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十一五”机遇大于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7:02 南京晨报

  “十一五”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于11月13日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天向全社会全文公布(全文见今日《新华日报》)。该建议分12个章节、42个小点全面勾画了我省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蓝图。晨报特别邀请了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解读,展望我省的“新五年”。

  “十一五”江苏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生态和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

  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

  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指标的目标值,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奋斗,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

  《建议》章节目录

  一、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五、进一步加快富民步伐六、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七、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八、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十、加快建设科教强省和人才强省十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十二、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人均预期受教育13年

  ■建议摘录

  坚持以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持续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教育,积极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解读王斌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江苏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到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70%以上的普通高中达到优质标准,60%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重点建设标准,普通高校全部达到国家教学水平评估合格标准。建设120个国家重点学科、150个省重点学科,争取20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先进行列。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1.07%国土承载9.6%GDP

  ■建议摘录

  努力打造绿色江苏。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把积极的环境建设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左右。■解读汤庚国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目前,江苏以全国1.07%的国土、3.89%的耕地和6%的能耗,承载着占全国5.8%的人口、6.7%的粮食生产、9.6%的GDP产出。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模式导致能源、资源、水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统计,江苏工业废水量、废气量、生活污水量分别占全国的10.3%、6.6%和6.7%。随着人口总量、经济总量、消费总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趋势将更加严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既是江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江苏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建立失业预警

  ■建议摘录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失业率,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裁员,防止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环境。■解读省劳动保障厅相关负责人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将“五险”(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建制镇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劳动者。

  我省还将建立城乡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对失业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进行调控。今后,劳动保障部门将依托街道、社区,对就业情况进行宏观掌握和微观调查,定期统计就业率和失业率,当失业人数总量超过警戒线时,即发出预警信号,劳动部门将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就业。

  两项“硬指标”

  全省人均GDP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

  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江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苏南产业升级和苏中、苏北工业化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将为江苏发展注入新动力。

  挑战:

  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兄弟省市竞相抓住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我省将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

  由于我省在全国相对更早地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也会更早地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和新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就业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