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点快评:是在赶集还是在应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4: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李劭强

  11月19日,江苏省首场毕业生交流会在南京五台山举行。现场仍在重复着人挤人的场面。据主办方估计,“来的毕业生可能有8万人”。许多毕业生深有感触地说,经历了一个上午的拥挤,现场除了留下拥挤的经历和一身汗水外,其他并无所获(南京晨报11月20日)。

  我也是那些深有感触的毕业生之一。当我夹裹在人群中涌入体育场后,一切个人的行动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去哪个摊位首先要“杀出重围”找对方向,一不留神或者稍一松懈,就会被冲得七零八落;而即使找到了摊位,也要站在层层包围的人群之外,耐心地等待并承受着身前与身后的挤压。当我恭敬地交上简历,想做诚恳的介绍时,已经被身后的心急者挤到了旁边。

  这种“赶集”式招聘会的缺点显而易见。首先,时间的紧迫和人流的庞大,使双向选择成为空谈。在有限的时间内,毕业生们能够挤出通道,投上简历已经不错,何谈与用人单位进行详细的洽谈?其次,芜杂的信息和焦灼的心态,使学生丧失了判断的理性。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先前未有明确选择的学生就会变得盲动和急躁,将简历如散花般四处发放。结果,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加剧了同学间的竞争。

  本来,“赶集”式招聘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集纳供求信息,为招聘单位和毕业生打造畅通的信息通道和有效的招聘场所。在其最初的运行中确实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随着扩招引起的毕业生剧增,“赶集式”招聘会的弊端渐渐凸现。在招聘会场所有限的情况下,信息最大化不但难以成为福音,反而造成了供求通道的堵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难有顺畅的接触,仅凭一份难辨真假的简历少有成功的联姻。

  因此,“赶集式”招聘会不可少,但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变。比如,通过各种手段科学地限制单位时间内的进场人数。这样即可以保证供求的有序,也可以增加双方的有效沟通。同时,应该将招聘的具体职位提前在网上或媒体发布,而不是在入场前才匆忙告知。以增加学生求职的明确性,在求职中节省时间提高成功率。这些方面的改进需要付出成本,但与现有弊端所造成的后果比较,无疑要小得多。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