政记过。然而,就在邢台市刚刚掀起“官员问责风暴”的第二天,又发生一起石膏矿特大坍塌事故,至少71人被困。

  “离去年邢台沙河矿难还不到一年,现在又出了事,我们这里的矿主真是见了棺材不落泪啊!”在“11·6”矿难发生后的第6天,记者从长沙赶赴邢台,当地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对记者说。

  [走近矿工]下井多凭经验作业

  初冬的邢台,虽然街道两旁的树木还挂着绿叶,但在通往邢台县城的道路两旁,救护车、抢险车、遇难家属新买的花圈和哭泣的人群给人带来的依然是彻骨的凄凉。截至记者发稿时,持续了10余天的抢险工作还在继续,但是遇难矿工生还的希望已很渺茫,河北官方最新的统计数字是:33人遇难,34人获救,目前至少还有4人以上下落不明。

  走进邢台矿工的生活区域,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用砖简单盖起的一排低矮的房子,门口的墙上挂着矿工们下矿井穿的雨衣雨裤,墙边地上放着一双胶鞋。屋内阴暗潮湿,摆着几张双层床铺,几名矿工正在休息。他们告诉记者,在邢台市各矿打工的井下工人大多来自山西、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到矿上后就开始下井作业。

  当记者问他们有没有经过培训,矿上是否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时,其中一名矿工说:“在井下工作过的人就凭经验做事,没有在井下工作过的,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

  [知情者说]出事矿工多是重庆人

  据知情人介绍,矿老板为防止这些来打工的外地人没干多久就走人,就和他们签了一年至三年的合同,并让每人交了500元的押金,有的老板还扣了工人两个月的工资。这样的合同并不交到劳动部门,只是私下签订的。对于可能面临的事故危险,未经安全培训的工人自我保护能力极低。

  据透露,这次在邢台县石膏矿出事的矿工多是重庆人,而在去年沙河矿难中出事的却以湖北和山西人居多。矿老板花很少的钱就可让矿工干活,遇到同行间争资源“抢夺山头”,一些黑心矿主经常组织上百人武斗,这些矿工出来打工前都是老实的农民,因为法律观念淡薄和经济困难,无奈沦为黑心矿主争斗的工具,一旦出事受伤或死亡,他们就会被矿主无情地抛弃。

  11月6日晚7时40分左右,地处河北省邢台市境内的邢台县会宁镇尚汪庄康立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波及太行、林旺两个石膏矿,直接塌陷区直径约60米,600米×800米范围内地面不同程度出现裂缝,地面一幢二层楼坍塌。初步统计,当时至少有71人被困。

  11月11日上午9时,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对邢台“11·6”石膏矿坍塌事故展开调查。事故涉及的康立、太行、林旺3个石膏矿的矿主已被警方控制,账号已被封存,矿难善后处理在进行中,每位遇难矿工家属将获赔17.36万元。

  11月12日,记者来到事故现场,挖掘发生在事故背后的故事。

  记者目击矿难现场所见触目惊心因为担心裂缝扩大导致二次塌陷,在距离邢台市区20余公里的尚汪庄村南,远远就看到当地警方的严密封锁。知情人透露,这里出事的前几天一直有武警守护,最近才换上了当地公安负责警戒。

  在事发的康立、太行、林旺3个石膏矿,记者看到,发生坍塌地带以康立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殃及与之相邻的太行、林旺两矿。

  矿区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裂缝,最宽的裂缝约有一米宽,向下看深不可测。而震坍的太行矿北侧工棚现场一片狼藉,几排平房呈“北高南低”状杂乱无序地倾斜着。

  村民称,事发前这些作为工棚的平房原本建立在平地上,但是因为南部地段发生坍塌后才呈现如今严重变形的惨状。

  紧急搜救走东家门 救西家人石膏矿坍塌事故发生后,康立矿井下十几名矿工被困,现场的搜救人员想尽了办法。先是用绳子捆上手电、稿纸、笔、水和食品往井下顺,希望井下的矿工能接到这些东西,回应救援人员。可当绳子顺下井135米处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再提起绳子东西还在,只是少了一个手电筒。大家分析认为,如果井下有被困矿工应该用笔和稿纸给井上的人发出信息,可能是手电筒较重掉在井下了,看来井下的矿工是听不到外界声音的,这一救援办法很快被否定了。

  夜幕渐渐降临,十几名矿工的生命时刻牵动着在场人员的心,抢救小组在专家组织论证了该矿区的布局后,经过现场勘探,决定采取“走东家门,救西家人”的方法,救援队员从附近的邢台县第二石膏矿井下去,打通通往康立矿的巷道救人。据现场有关人员介绍,救援队员从第二石膏矿井下去,在井下210米深处向康立矿的巷道挖进。当巷道被打通时,被困的矿工很快被抬上地面送往

医院救治。

  矿工惊魂石膏块从井口往外喷射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尚姓矿工,事发当晚他正在太行石膏矿上作业。

  他介绍,6日晚7时40分许,他正在主井的地面上作业,“突然,传出一种很特别的声音,我开始还以为是绞车的绳子断了,紧接着就停了电,然后就看到大块大块的砖头和石膏块从主井口向外喷射。”

  尚姓矿工说,因为此前他在别的石膏矿干活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知道肯定出事了,我第一反应就是没命地向远处跑”。该矿工回忆,事发当晚和他同在一个班组在井下作业的共有12个人,“我后来参与了抢救,到7日凌晨1时多,从井下抬上来两具尸体” 。

  尚姓矿工所说的遇难的两名矿工,记者在重庆矿工牟培元的口中得以确认。牟培元说:“最先发现的两名遇难矿工是我的老乡,一个叫汤绪培,另一个叫魏孝勤。”坍塌事故发生时,牟培元虽在井下,但庆幸的是,坍塌地点并不在自己身边,“我直到(11月7日)早上6时才被救上来”。

  知情人介绍,事故发生时,太行石膏矿工地附近的工棚被震塌。在太行矿打工的郑宪华也算是幸运者,本来他6日晚应该上班,可当天下午下井后感觉头晕就请假上来了,他记得上井后的时间大约是晚7时10分左右,到了宿舍就吃饭,刚放下饭碗就发生了事故。

  村民惊悚700乡亲室外烤火过夜发生坍塌事故的康立石膏矿在尚汪庄村南,尚汪庄村是个只有700多口人的小村庄,村子和矿井相距不过百余米,记者在村子里采访时,看到街道的路面也有断裂的痕迹,部分房屋遭到破坏。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向记者讲述当晚那惊悚的一幕。

  村民称,事发当晚7时多,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在家里吃晚饭,“猛然间就听到有种像飞机飞过的声音,大约持续了有20来分钟”,大多数村民起初以为发生了

地震,“人咕咚一声就从床上掉到了地下”。后来,村民们才得知是村南的石膏矿发生了事故,因为担心房屋坍塌,“全村700多人一晚上没人敢在屋子里睡觉,大家都在街头烤火取暖度过了一宿”。

  被救矿工井下与死神较量11个小时

  从某种程度而言,肖高富可以说是这次矿难中的幸运者,一家三口都逃过了劫难,但他的姐夫被困矿下,至今未能找到。他说:“等姐夫找到了,领了工钱就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再穷也不干这危险的活儿了,还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好。”

  和肖高富住在一个院的重庆矿工小陈说起死里逃生的经过就很后怕。他回忆,发生事故那天他上中班,13个人一起下井,3个小时后一名矿工提前升井了,剩下他们12人在工作,正在干活时,突然感到很大的风从井口吹来,吹起的灰尘使他们无法睁开眼睛,随之而来的是轰隆隆的响声,他们马上意识到出事了,可能矿塌了。逃生的本能使他们朝着认为安全的地方跑去,很快井下一片漆黑,有人掏出

打火机,在微弱的光亮中他们发现有人被坍塌的巷道埋住了,于是大家一起去挖,将工友挖了出来,此时,他们已经有10个人聚集在一起,但还有两名矿工被埋在里面,尽管他们想尽了办法,但仍无力救出另外两名工友了。

  当时,他们的情绪已稍稍稳定,知道是矿井坍塌了,他们被困在了井下,距离地面大约有200多米深。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死亡的恐惧向他们侵袭而来。

  有人提出从其他地方往外挖吧,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可是仅靠两只手谈何容易!就这样,10名矿工想尽办法,却无法逃生,他们只好坐在井口附近无助地等待。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上面有声音,接着有罐车从井口下来,当时他们非常激动,但还是相互推让着,请别的工友先上。被救出后他们才知道,自己在井下度过了与死神较量的11个小时。

  生命奇迹被困11天被救生还11月17日下午5时42分,救援人员背上一个被困11天但还活着的矿工。满头是汗的救护队员讲述了井下救人的经过。

  当他们到达井下被困矿工所在地时,开挖的巷道已经打通。首先进去救人的李占军和王海林看到,被困的矿工斜靠在一个1.5平方米见方的空间里,由于地方太小只能进去一个人,王海林进去后迅速给被困矿工苑胜林包扎住眼睛,在外面同事的接应下将苑胜林抬出被困处。苑胜林神志清醒,救护队员问他手是否有劲,他说有劲,就是浑身痛,胸闷,腿站不起来,救护队员发现他的腿和脚都肿了。下到最底层的王海林、王占军、樊增军和李占军队长一起把苑胜林用绳子捆好,运送到上一层。

  苑胜林对救护队员说,11天来他在井下没有一滴水、没有一口饭,他能生存下来,就靠自己喝自己的尿维持,每次尿了就用鞋接住存着,渴得厉害了再喝。

  据了解,在塌方发生的一瞬间,苑被巨大的风力甩到了绞车房的角落里,他的工友被甩在了数米以外更远的地方。

  第一个接触苑胜林的王海林说,他的体温已经很低,当被困的地方与外面巷道打通后,外面的凉风突然吹在他身上,才使他浑身发痛。尽管他要水喝,但考虑他的身体状况,不能马上给足他水,只能用湿毛巾湿他的口。在快到井口时,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发抖症状,但总的看他的体质还不错。当他被蒙着双眼经过医护人员身边时,救援人员众口一词说:“奇迹!”苑胜林立即被送往邢台县医院进行紧急诊治。

  经检查,苑胜林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脉搏一切正常,电解质并不紊乱,仅仅是血容量不足。在被安置到ICU不久,他居然通过声音认出了曾经护理过他妻子的护士就在身旁,他脱口说出了她的名字:李美。在同室,早先被救上来的一个班里的工友喊出他的名字时,他非常激动地喊着“老大、老大!”原来那是他们班里的年长者,苑胜林颇动感情地说:“书祥(音)你想不想我?”得到对方的回答后,他突然一阵酸楚,喉咙翕动了一下,嘴巴歪在一边抽了两下:“书祥,我差点活不了了!”

  自曝内幕已是第三次发生坍塌事故记者调查得知,尚汪庄村共有5座石膏矿,全都分布在村南的位置,这次主要受到影响的是康立、太行、林旺3座石膏矿。据村民反映,这已是该村第三次发生石膏矿坍塌的事故了,“2001年和2003年各发生过一次(坍塌事故),属这次最严重”。

  既然在当地是第三次发生石膏矿坍塌事故,且村民也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那么为何始终没有引起重视呢?当地群众说:“挖出来的可都是钱呀!”

  尚汪庄村的老尚(化名)今年48岁,他在矿上已经干了多年。据他介绍,每从井下挖出一桶(约1吨重)石膏矿,“现在能卖60至70元钱”。

  调查结论乱采滥挖

  政府监管不力矿工介绍,石膏矿的作业面不像煤矿那样需要支护,只是靠立柱支撑,但临近的几个矿听说有的都挖通了,没挖通的,相互之间的壁越来越薄,如果没什么充分的保护,出事也在意料之中。他们从没受到过什么井下作业的培训,也没有人教他们遇到险情时如何应对。

  据采矿专家介绍,石膏矿开采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冒顶塌方事故,而此次发生包括地面大面积的塌陷事故,实属罕见。专家分析,这说明石膏矿井下距地表较近,且采空区没有留够规定的保护矿柱,矿柱撑力不足就会造成地面塌陷。

  据太行矿两名技术人员介绍,按照矿主的意思,为与康立矿争夺资源,该矿将计划宽8米的巷道擅自加宽到11米,这样,60米的巷道就多采3米,可多收入18万元。此外,康立矿也将巷道加宽到14米。双方都在加宽巷道,造成两矿相邻巷道间的保护矿柱仅有1米到2米。

  国务院调查小组查明,造成惨剧的原因是矿主乱采滥挖,疯狂争夺有限资源。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先后出现康立、太行、林旺三个矿,采矿密度太大,而且矿矿相通,甚至连保护立柱都被越挖越细,终于承受不了地表压力而坍塌。据矿工透露,事发半个月前,邢台县有关部门的安检人员来检查,但在井口走一圈就算完事。

  11月10日邢台县公安部门对外公布,邢台“11·6”石膏矿坍塌事故涉及的康立、太行、林旺三个石膏矿的矿主已被警方控制,他们的账号被查封。

  国家安监总局随后通报了河北省邢台县“11·6”石膏矿特别重大坍塌事故。通报强调,河北省邢台市,继去年“11·20”沙河铁矿特大火灾事故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又发生了这起特大坍塌事故,充分暴露出安全生产工作上的漏洞,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不够,存在安全生产执法不严、工作不实、监管不力等问题。

  矿难余震“基建”矿井

  隐患重重“这次矿难给那些家庭带来多大的伤痛啊。可是面对这样的教训,我们村边的非法耐火土小矿井还在生产,说不定哪天也会塌的!”临城县黑城乡祁村的张先生忧虑地向记者反映。

  11月14日中午,记者在临城县黑城乡祁村村西南角的地里看到了举报者所说的耐火土井井架,一个大圆罐正从井下被提起,一名工人正在将罐里的矿土装进推车。记者看到,这个小矿井大约每四五分钟就出一罐矿土。记者从与工人的交谈中得知,该井有40多米深,每天能出矿土四五十吨。

  邢台市临城县国土资源局介绍,这个耐火土井属无证开采,该局曾扣押过该井的设备。但是受利益驱动,该井还是屡次违法开采。

  邢台市地处太行山脉,矿产资源丰富,是河北省的主要产矿区之一,境内有156家煤矿。记者在邢台沙河市白塔镇一带采访时发现,一些个体小矿山企业打着“基建”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进行非法生产和销售,攫取和浪费了大量国有资源。

  据透露,仅在去年发生的沙河矿难周围,就有几家以基建为名违法生产的矿山企业。站在路边,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家家煤矿、铁矿拉货的车辆出入。

  这些“基建”矿井有多少安全隐患,流失了多少巨额国有资源,恐怕没人说得清楚。而据矿山企业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许多煤、铁矿以基建为名行生产之实的现象,在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很普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都知道。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顿矿业生产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场“持久战”。

  本报特派记者 陈安庆 特约记者 张伟亚 冀保珍 张会武 发自河北邢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