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琅琅书声何时重现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9:50 河北日报

  在中小学语言教学中,"哑巴英语"早已遭人诟病,"哑巴语文"却在一些学校大行其道,且少有人兴师问罪--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相信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对这段话都不会陌生。姑且不管孩子们读的内容是否适合他们,这起码说明了一点,学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久已不闻琅琅读书声。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校园难闻读书声

  近日,记者来到了某中学,早晨的校园显得很安静,学生在操场逗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了正式上课,琅琅的读书声一直没有出现。

  记者又走进了一些语文课的课堂,有的老师面无表情地范读一遍课文了事,有的老师让学生默读即可,多数老师不重视范读和学生朗读环节。

  “‘哑巴语文’真是让人揪心啊!”许多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老师向记者表露了自己的担忧。

  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哑巴英语”早已遭人诟病,“哑巴语文”却少有人兴师问罪。记者在不少学校的课堂上看到,老师在教室里讲得“口若悬河”,学生们却捧着课本“鸦雀无声”。一位老师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朗读不被重视的根本原因是在现行考试制度影响下,学校、家长和学生“为考试才学习”的功利心态日益严重。阅读、作文的分值高,学生少开口多动笔做题就能得高分———静悄悄的校园是一种学校提高教学效率的体现,这似乎成了学校和家长们的“共识”。此外,中小学语文课程安排很紧,为了赶进度,老师很难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

  中小学生朗读水平之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语文老师介绍说,课堂上齐读时虽然声若洪钟,但字字停顿、拖腔唱读、表情木然,个别朗读则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自由朗读时又发呆或翻书……

  “哑巴语文”不能继续下去了

  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考试没有口语项目就不再重视朗读教学,这种现象明显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上是非常重视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听说与读写,合为同等重要的四大语文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其中流利而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人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前提。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老师刘静向记者介绍说: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目前在校园中朗读的缺失,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和素质培养留下“缺陷”,如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敏感程度等方面将明显欠缺。

  思而不动嘴,想而不动声的“默识”状态,势必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障碍,一味地让学生看和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恶性循环将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而改变之法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大声地读,大声地说,就能让学生情绪饱满,精神集中,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并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今天的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诵读,把学生从茫茫题海中拽到岸上,交给他们一方“读”的天地。本报记者郭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