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对话秦山二核总经理党委书记杨兰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9:47 中国青年杂志

  个人的梦想在“国家”的轨道上也可以完美运行

  ——对话秦山二核总经理、党委书记杨兰和

  采访-本刊记者 李纯

  一

  记者:巨大的风险面前,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核电国产化?仅仅是从经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吗?自主化的意义何在?

  杨兰和:要认识核电国产化的意义,就必须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上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能仅仅片面地以“效益”或“风险”作为唯一的指标。以我国的核事业为例,你能说它不承担风险,或者在经济上不付出代价吗?然而,如果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两弹一星”,怎能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

  技术可以买来,但核心的技术人家会卖给你吗?世界上那些没有核电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处处受人限制,这就表明:不自主就要受气,不自主就要挨打。

  核电的国产化,促进了我国核工业设计、设备制造、建造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过去13年都是亏损状态,而在2004年赢利8个亿,这当中国产化核电的发展功不可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核电国产化,为我国的核事业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使我国的核事业后继有人,这才是未雨绸缪的千秋大业。

  其他几座商用核电站,都是由外国人负责设计、建设、调试和运行,甚至还不得不花重金组织人员到国外接受培训。但秦山二期的设计和建造都是靠我们中国人、靠国内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这就很了不起。秦山二期的调试和运行也没有用一个外国人,都是我们二期自己的年轻人在做。运行规程,是我们自己的年轻人埋头编写了五六年,经过验证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它打破了过去实行的制度和规定独立单一约束的传统管理模式,把信息网络与人机接口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核电国产化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从设计、建造、管理到运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完整的历程,为我国今后建设核电站提供了经验与范本。

  二

  记者:国产化,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包容的内涵可不简单,它是一种壮丽的宣言,但成功背后的故事是一帆风顺的吗?

  杨兰和:我不讳言,为了实现“民族核电”的目标,我们的确付出过很昂贵的代价。

  我们的机组分为1号和2号机组,1号机组的压力容器由日本制造,凭他们的能力和技术很顺利地就完成了。如果企业负责人没有为国家分忧的心理,只一味想着国外的设备便宜、可靠、质量好、进度有保证,核电站也可以轻松建成,那么2号压力容器交给国外厂商制造也就顺理成章。然而,我们还是决定把2号机组的压力容器交给国内的企业——上海某制造厂制造。我们这样做,主要是寄希望于能借此为我国核电国产化提供一个平台,实现核电设备制造的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为进一步降低我国核电的成本打下基础。

  由于这家企业在核电关键设备建造方面没有经验,设备制造各项专项工作都要从零开始,所以设备价格比国外进口设备要高出很多,这些都是风险,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2号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出现了重大质量问题,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其实,质量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技术原因,而完全是管理上的责任。当时,在压力容器加工和焊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不符合项,如果企业严格按照核安全法规和质量保证大纲的要求进行处理,不符合项是完全可以关闭的。相反,他们对质量问题进行了隐瞒,结果造成了恶果。

  2号机组原计划2003年底发电,但在2003年7月,对压力容器进行役前复检时,发现接管端的一条制造焊缝有超标缺陷,全公司的员工都非常紧张地关注着!压力容器在核电站所有设备中,被称为“核一号”,作为核电站的心脏,不能有丝毫闪失。国家核安全局要求我们推迟发电,并立刻拿出解决方案。

  我们一下子从希望的巅峰跌到了谷底。当时,我们最坏的打算是耽误26个月,但后来经过全体人员全力以赴,加班加点赶回了13个月。13个月,企业的损失有多严重?我们大致算个账,每一天我们贷款的还款利息,就高达100多万,13个月的损失多少?另外,一台机组晚发电一天,以最低限度算,损失600万,那么晚发电一年,多少钱?至少在10多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两个数字是可怕的。

  如何对待这家制造商?按国际惯例,我们就按照合同跟你打官司,让上级来裁判。如果跟他们打官司,可以这么说,我们必胜无疑,国家核安全局把他们的资质已经吊销了,谁的过失一目了然,但我们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初衷就是要扶持国内核电的发展,要扶持战略合作伙伴,对我们国内的企业是对立的态度还是扶持的态度?我们选择了后者。另外,即使我们赢了,按照法律,只能是设备价的5%的赔偿率,1亿不到的5%,相对于与我们一天的发电量,是九牛一毛。再者,我们考虑的是,不要造成内部的争斗,让其他国家的人说:你们中国人还是不行。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全力以赴地协助厂家赶工解决问题。外面的人拿我们当笑话,说你们这么没骨气。但我们认为这不是“骨气”的问题,我们考虑的第一点是国家利益所在。

  记者:为了国家利益,每个个体面对怎样的命运?打算怎样来承担?

  杨兰和:巨大的压力简直无法形容,我们几个企业负责人,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程度。

  对压力容器进行役前复检时,发现接管端的一条制造焊缝有超标缺陷后,国家核安全局要求我们立即拿出处理方案。为了拿出最合理的处理方案,我们请了国际国内的专家来会诊,他们的意见是要修补。全世界只有六个人有检查修补的技术资格,请人还请不到,花500多万美元才把人家请来。

  缺陷处理得很完美,并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评审;国家核安全局也同意我们装料、投入运行。不过,国家核安全局又附加一条指令,一年以后复检,如果复检中发现有焊缝超标,整个机组处于报废的危险。一年后复检的日子,我们都已经作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如果有任何问题就承担法律责任,准备受处分,我们苦中作乐地开玩笑:坐牢就很安慰了。

  这就是“民族核电”的内涵,曲折的历程简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但无论面临多么大的压力,我们有一点非常坚定,就是“国产化”的道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认准一条,压力容器只要修复好,哪怕取得的利润极少甚至一点也没有,就是胜利,是国家利益的胜利。

  记得2002年,当时秦山二期都要准备发电了,国内还有一些专家在会议上用很怀疑的口吻说,你们二期究竟能不能发电?那情景仿佛还在昨天。现在秦山二期建设成功了,各界都来祝贺,新闻界主动来采访,银行家主动提供贷款,世界名流要来访问,短短的三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我们用行动证明了“国产化”确实可行。

  2004年,秦山二期获得了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评选结果出来时,我们自己还不知道,直到新闻界报道后,我们才知道秦山二期不仅荣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而且在评选结果中高居第二名。评选结果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权威专家投票得出的;我想像那一幕都很感动,院士和专家们投下每一张票的同时,也把一份对民族的感情投入其中。

  三

  记者:法国核电专家阿兰布嘉说过:“公众的信任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只有他们对我们核电技术的安全性能真正了解了,他们对法国核电的长远发展才会抱有信心。”目前,在我国对核电的误会依然存在,在较长一个时间段内,对于核知识的推广是否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杨兰和:从人类发现核能可以被和平利用开始,核能以一种崭新的

能源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与许多其他先进技术一样,该技术最先是用于军事目的的,所以给世人留下的最初印象并不好;再加上过去国外核电站曾经发生过两次恶性事故,又给人们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所以中国的核电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我们国人从对核的恐惧,到觉得神秘,到逐步理解,再到现在核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利用,付出了几十年的昂贵代价。

  人们应该摘下有色眼镜看核电。我们国家是一个一次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而且能源的布局极为不合理,石油和煤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咱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又在东南沿海,运输形成了一大瓶颈。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电力等能源问题受到严重掣肘,根本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核电正好在这方面,对水电、火电形成了有力的补充。

  我们必须充分地开发这一全新的能源,这个产业的前景美好,说不定哪一天科学发达了,我们可以很好地解决放射性屏蔽这个问题,那么普通的动力设备都能利用核能,该有多美好!我们现在已经做到把它从“不可控”变成了“可控”,我相信将来也一定能解决放射性屏蔽的问题。

  记者:美好的前景固然诱人,但公众最担心的其实还是核安全,在这方面,国产化的秦山二期能不能做到绝对的保证?

  杨兰和:这一点请大家放心,秦山二期的安全是有科学技术保证的。

  一、核安全的监督和管理。秦山二期自装料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一直给予我们密切的关注。国家核安全局在秦山二期现场设有驻厂代表,一年四季每天24小时对我们进行监督,对关键的技术参数、废液废气的排放,都要进行监测。

  二、秦山二期的运行情况。秦山二期从投产到现在,没有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一级以上核事件;在计划外停堆方面,也是一年比一年好。第一年九次,第二年三次,第三年一次,今年一次也没有。秦山二期的运行业绩备受国内外同行瞩目。

  三、对环境的影响。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对当地环境是否造成影响。监测结果表明,秦山地区周围的环境数据和其他地区并无不同。这个数据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而是以国家环保部门的检测结果为准的。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测体系,对秦山地区周围的土壤、蔬菜、牛奶、草、动物进行取样、化验和监测。我们自己的监测结果和省环保局、国家环保总局结果是一致的。

  四、严格的管理制度。我们在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严格的机制,防止出现人为的差错。比如出现异常情况,反应堆保护系统就会自动触发停堆,人为地想控制它不要停堆都不行。而且保护系统的控制程序还设定,操纵员在5分钟内不能人为地干预,保护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完成保护,以防止操纵员因为当时紧张而出现错误操作。

  五、秦山二期的堆型是成熟可靠的,整体水平达到了90年代国际同类核电站的先进水平。核电站从人类使用到现在,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一例,媒体宣传是10万人,其实是30人,而且死亡原因也不是辐射所致,而多数是消防人员在抢救过程中牺牲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是与该类型核电站存在着严重的设计缺陷分不开的。秦山二期的反应堆设计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同,秦山二期反应堆建有安全壳。即使发生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事故,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的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中得到证明。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中,反应堆堆芯都熔化了,按理说比切尔诺贝利事故严重多了,但它为什么没酿成那么严重的后果呢?原因就在于安全壳的保护作用,发生事故时就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里面了,不会向环境释放。

  当然有了这么多的保证措施,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掉以轻心,不以为然。我认为,越来越成熟的技术设备加上严格的管理与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是核安全的有效保证。

  记者:从立项伊始,秦山二核的“国产化”色彩便非常浓厚,把自己置于国家的高度看待问题,可因为它的“国企”身份,又令许多年轻人敬而远之。因为现在的确存在对“国企”的误解,认为去国企,就是混日子、讲奉献,不如去外企合算,要么就出国。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您为年轻人开辟了一种什么样的上升空间?

  杨兰和:对年轻人,首先得有培养的观念,要提供锻炼的平台意识和规划。

  没有平台,难以发现

千里马。我还是个处长的时候,将近200个大学生组成一个处。当时我就想,要用好这群年轻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把他们分成13个组,把经过培训的27个操纵员,轮流当小组长,一个人干半年。有了这样的机会,年轻人就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人人都非常敬业。怎么样组织安排工作,怎么作周计划,怎么作周汇报,怎样管人,怎样组织开展工作,怎么能超额完成任务,他都考虑得特别周到。经过三年,我就非常了解这个人的长处是什么,那个人的个性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和带队伍的能力,久而久之,人才自然就脱颖而出了。

  记得高级操纵员考试时,李总(李永江总经理)有些担忧。因为如果通过的人数达不到国家核安全局规定的标准,就会影响核电站的运行。他问我,你带操纵员那么多年,有没有把握给我列出个名单来,告诉我哪些人可以通过考试吗?我说可以。两个月后,考试结果揭晓,除了有一个猜错,其他都跟我名单上列的一模一样,连顺序都不错。所以说,对人才你要了解到这个程度,你才会用得好。

  这两天你也发现了,我们企业有好几位30多岁的老总,提拔时都是大胆任用。我说服大家时是怎样表态的?我说,如果这些人被提起来后有问题,请你们授权给我,我要亲自把他们拿下来。无私则无畏,只要你理解他,对他有信心,真诚地关心培养,就会获得优秀的人才。

  实践证明,这些年轻人后来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承担了重大的职责,履行了公司交给他们的重大使命。

  记者: 现在许多年轻人作人生规划,都是“我”字当头,我要多少岁念博士,多少岁买房,多少岁拥有自己的企业。那么,能否结合您个人的经历说一说,个人的理想,放在国家的轨道里,是否也能得到有效的运行?

  杨兰和:我的人生,对自我的设计没有那么多,我们那一代人,似乎习惯于在“国家”“集体”这样大的框架内运行,并为这些光荣的词怦然心动。

清华大学毕业后,我申请去了西北某核军工厂,因为戈壁滩上的神奇风光,核军工艰苦创业的故事,无数次打动了我;后来,随着整个核工业体系的战略调整,我又来到秦山核电站,在43岁的时候从头学习当核电站操纵员。在大亚湾参加培训时,我已经是副处长,按标准可以住招待所住宾馆,但为了年轻人的学习、生活,便和他们同吃同住。我给自己下了死命令,一起参加考试,两年内不许回一次家。那时家里的条件还是比较困难的,两个小孩一个3岁,一个6岁,就靠我爱人每月150块工资支撑。我的理想是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操纵员;压力容器事件中,我们的理想是团结一致。现在的理想,则是3号、4号机组的扩建成功。

  回顾我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没有一种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在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面前确实很难坚持。但实际上我又得益于这种“为国奉献”的选择,因为每一次付出,我就把个人的命运托付给了一个特别宏大的事业,个人的成败与事业的成败紧密相连。我感谢国家的、集体的事业,给了我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

  梦,有大有小,个人的梦想,在“国家”的轨道上也可以完美运行。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