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文化融入生活的每一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5:28 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冯颖平周智敏陈扬渲

  绍兴,一座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其市民的文化生活状态如何?记者最近到绍兴市越城区进行了调查。

  调查中,在早晚的广场,在社区的街巷,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是:当地市民文化中最
大特色和亮点就是文化和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清晨,我们在城市广场春波亭里看到,有位白发老爹坐在木条凳上悠然自得地拉胡琴,亭子中间的石桌子上摊开着一堆带壳毛豆,石凳上坐着一位老妈妈,边剥毛豆边唱越剧。拉二胡的祁师傅,从机电公司退休后不管刮风下雨,几乎每天在春波亭里为人伴奏。

  调查中我们多次见到像春波亭这样的场景。这让我们感受到,当文化融入生活的每一天、当文化和一个人饮食起居不再有距离,那么市民就是真正享有了文化。

  市民:从观看节目到参加演出

  越城区市民文化一大特点,就是有一大批市民从观众席“走”到了舞台上,实现了从观看到参与的自我角色转变。

  调查中,我们发放了110份问卷,共收回94份,其中66%的人每周参加文化活动在两次以上,经常看演出、看电影或健身、上网的分别占到26%到30%左右,有54%的人经常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文娱活动。

  绍兴市民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起源于绍兴的越剧、绍剧、莲花落等戏曲艺术,由农村渐入城市,一直以来,听戏为当地市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欢热闹的绍兴人不再满足于坐在台下当看客,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其中,寻求自我展现。无论小区楼道,还是城市广场,到处都能看见戏曲爱好者的身影,咿咿呀呀的唱腔随时在身边回响。

  9月14日晚上9时之后,我们在绍兴城市广场西侧一个戏曲角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条杨柳低垂的小河边,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就着用蓄电池作电源的小灯,辨认着谱架上的曲谱,摇头晃脑地拉着二胡,三四个中年妇女轮流唱着越剧折子戏,神情、动作有板有眼。

  没有任何门槛,不论水平高低,只要愿意,谁都可以登台演唱,市民们开始为自己的文化生活做主。这种参与型的文化样式无疑是最适于在市民中成长起来的,文化活动和市民日常生活由此也得到了最好的交融。

  城市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其他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开始像戏曲一样吸引了许多市民参与进来。

  位于绍兴市中心的府山又称龙山,清晨4时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天来这儿活动的市民有数千人之多。我们沿着台阶一路上山,两旁热闹的场面让人目不暇接:打太极拳、跳交谊舞、打门球、唱歌唱戏吊嗓子、吹萨克斯……就像是一场自发组织的市民大联欢。

  54岁的王宝龙带着几十个人正在跳交谊舞,用一根扁担挑上山的两只大音箱放在一旁,正播放着欢快的舞曲。他说:“我到这儿跳舞近20年了,这几年人越来越多,最多时有200人左右。”我们注意到,他们中有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80多岁的老者。

  群体:从文化群落到乡土明星

  从台下走到台上的市民形成了一批独特的“文化群落”。

  所谓“文化群落”既不同于分散在街头巷尾的爱好者,也不同于有固定人员的专业团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其规模大小不等,几十人上百人都有。其特点是,人员相对固定,但来去自由,聚散相对定时,但可能随时会变;场地相对固定,但有时也因地制宜。这些“文化群落”在越城区遍地开花,成为市民文化的一大亮点。

  “古越龙山戏曲团”就是众多戏曲群落中最有知名度的一个。每逢周三、周日的晚上他们在鲁迅故里前的广场露天演出,从晚上7时半唱到9时半,一般只能安排30多人上场,为了得到演唱的机会,很多“票友”早早赶来排队。领头人汪宝根告诉记者,他和几个“票友”7年前拉起了这支队伍,而后有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加入进来。“现在经常一起唱戏的有100多人,每两个月还有一次专场演出,他们随叫随到。”汪宝根说。

  9月14日晚8时,我们来到鲁迅故里时,演出正在进行,观众围了一圈又一圈,场内场外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一位老大妈索性坐在了地上,摇着蒲扇,有滋有味地听戏。

  后台一个小本子上,“票友”们按到的先后顺序登记排队等候,并自报演唱曲目:《祥林嫂》、《何文秀》、《葬花》……秩序井然,没有人插队,也没有人吵闹,轮不上的就站着听别人唱。

  “作舟书店”是一个唱流行歌曲的群落,它以年轻人为主,其中外来务工者又占大多数,反映出城市基层大众的文化需求。

  城南街道的孙作舟在环城河畔开了一家小书店,平时没事就在店里弹着电子琴唱歌,如今这儿成了周边外来青年务工者晚上经常聚集唱歌的场所。

  9月13日晚上,我们沿着环城河找到“作舟书店”时,25岁的河南籍女工邢元瑰正在唱《高天上流云》,一旁的孙作舟娴熟地弹着电子琴给她伴奏。外面围了一大群观众和唱歌爱好者,高亢的歌声穿过人群,飘荡在夜色中的河面上。

  邢元瑰来绍兴已经有5年了,因为喜欢唱歌,辞掉了需要晚上上班的美容师工作,来“作舟书店”唱歌成了她最主要的娱乐。

  外来人员大量来到绍兴参与建设,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大多数人文化生活单调。“作舟书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免费唱歌让很多年轻人得到了情绪上的宣泄和心理的满足。

  日益壮大的“作舟书店”仿佛一块磁铁吸引着许多外来务工者,孙作舟也由此成了绍兴城的名人。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孙作舟已连续举办了4届纳凉晚会。他还带着邢元瑰等人到部队、学校、农村慰问演出,有的歌唱爱好者还在全国性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除了大大小小的戏曲、唱歌、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类“文化群落”外,还有许多健身类的群落。我们在城南、府山等街道均看到有篮球、排球、乒乓、门球、腰鼓、太极拳等队伍。还有一个候鸟式的桥牌群落,在7个街道轮流比赛,每月一次,轮到谁由谁作东组织,负责场地、茶水和奖品。

  蓬勃兴起的文化群落中涌现出的一批“乡土明星”,他们有的在社会上有较多的拥戴者,有的是领头人或组织者,他们在群落的聚集和社会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南街道翠苑社区退休文化人杨乃燕,通过办培训班辅导过千余青少年摄影爱好者,其中的小海燕摄影俱乐部、山娃子摄影社和鉴湖少儿摄影中心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

  “古越龙山戏曲团”的钮国红是戏迷们所熟知的“金牌主持人”,绍兴市区各个文化活动圈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不但能跳会唱,她还很有组织能力,把市民们自己的娱乐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参与表演的“票友”和观众都信服她。有几次她没到场,观众就会齐声叫“小钮、小钮!”

  像孙作舟、杨乃燕等人,在绍兴城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也都算是明星级人物了。

  社区:从居住之地到精神家园

  走进古色古香的府山街道越都社区,“越都藏书楼”、“悟然书舍”、“研耘画室”等一个个古意盎然的名字跃然眼前,社区主任高维英介绍说,这儿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地。前不久,社区还建起了网上冲浪室,越都社区网站也正式开通,社区干部和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交流。

  社区,原本只是城镇居民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居住之地。在日益活跃的市民文化生活中,社区已成为重要的平台。社区工作者们一方面挖掘文化人才,带头参加市民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还千方百计营造文化氛围,整合文化资源,组织文化活动,成为和市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精神家园。

  社区之歌是越城区市民文化的一个特色品牌。2003年,该区开展了“一个社区一支歌,居民高歌在社区”活动,花园社区作为试点,由社区居民作词、谱曲,创作了绍兴市第一支社区之歌,并入选绍兴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而后,各社区纷纷跟上,如杨乃燕作曲、他的妻子宋可如作词的“翠苑之歌”就是翠苑的社区之歌,还有“越都飞歌”、“南门,我的精神家园”等等。到2004年6月底,全区60个社区全部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首社区之歌。通过学、唱社区之歌,邻里之间的相互沟通多了,团结互助多了,文化氛围浓了。

  越城区是绍兴市的中心区域,区政府和文化部门从强化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着手,为市民开辟活动场地。同时盘活有限资源,充分利用大小广场、小区会所、环城河滨公园以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文化设施。机关部门与社区联动,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共建,使市民文化与社区文化、台门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府山社区辖区内有13家单位,社区与他们有一个文化联席会议,每个单位都利用自己的资金、场地等资源,与社区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如市科协与社区同搞科普展览、市环卫处把礼堂当作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市地税局与社区共同组织文艺晚会、市规划局与社区同游红色之旅等等。

  在市民参加的各类文化活动中,街道、社区组织的占了很大比重,每个街道和社区自设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晚会、比赛,如社区文化大展演、文化体育节、社区文化月等,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社区在组织文化活动中,经常会结合一些有本地特色或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来进行。

  城南街道街道总人口12万,流动人口就有6万多。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金晓红介绍说,他们提出了“外地人,本地人,都是城南一家人”的口号,以“城南,我的第二故乡”为主题开展活动,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登台表演,在歌声和笑声中创建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府山社区则把禁毒、禁赌、科普宣传等融入文化活动当中。

  越城区文教局局长马成永说,去年全区投入各类文化活动经费150余万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630余场。今年上半年,已经组织各类文化活动400余场次。今年5月,全区建起了第一批15个社区文化角,现在已开始创建第二批12个社区文化角。

  调查显示,有85%的受访对象喜欢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有82%的人认为街道、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能满足需求。

  期盼:从增加投入到丰富多样

  尽管近年来越城区市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调查中,有63%的受访对象认为自己的文化生活一般或单调,有33%的人就如何开展好文化活动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最突出的问题是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不平衡,中老年女性活动多,而年轻人尤其是在职的青年男性的业余文化生活却比较单一甚至有些贫乏。城南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25岁的小伙子任律宇说,他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上网,每天平均2至3小时。家里不订报,报纸在办公室里翻翻。休息天偶尔和朋友出去唱歌打牌。

  像小任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我们在调查中碰到的中青年男性,都没有参加社区、街道的各种文化活动,原因有缺少时间、不喜欢活动内容和形式等。府山社区主任王煜,虽然每天都在抓社区文化建设,但个人的文化生活却照样枯燥,连陪女朋友看电影都是一种奢侈。一些有余暇的男性希望参与文化活动,但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活动。

  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有部分老年妇女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空虚,致使信神拜佛的迷信之风在这一人群中蔓延。在稽山街道天池苑南区,可以看到一些老太太聚在一起念佛,她们敲着木鱼,从早到晚,“的笃”声不绝于耳。一些人还堂而皇之地在楼群之间摆出香台,点起大红蜡烛烧香念佛,扰得邻居不得安宁。这种情况在城郊结合部的社区、农村拆迁户集中的社区较多,农民变成了居民,但他们多年来的信神拜佛的习俗没有绝迹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活跃市民文化,硬件设施是一个基础。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社区、重点品牌给予扶持,将有利于推进市民文化的繁荣。同时,要建设一批使广大市民受益的文化设施,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活动场地。市民文化最直接的组织者是社区,但大多数社区在开展工作中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

  鲁迅故里门口的古越龙山戏曲团,在绍兴市民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他们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原因是唱的人、看的人太多,影响了周围店家的生意。只要戏曲团的喇叭一响,人们的注意力便被吸引过去,演出场地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这边厢热闹了,可旁边做买卖的店家却冷清了。他们以演出影响生意为由,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戏曲团换个地方,可一下子也找不出个合适的地方。

  城南街道目前还没有文化活动中心,虽然他们与辖区内的鲁迅中学达成协议,将学校的体育中心,作为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心,但事实上,市民要到学校去活动很不方便。周一至周五,学校因教育需要不开放,周六、周日要去体育中心也要向街道打招呼,得到同意才可以去。在越城区,由于规划等方面原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缺乏是一个通病。许多社区虽说有活动中心,但场地较小,有的甚至是楼道改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