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一轮密集外交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4:59 新京报
新一轮密集外交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内涵

杨成绪 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原外交部政研室主任、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新一轮密集外交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内涵

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新一轮密集外交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内涵

庞中英 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访谈动机

  早在10月24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中国与联合国研讨会上透露:在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外交行为”。在战略家们看来,中国外交正准备从厚积走向薄发,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也许会清晰地看出这一点。10月底以来的中国外交明显进入了“热季”。很多人关注的,中国的外交活动为何如此密集?在这一轮“热季外交”中,我们播种了
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密集外交活动宣示和平发展诚意

  新京报: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8日至19日对英国、德国、西班牙和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前,胡锦涛访问了朝鲜和越南。另外,温家宝总理还将出访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对如此密集的外交活动,你怎么看?

  冯仲平:这是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全方位外交的需要,但在具体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特殊之处。胡锦涛出访欧洲和温家宝将要进行的欧洲之行,反映了我们对欧洲外交的重视。2004年是中国的欧洲年,2005年看起来同样热度不减。

  杨成绪:事实上,现在我们把“和平、发展与合作”归结为外交工作的关键词。而周边是中国外交的基础,因为在中国的周边有20多个国家。对中国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

  10月底,胡锦涛访问朝鲜,双方表示要加深我们的传统友谊。接着胡锦涛访问越南,越南最近两年的改革成效显著,与中国经贸往来不断加深,而且它也想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

  在中国的带动下,印度也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周边关系的重要性,改善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次南亚大地震后双方又开放了克什米尔边界。

  这两年的努力,也使得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边界问题得到解决。在与美国前几个回合的较量当中,俄罗斯好像受到了挫折,但到了今年下半年俄罗斯开始反击。前不久,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同盟条约,同时通过石油手段使乌克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证明俄罗斯还是有力量的。

  韩中贸易额明年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胡锦涛出访韩国期间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表示要加强合作。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帮助东南亚国家渡过了难关,东盟国家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这两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使它们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中国在他们看来,已成了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因此,我们提出的“富邻、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得到了支持。

  这次,胡锦涛的欧洲之行访问了英国、德国和西班牙,而去年访问了法国。温家宝还要接着出访德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去年的时候胡锦涛访问了罗马尼亚。我们不仅与英、法、德、西等老牌的欧盟国家发展关系,对新的欧盟国家也很重视。做了几十年的外交,我的感觉是,在大国当中,只有中国一开始就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国家作为国家联盟在世界上起到更大作用。这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多极化”。

  新京报:今年中国首脑外交有什么特点?

  冯仲平:胡锦涛此次欧洲之行,透露出了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另一个是提出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和合作发展。相比以前和平崛起的提法,内容更加丰富。针对国外的疑虑,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阐释,就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另外,近年来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有些抬头,因此胡锦涛要讲中欧贸易对双方是双赢互利这个意思。还有中欧在多边领域有许多需要合作的地方,比如联合国、国际安全以及环境问题。

  杨成绪:首脑外交有它的连续性,总体来说是推动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摸索,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要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今年,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特别强调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以减免债务和提供贷款援助的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对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视,这也是今年很突出的一点。

  阐明国内国际目标应对“中国威胁论”

  新京报:胡锦涛在访问越南、英国、德国中发表的几次演讲,其中都讲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并提出了具体理由。对此,你怎么理解?

  冯仲平: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真的不好避免,因为中国的块头大,发展影响也大。比如印度这样的大国,随着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人们对它的担心和疑虑也是有的。只是因为中国发展更迅猛而首当其冲。

  庞中英:国外对中国实力的崛起视作一种挑战,认为这种挑战可能会使国际局势变得不稳定。我刚在澳大利亚最主要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上看到,著名学者米尔斯·海默发表一篇文章《中国的崛起不是和平崛起》。正因为国外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担心、疑虑、猜测,中国领导人在出访时才不断声明和解释,我们不是威胁,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历史上不像德国、日本以及其他更早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殖民过、奴役过别的国家和人民。好像应该这样宣称要走和平之路的不该是我们,而应该是有过侵略历史的国家如日本来向人解释。将中国称为“威胁”,事实上是在用“帝国主义”原有的尺寸和逻辑来对待我们。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和平崛起的,所以,他们按照这一点来推断,中国必然也要走非和平的道路。这样,中国宣称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在国外强加于我们一些不公平的看法时,而不得不做出的反应。我们应该把这个话讲透,说明白。

  杨成绪:中小国家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而有一些怀疑,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他们说明,即使强大了也不会称霸。

  新京报: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我们该怎么回应?

  杨成绪:胡锦涛在英国演讲当中,对和平发展之路有很强劲的阐述,说这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一些怀疑,有人就说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曾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苏联的强大又有了美苏之间的冷战。胡锦涛正面回答了我们是否也会这样的问题。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位开外,各种问题使得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胡锦涛从国情的角度阐明,中国的长期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国内问题。他还讲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依然能看得到。比如尊老爱幼。我在欧洲那么多年,觉得他们风气不如我们浓厚。这种优秀的传统同样反映在外交上,反映在我们对待国与国的关系上。

  20世纪人类出现了两次热战,还有长时期的冷战,但此后的大国关系虽然有好有坏,但远没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有了矛盾通过会晤和沟通就可以解决掉。非传统领域的国际合作越来越突出,人类有很多共同难题需要解决,如最近两年发生了大海啸、大飓风、大地震,还有非典和禽流感,还有令很多国家头痛的恐怖主义。

  庞中英:这就需要一步步去做。让世界明白,主观上的意图和客观上的战略需要,都排除我们走非和平之路的可能,中国主流的看法还是要采用新的方式和途径,在世界获得与我们的人口、历史相称的地位。比如我们已经获得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便不是通过强取豪夺得来的。

  冯仲平:不仅要讲国内的发展目标,还要讲我们发展起来以后,国际目标是怎么样的。一方面要讲崛起的方式手段是和平的,另一方面要讲崛起之后追求和平的目的。现在,很多国家认为中国崛起过程对世界是有好处的。对崛起之后的政策、目标和意图,我们还需要着力讲。

  欧洲会更先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模式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欧洲逐渐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杨成绪:中欧除了在经贸上形成互补和在多边主义立场上接近,在文化上也有发展关系的优势。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在文化上也很强,中国与欧洲在过去就有很好的文化交流,这一传统应该加以发扬。

  美国国内有不同的声音和利益集团要求,其右倾保守主义始终把中国看作对美国有威胁的新兴大国,但最近的民意测验对中国的好感超过50%,这远远超过了过去。随着中美两国的接近,相互利益会越来越多。美国知识界的精英有很多论述,认为一个大国的兴起必然会改变国际秩序,从而触及现存大国的利益,这对国家决策必然会产生影响。因此,其实不是中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而是美国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

  冯仲平:欧洲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上,它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较先进技术的来源地。欧洲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立场跟中国很相近,比如在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在2003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出后,中欧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目标,在向政治方面发展。这个目标应该越来越清晰了。欧洲与美国相通的方面很多,但也有分歧之处,对中国的崛起欧洲与美国的看法不一样。发展与欧洲关系有利于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自身的崛起。中国和平发展模式被认同,应该更先在欧洲得以突破。欧洲的看法对世界包括美国是有影响的。

  庞中英:事实上不存在中欧美大三角,想在欧美之间打入一个楔子的判断,可能是不正确的。但中国加强与世界各种力量的联合和交流,肯定有助于缓和美国的压力。同时应该看到,欧盟在价值观、制度以及利益上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难以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中国政策,欧盟内部在对华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欧盟不大可能以牺牲跨大西洋关系为代价发展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很多欧洲学者都认同这一点。从这个底线上讲,中国其实没有“欧洲牌”可打。另外,中欧之间除了在利益上的共同和互补,还有着一些分歧和矛盾。我们能否通过经济关系的加强来解决其他领域的分歧还不好说。

  新京报:默克尔允诺将保持德国对华政策的连续性,但人们对大联合政府的政治路线依然有争论,很多人相信它可能会更加靠近大西洋,你怎么看?

  冯仲平:德国新政府具体怎么做还要走着瞧,但变化也只会是外交风格的变化,内容不大可能有大的变化。中德关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连续性非常明显,这是历史上的经验。这次大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是施罗德所在党的人,而且最根本的是利益问题,发展对华关系符合德国的利益。默克尔应该美中都能兼顾到。

  新京报:通过发展更多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最终能被认同和接纳吗?

  杨成绪:战略伙伴关系是更有全局性的,更有重要意义。战略伙伴越多的话,越有利于与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发展关系。这次增加了一个西班牙,说明现在我们保持着这种发展势头。

  冯仲平:战略伙伴关系首先是一个方向和目标,这一次西班牙也加入进来。战略伙伴关系应该说明双方的信任程度是比较好的。

  展示中国形象要强调实事求是

  新京报:胡锦涛在欧亚之行中,出席了70多场活动,包括公开的演讲和接触民众。中国要向世界宣示和平发展之路,你认为什么样的外交风格会更有利于这一点?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还有哪些?

  杨成绪:首先是要知己知彼,人家对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要多听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们不仅要听别人赞扬的话,也要听别人批评的话,并要分析这种批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们要接受,没有道理我们要批评和阐释清楚。

  第二点就是,全球经济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国家间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零和游戏,外交上可以争取双赢局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协,相互尊重彼此利益。

  第三点,做外交要尊重别的国家。中国是个正在发展的大国,世界上有的国家小、贫困,但不管任何国家都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尊重他们才能赢得朋友。

  所以,我们的外交不仅要去见别国的领导人,还要注意他们的舆论反映怎么样。另外,还要跟普通民众交流,可以让他们了解我们领导人的想法,有利于加强彼此关系。

  冯仲平:胡锦涛作为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欧洲,风格很务实。他的演讲实在,欧洲评价很高。我们的外交更加具体了,与实际问题结合得比较好,应该说中国外交变得更加成熟了。

  庞中英: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了,开放经济和社会使我们的外交不能用传统手法来展示中国。通过外交出访的展示之外,我们在国内还有许多可以展示自身的机会,包括在北京、在上海、在西藏和新疆,甚至包括我们的环境治理问题,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机会。因为国内有好多投资、旅游和访问的外国人,脑袋长在每个人的头上,他们都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我们的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胡锦涛在出访和演讲中就讲清楚了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挺好的。

  链接

  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德国总统克勒、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韩国总统卢武铉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8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上述四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11月8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9日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就中国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重要演讲。他明确指出,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新华社11月9日电

  陪同胡锦涛出访的外交部长李肇星11月19日在离开釜山前对随行记者说,12天中,胡锦涛主席出席了70多场活动,日程紧凑、内容充实,取得了丰硕成果。胡主席积极介绍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广泛理解和支持。

  新华社11月19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14日上午在西班牙首相府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西友好合作关系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重要共识,宣布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华社11月15日电

  本版照片由访谈嘉宾提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