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8:06 现代快报

  “十一五”时期,江苏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江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苏南产业升级和苏中苏北工业化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将为江苏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
结束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兄弟省市竞相抓住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我省将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由于我省在全国相对更早地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也会更早地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和新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就业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不动摇,积极实施农业增收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坚持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合理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继续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变成“江苏创造”,提升江苏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做精装备制造(含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冶金、能源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超前培育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带动增长方式转变、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生物能源、新型环保、网络家电等高新技术项目。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以软件业为重中之重,拓展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实施软件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的“双倍增”计划,积极构建软件名城、名园、名企和名牌,扩大软件外包业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支持中心城市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江苏地方金融,推动南京等大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和大型会展业务,推动在南京、苏州、无锡形成国际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产品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和连云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创意等未来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重点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构建环太湖、宁镇扬泰、徐淮盐连宿三大旅游圈和沿海旅游带。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大城市要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主城区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快富民步伐

  积极鼓励创业。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对促进就业所需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相应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建立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救助制度。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推进沿江城市带建设,培育壮大沿东陇海线城市带和沿海及苏北腹地中心城市。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提升区域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城市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编制和变更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注重城市功能建设。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运营和管理效率,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个性特色。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创新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放开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把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作为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重点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以及沿海“三横一纵”四条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沿运河、灌河地区的合理开发和产业发展,完善全省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形成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加速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水平。继续加快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积极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

  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加快苏北振兴步伐。推动苏中快速崛起。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的合作机制。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审计监督,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紧缺地区严禁建设高耗水型项目。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项目建设的环保标准,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限制和淘汰重污染企业。深入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保护城乡集中饮用水源,促进淮河、太湖和长江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加强森林、植被、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严禁围湖造田、填河造地。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建设科教强省和人才强省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苏创新创业。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以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扩大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比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教基地。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构建江苏发展的人才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快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贯通,建立有利于人才科学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实行“五个兼顾”:兼顾国家、企业、群众三者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政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依法调节过高收入,有效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城镇中低价位住宅建设,建立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切实帮助被征地农民、城市拆迁安置户、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守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逐步解决贫困家庭看病难、子女上学难问题,确保江苏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江苏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构筑和谐社会的实践载体。全面建设法治江苏。深入创建平安江苏。加快建设文化江苏。积极构建诚信江苏。努力打造绿色江苏。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把积极的环境建设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把“绿色江苏”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用积极的办法吸收污染、净化环境,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左右,努力营造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