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找消失的中山路82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8:06 现代快报

  

寻找消失的中山路82号

  胜利电影院的前身叫做新都大戏院,建于1934年,与大华、世界、首都并称为民国首都四大影院。同样位于新街口繁华闹市区,同样名列民国首都四大影院榜上,与受达官贵人宠爱的大华大戏院相比,胜利电影院留给普通老百姓的记忆还要更多一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旧去的东西或许也只能留在记忆中去回味。去年10月,这家老电影院已与左邻右
舍一起倒在挖掘机的铁臂之下,一同消失的还有“中山路82号”这个门牌号码。

  【记者手记】

  消失的城市记忆

  中山路长江路一带的秋天很美,高大的悬铃木叶子一半青葱一半金黄。一直都是晴朗天气,寻访胜利电影院的那天下午却突然下起雨,没了阳光,秋天就萧瑟起来。

  秋天之于这家已经消失的影院似乎真的是灰色,2000年10月停了业,2004年10月索性彻底消失了。用一些老员工的话来说:尸骸全无!光与影的游戏盛满城市中林林总总的记忆,戛然而止。

  与斜对面早建了4年的延安剧场几次三番的大修大改不同,胜利在外观上始终没什么变化,直到去年拆除之前。拆的时候,这座中西合璧的产物在南京城颇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它被列入了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名录里,但还未被认定为文物,就在身份暧昧的两可中,70岁的它终于难逃一劫。

  寻找一座消失的电影院不是件易事,几经询问才打听到,有一些老员工现在在延安电影院后面的楼上办公。围着延安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入口,前面早改造成一家饭店的厅堂,无奈之下推开后面一家小杂货店的玻璃门向店主询问,抱孩子的女店主向里努了努嘴:竟然就躲在这家店的里面。穿过狭窄的楼梯,老旧的墙壁上像被水泡过,大片大片的墙皮已经脱落。办公室就在二楼半,这里不仅叫胜利,也叫延安,两家老兄弟现在一起挤在这间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维持着最后一丝生命迹象。大多数的人都已回家,留在这儿的十多个人现在做的工作,也与电影完全无关,成了延安的物管。

  殊途同归,其实老影院的结局大抵都差不多。大学的时候,鼓楼新街口一带几家影院都曾去过,掀起厚厚的帷幕进去,都市的喧嚣隔在门外,于是肆意地在黑暗中寻找那些忧伤的眼泪,或者可以笑出的眼泪。不过短短数年,曙光、胜利给城市建设让了道,拆了;延安艺术影剧院早出租出去,和艺术、电影不沾边了;红楼在痛苦中挣扎了好几年,打出平价票、放映经典老片、直播足球赛,甚至后来改成了立体电影院,以期标新立异能吸引些顾客,但很快也就归于沉寂。

  黑暗中那缕诉说着悲欢离合的光线,在外面世界耀眼阳光的入侵下,消散得无影无踪。这个城市变化得太快,消逝得太快。2000年退休的老经理王云告诉我,当年她手头还保留了一些文字资料及照片,然而记者一层层地找下去,却发现这些珍贵的记忆经历几次颠沛流离,已不知所踪。不过一年的时间,这家影响了数代人的老影院,就这样迅速地淡出我们的视线,甚至留存于纸上的历史也成为断章。若干年后,对于这座城市,不知我们还能留住些什么。

  从奢侈的梦走向平民娱乐

  一张票够撮一顿了

  由于实体业已消失,这次我们只能靠零碎的记忆和想象,去发现这家曾在“民国子午线”的中山路上辉煌一时的老电影院。但寻访了几位老人,却都不大描述得清这座电影院究竟是什么样。他们的“健忘”并不奇怪,当时无论是西洋风还是民族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物都在极尽所能用各种元素来表达着首都的繁华,相形之下新都大戏院极为朴素,简朴实用,略带中国色彩,反而在时人眼里看来充满了“现代气息”。

  已经退休好几年的王云以前是胜利电影院的经理,从1969年起她就来到了这里。“大尖顶、四层楼高,进门以后红色的柱子红色的扶梯,比较特别的是有两进厅堂,进了大厅往里走还有个二厅,然后才能到达里面的剧场,这样就保证了内场的放映效果。外面马路上再吵再闹,里面也一点听不到。”

  外形虽然简洁,但音效及画质都是一流的。家住杨公井的许老太太忆起新都大戏院,还是充满了甜蜜:60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她与丈夫的第一次正式约会就在新都门口的悬铃木下。“看的《中国泰山历险记》,主角是彭飞和黎灼灼。当时看电影真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大华最低票价大洋6角、新都4角,足够两三人小聚吃一顿了。”

  而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是初中生的市民张先生,胜利电影院留给他的回忆至今让他难忘。“那是一个天气很好的日子,我们全校同学步行从城北来新街口胜利电影院看电影。那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我记得那次放的是《白毛女》,有一个男同学吹牛说,他已经在大华电影院看过了,后来我们就问他大华电影院在哪儿,他顺嘴就说,‘不就在山西路那边吗?’牛皮吹破了,被其他知道实情的同学嘲笑了一番。我还记得,那天的电影特别感人,同学们都哭了。从此,我对穆仁智、黄世仁就恨之入骨了。”

  除了电影,这里还举办过一些话剧、戏曲,甚至小型交响乐团的演出。解放后,新首都成了民国旧都,影院也换了名字,叫做“胜利”。短暂的辉煌之后,宽敞的舞台上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只演一种戏:样板戏。直至文革结束,电影院一下子缤纷多彩起来,除了国产片《庐山恋》、《小花》等等,还经常放映一些诸如《瓦尔特》之类的进口故事片,王云记得,大概是文革封存不许公映的缘故,文革后那几年国外的片子特别多。而电影也越来越成为普通市民的生活娱乐方式。

  立体声震撼南京城

  南京电影业的辉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纪初。1985年,在一张电影票还只卖几角钱的时候,胜利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年度票房达到100万元的影院,几乎每一部影片的上座率都保持在90%以上。1986年6月胜利电影院成功引进四声道音响设备,立声体至此走进南京。

  “用上了立体声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影院效果。”当时担任放映师的颜辉现在提起来还激动不已,第一次使用立体声系统的电影是美国好莱坞大片《超人》,这部科幻片在先进设备的演绎下,那种令人震撼的音效、画质彻彻底底地征服了他,征服了观众,后来这部影片在胜利竟然连续上映了一个多月。

  80年代中后期是胜利电影院的极盛时期,“当时可以说是一票难求,每天七场,场场爆棚,售票处经常排起长队。就是电影公司内部员工想看电影,往往都没有位子可以坐的。大家就都坐在水泥台阶上看电影,台阶上常常是坐着二三十个人。”经常散场了,还有人坐在那儿一直哭。跟着开心跟着忧伤,那个时代的人似乎特别容易感动,电影里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对比现在,宣传时描绘成史诗般悲壮的影片,放映时却常常引起阵阵哄笑。不知是电影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神经已经麻木。

  放了这么多年的电影,颜辉最喜欢的影片是成龙的《红番区》,“一部片子翻来覆去看了有30多遍了!还是看不够。”1995年这部影片问世的时候,盗版开始猖獗,电影业已明显走下坡路,《红番区》是和香港同时放映的,也算是南京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片子,票房还是十分傲人。

  沉寂后最终归于尘土

  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赚足了眼泪的同时,似乎也让惨淡的电影业看到了一丝丝曙光。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之后,胜利电影院的票房就开始随着这艘巨轮一起下沉,从此一蹶不起。

  “电影院经过几次大改造。”老经理王云回忆,“一次是1986年的音效改造,影院越来越红火;一次是1993年已经走下坡路了,原先1560个座位改了之后只剩下900多个,楼上560个没动,楼下拿出一块地方改为其它用途。”

  在南京各家影院中,胜利是较早开始发展“三产”的,小卖部、咖啡厅,后来还有游戏厅等等,然而这些积极求变的举动也未能挽回它的衰落。2000年10月,影院不得不关门停业,将地方租给好乐迪,唱起了卡拉OK。影视厅被迫搬到楼上,只余400个座位。“那时候胜利电影院就名存实亡了,小厅里多数是放录像,本来国庆节放假后就停业,后来10月10日有家单位的包场,我们就一直在那儿等着那部片子结束,总算是又多放了几天电影。”

  终于,连保持多年的外壳也不能见容于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从2003年底有了拆迁意向,电影公司开始陆续将影院内的设备拆下搬走,原先影院的5505放映机也被收走,内部的50多位员工大多内退回家,少部分分流到和平和大华影院。

  2004年10月初,胜利电影院终于谢幕,70年历史的民国优秀建筑在铁臂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目击者心痛:“那拆起来可真快!”近日又有消息传出,原地将建起一幢高楼,高楼的底部可能会仿造原来胜利电影院的外观。不过这种方案已经遭到不少古建筑专家的反对,毕竟,重修的“假古董”又如何能找寻回历史的厚重。快报记者孙兰兰陈岚

  【地理溯源】

  位于中山路82号、长江路北的胜利电影院原名新都大戏院,1934年建成。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李锦沛设计而成。李锦沛是近代一位多产的优秀建筑师,其设计风格多样,笔下的上海广东银行(1934年)、南京新都大戏院(1934年)、杭州浙江银行(1935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1934年)等作品,奠定了他在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李锦沛的此类作品在当时被描绘成“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为以“宫殿形式”表现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所独具的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

  【地理链接】

  消失的老电影院

  曙光宽银幕电影院原位于在鼓楼广场西侧,鼓楼食品大楼对面。这座电影院是当时南京一座标志性建筑,是我国当时少数几座宽银幕电影院之一。该电影院门头上的“曙光宽银幕电影院”八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胡小石书写的。2002年因配合鼓楼改造和地铁工程,现在只能从老照片中再勾起人们的回忆。

  民国首都四大影院

  “首都大戏院”(现称“解放电影院”):位于南京夫子庙贡院街84号。该影院于1927年筹建,1931年建成,建成后的名字叫“首都大戏院”,有1357个座位,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首都大戏院”是把电影从室外引到室内放映的中国第一批影院之一。“首都大戏院”隆重开业之时还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上刊发了广告,上面写着“东方最富丽的天国,首都最堂皇的剧场”广告语。1949年南京解放后更名为“解放电影院”。

  “大华大戏院”(现称“大华电影院”):位于中山南路67号。大戏院建于1935年,可容纳1000多名观众,是当时南京市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戏院。戏院门厅圆柱、栏杆、天花、灯具及观众厅的台口花饰等均采用了民族传统式样,为南京近代优秀建筑之一。大华电影院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影视业繁荣期后,电影厅从大厅两层缩减为一层小厅,一楼已租赁给私人经营服装百货超市。

  “世界大戏院”(“延安剧场”):位于新街口中山路51号小巷内,始建于1930年。该剧院曾多次翻修和大规模改造,建成三层六厅结构,可容纳国际水准的大型文艺演出,曾在南京演艺市场掀起过多次历史高潮:一代京剧名师梅兰芳曾在此演出过;1988年上映电影《莫斯科保卫战》,连续放映62天,观众达30万人次。“延安艺术影剧院”现已成为一家夜总会,已和艺术、电影不沾边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