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蚌埠双墩:探索中国文字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0:59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自打有了文字,人们对文字起源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最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则莫过于震惊中外的甲骨文的发现了。

  1899年,清代作家、学者刘鄂到北京的一家药店去为患疟疾的朋友王懿荣抓一服中药,在这服中药中有一种延用了几个世纪的“龙骨”,刘鄂站在药店的柜台前,看着伙计将“龙骨”捣碎时,竟惊讶地发现在“龙骨”上还有许多类似汉字的刻纹!正是这次抓中药的
经历,直接导致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甲骨文的面世。1903年,刘鄂撰写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专著《铁云藏龟》正式出版,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此前,中国人对自己文字起源的了解都来自于公元121年的《说文解字》,而刘鄂则将汉字的起源上推到了3000多年以前!

  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又逐渐认识到,文字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中国文字的起源应该远在甲骨文之前。不过关于具体的起源时间,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取得共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中国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都认为,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和龙山文化的丁公陶文已经能被称为“文字”,甚至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郭沫若、于省吾和李孝定等著名专家则明确提出,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陶文或距今约4500年前的大汶口陶文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他们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上个世纪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对该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至7800年前的少量陶器刻划符号进行分析时,张居中等人确信,这些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可能就在贾湖。不过,囿于其他资料的限制,有关贾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至今尚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不少专家学者仍然对张居中教授等人的发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文字起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探讨早期原始文字的交流传播与融合途径、解决汉字起源之谜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

  而早在张居中教授埋头致力于河南贾湖陶器刻划符号研究的十多年前,1985年11月,蚌埠市博物馆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文物大普查,在位于该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北侧的一块台地上,他们发现了一个中心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1992年,经过文物工作者3次大规模的发掘,大量令世人震惊的陶片、残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文化遗物悄然浮出了水面。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室碳14年代测定,确定这些遗物距今大约在7300年左右,其中最具特色、也最令人兴奋的大量陶器刻划符号的出现,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佐证。尽管从这些陶器刻划符号形成的年代来看,它们要晚于河南贾湖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但它们不仅数量更为庞大,符号内容也更为丰富,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明探秘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看过这些刻划符号后,连称“头晕目眩”,并公开声称:对双墩遗址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将是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最佳切入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