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胡耀邦墓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5:57 新民晚报 | |||||||||
墓址选在共青城 胡耀邦同志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后,其夫人李昭向党中央报告了其生前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共青城在江西省德安县鄱阳湖畔。胡耀邦与共青城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感情。他生前曾两次亲临共青城视察,三次为共青城题名。
第一次视察是1955年11月29日,当时胡耀邦任团中央书记。他到江西省考察工作时,听说上海第一支由98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已在德安县东南荒凉的九仙岭下安营扎寨,便坐着一辆铁路压道车,冒着寒风,颠簸100多公里,赶到垦荒队驻地看望大家。胡耀邦向队员们询问了生活、生产等情况,队员们请胡耀邦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命名时,他略加思考,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饱蘸了浓浓的墨汁,写下了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共青社。胡耀邦还应邀在垦荒队员于维忠的笔记本上题词:“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 197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他们“新长征突击队”称号。胡耀邦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于这一年的9月26日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这五个大字一直高高矗立在共青场部大楼顶上。12月12日,胡耀邦第二次视察共青城,此时他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共青垦殖场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胡耀邦听了场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参观了展览大厅,登楼眺望了鄱阳湖远景,还谈笑风生地和17名老垦荒队员合影留念,并再一次应邀挥毫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墓园设计有创意 胡耀邦墓园设计,由江西省城建雕塑创作室和江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桑任新同志主持。 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同志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四十八年夫妻情 李昭原名李淑秀,1921年生于湖南宁乡,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与胡耀邦认识后,于1941年冬喜结良缘。婚后,他们一直遵循婚前的约法三章: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伴侣;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大方向;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担任团中央领导职务十年,青年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李昭则一直在北京市工作,担任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从1981年起,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6年多,李昭始终平易谦和,没有“第一夫人”的颐指气使,也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只默默干着自己的工作。 李昭和胡耀邦有着共同的情趣:读书。胡耀邦喜欢读中外历史,马列理论。李昭则喜欢读经济类和技术类书籍,对服装设计之类的书籍,兴趣尤浓。他们还爱好书法,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挤点时间练练字。李昭和胡耀邦共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非常严格。 越来越多瞻仰者 胡耀邦同志的骨灰,1990年12月5日安葬于共青城的富华山。尽管此事当时没有作任何宣传,但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的清明节期间,到胡耀邦墓地瞻仰的人就有很多。 在胡耀邦同志逝世10周年的时候,前来瞻仰的人特别多。高潮时达到一天2万多人。胡耀邦老家湖南省浏阳县,租大面包车前来祭扫的,一次就有20多辆。 扬子晚报(王秀兰张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